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隐性德课程在中学的育德功能】隐性课程
 

【隐性德课程在中学的育德功能】隐性课程

发布时间:2019-01-21 03:59:11 影响了: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一个舶来品,1966年杰克逊(P.W.Jack-son)在《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德育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它在中小学德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是对学生实现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隐形德育课程是
  显性德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考察我国学校德育现状发现,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正规德育课程”,如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哲学常识、公民等课程;二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如,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队活动及其他校内外德育活动。三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在文化课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按照较为宽松的现代课程观标准,我们可以把以上三类课程称为显性德育课程。这一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欠缺之处。例如:有位老师在给小学生讲爱国主义时说:“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丰富的矿藏”。有位同学不解地问老师:“如果我们的国家小,矿藏少,那我们的国家是不是就不值得热爱了?日本地方小,矿藏少,他们的人民不也热爱自己的国家吗?”可见这种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
  叔本华曾将人对法则的服从比喻为一个能用健全的双腿走路的人,却拄着拐杖走路。我们的学校德育何尝不是如此呢?抛弃掉鲜活的生活、极具感染力的生活实例、师生之间平等的人性的对话。却守着那些永远一成不变的教义、使用毫无生命力的语言,让高高在上的老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都存怀疑态度的所谓准则。因此除了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之外,我们必须重视隐性德育课程。针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将隐性课程巧妙地运用到学校德育的具体实施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
  
  重视在学校生活中的隐性德育课程
  
  1.显性德育课程背后隐含的隐性德育课程。
  传统的现行的德育体系中所提到的各种专门的德育活动,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升旗仪式活动等是属于显性德育课程,但一些非专门性的、从未被看作德育活动却具有品德养成性的活动,如宿舍生活、学术活动、教育实习等,像这类活动便属于隐性德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显性德育,但存在于教材,被教师忽视的一些德育因素以无形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些因素也应视作隐性德育课程。
  学校中的集体生活、集体活动也是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他们在积极向上的集体与集体生活中激发出健康的情绪体验。因此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要重视通过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期待、爱心容易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帮助也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可以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和理解的可贵。学校情境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之感,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集体、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情。
  
  2.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它主要是指学校建筑物、生态环境、班级教室设置等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作用。学校的校园建筑、环境设施并非是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物。罗兰恩特・梅根在分析隐性课程时就曾指出,“课堂是一个幽灵萦绕的地方或场所”,其中的幽灵之一即是“建筑师的幽灵”。学校的校容校貌一定程度上体现与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曾指出:“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与灵魂。一位教师的房间可以告诉我们他的性格以及他正干什么。”
  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从物质环境到文化传统、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因此。校园物质环境不仅是校园美的象征,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在校园和教师环境设置方面我们要重视它的隐形的教育功能。创造出“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教育情景。例如,用中外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的肖像、格言装饰教室,用写有校风校训的标语牌悬挂校门,用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点缀墙壁等等,会使学生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知道学校倡导什么、追求什么。在一个讲文明礼貌蔚然成风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注意自己言行的文雅;在一个肮脏杂乱、污渍遍地的环境中,乱弃杂物、随地吐痰的行为就很难杜绝。教室里桌椅东倒西歪、墙壁装饰不整洁、不雅观也会引起学生思想懈怠、纪律松弛。良好的校风班风也将约束其中的每个成员,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态度趋同于校风班风体现出的价值规范。教师与同伴的言行、集体的舆论等也将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影响左右着学生的行为。
  
  3.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制度是维系个体生活及人类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制和体系,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满足或适应某种基本需要所建立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模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学校的各种规章、守则、规范和组织都集中体现出学校领导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学校管理体制是否民主、集体生活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合理与否等,都将成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部分。学校制度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德育过程,它一方面由学校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决定,另一方面由学校内的社会互动加以补充。学校制度的形成让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参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学校制度的制定,使学校制度反映其成员尤其是学生的要求。它的制定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而良好的制度的形成本身就是有效的道德教育。
  因此,一个学校制度的建立应基于一定的价值理念。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的学校的交织理念不再像过去那样专心德育,而是走向了“多元”。有的学校为了生存,把价值理念放在了“争第一,创名牌”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反映在制度上就是僵硬的、沉闷的管理条例,往往取得的效果不好。好的制度的建成会让成员感受到学校在德行方面对自己的要求,起到德育的目的。
  
  4.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校风班风、领导方式、人际关系、教师言行等等。这些精神环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以及学校成员共持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不仅如此,还由于学校精神环境是通过学校成员的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它所传载、倡导的道德价值和校园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学校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深受影响。
  因此学校应努力促进核心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在学校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校应努力在与成员互动的情况下形成深入人心的“校训”――核心道德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而不仅是学校领导单方面的决定。学校应努力挖掘学校历史与显示中的榜样或典型人物,发挥其示范作用,但要尽量保持其真实性,不要有太多的人工雕琢。引导学校的社会舆论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与导向。特别要注意:学校应努力在与成员互动的情况下形成深入人心的“校训”――核心道德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而不仅是学校领导单方面的决定:学校应努力挖掘学校历史与显示中的榜样或典型人物,发挥其示范作用,但要尽量保持其真实性,不要有太多的人工雕琢;引导学校的社会舆论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与导向。保障核心道德价值取向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回到生活实际、指导人的生活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德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在教育本身而是在于生活,美而善的生活。源自生活,回归到生活的生活德育极具真实性,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为一体,整个教育过程是具体的、可感的、可触的,就在学生的每日生活之中,所使用的素材也是学生所熟知的,在尊重人类美德、规范的前提下,用生活来学习道德,整个过程都十分自然,最终的效果也是真实的,深入人心的。隐形的道德课程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道德教育实施的效果,是中学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