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如何破解研究生培养“围城”困境:围城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如何破解研究生培养“围城”困境:围城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发布时间:2019-01-21 04:16:11 影响了:

  话题背景:   201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已经结束,考生人数再创新高――140多万。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考试结束就意味着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注定的是,其中46.5万名幸运者将开始读研生活。他们跨进读研门槛时的心情都是愉快的,但进门之后的心情又将是复杂多样的。从他们师兄师姐们的现在,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们的未来。总有一些读研者会遭遇研究生“围城现象”:闲的想忙起来,忙的想闲一点。
  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中,“圈养”模式和“放养”模式仍然显得很纠结。虽然,这两个词表述的未必那么准确,但它们确实反映着一种教育现状。对于一些理工科研究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生活就意味着没课的时候就要呆在实验室或者教研室,有时还要受到导师的严格监督。“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不喜欢却又无法抗拒。”这样的话语颇能代表一些研究生的读研心情。比理工科研究生“闲得多”的文科研究生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一不小心就会“空虚”,同样备受煎熬。于是,一些“闲的”研究生努力找项目做,使自己忙起来。这样,“围城”困境就出现了。
  
  “围城”困境突围路径
   杨新国
  
  “围城”困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国人所知的“围城”源自钱锺书先生的名著。钱先生之《围城》则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法国人说,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先生借方鸿渐之口,将“围城”的含义进行了拓展,即“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引起了亿万读者的共鸣。由此可见,研究生培养中出现“闲的想忙起来,忙的想闲一点”这一“围城”困境也在情理之中。具体分析研究生培养中的“围城”困境,其产生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研究生本人。在入学前,研究生自然会对导师的培养模式和个人的学习、研究等产生各种五彩缤纷的美好期望。但是,当他们考进来,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要么缺乏自由,忙得要死;要么自由散漫,闲得要命,挫折感油然而起,就会产生冲出“围城”的想法。即便他们刚开始感觉理想与现实基本一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易导致感觉“疲倦”,产生“围城”效应。其二是导师因素。导师的重要工作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拿捏好“导”的尺度。捏得太紧,就是“圈养”,捏得过松,即为“放养”。“圈养”容易扼杀学生的主体性,“放养”则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围城”效应的产生部分是因为导师没有找到拿捏的平衡点所致,即不是过松就是过紧。其三是研究生管理部门因素。研究生管理部门普遍忽视对“导师如何带学生”进行相应的规范和培训。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围城”效应,是正常现象。不过,如果因此而频繁摇摆并困惑于“圈养”和“放养”之间,且由此生发烦躁、抱怨、焦虑之情绪,导致被动接受或者漫无目的之行为,则会升级为“围城”困境,对研究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基于产生的原因,突破“围城”困境亦有三条不同的路径。
  路径一是研究生要做好生涯规划。报考之前,个人要充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职业倾向、专业特点及导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生涯定位,选择好专业与导师,进行入校前的初步规划。进校后,依据具体情况,积极跟导师进行沟通,及时调整规划(如没有规划,只有期望,那就调整期望),让目标更加切实可行,使理想与现实趋于吻合。路径二是导师要与学生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实行民主化管理,根据学生规划方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材施教。路径三是相关管理部门要出台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并监督实施。例如:完善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增加研究生提交研究设想、导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自主选择学生等内容;制定导师的定期培训制度等。当然,如果三条路径一起发力,形成合力,则突破“围城”困境不难已。
  (作者系广西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博士)
  
  研究生要做什么?
   马凤岐
  
  想要解决研究生培养“围城”困境问题,必须先解决“研究生要做什么”这个问题。按我的理解,研究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寻找一些研究方向并尝试着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取得学位。掌握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进入学科研究的第一步,主要是了解这个学科的主要概念、原理以及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同时还有这个学科积累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后一个任务主要通过学位课程的学习和自己的阅读完成。
  对很多研究生来说,寻找研究方向并开始尝试研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许多学生不会找研究方向,而且一些导师也习惯于为研究生指定研究方向,特别是在理、工、医等学科研究生中尤为常见。我一直认为,寻找研究的问题是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完成的重要课程。不学会自己寻找研究方向,就不能说已经具备了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为学生指定研究方向,与指定阅读书目一样,限制了学生的研究领域。学生的研究方向应从他们的阅读和思考中确定,从他们对实践的关注中确定。选择一个适当的研究方向,要看研究的难度和已经积累的成果,要看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兴趣,要看是否具有开展研究的人力、物力条件。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任务的意义,就不会出现“围城”困境。
  导师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学生在尝试性研究中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前者涉及确定选题、收集和处理资料、根据材料和逻辑得出结论,以及论文的结构、论证、格式等。在学生尝试性研究和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导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给他们及时地指导,保证他们得到适当的学术训练。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术道德负责。对于超出职责范围的事情,导师应不影响学生正常的研究学习,不能强制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走。记得一位知名教授说过,本科生是在学习中研究,研究生是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其实就是有指导的自主学习。所以,理想的研究生学习状态是,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导师在研究生学习中起指导作用,回归导师的本来的意义。很多研究生说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其实是他们产生“围城”困惑的重要原因。研究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主动学习,而不能等待导师的安排。因为,在被动的安排中,学生又会出现“不喜欢却又无法抗拒”的困境。当然,研究生在自主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也要经常主动地与导师交流。
  (作者系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围城突围”后的反思
   樊慧静
  
  两年前,我被保研在本校继续读书。我是读社会学专业的,曾经下定决心要在社会学领域发愤图强,然而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内心深处的“疲惫”却困扰着我:已经可以轻松应对课程,课下的课题也没有什么压力,生活很安逸,时间带给我的不再是强烈的成就感,有时候是一种“悬空”后的无聊。
  这应该是媒体上所谓的读研“围城”心理。当然,我有着比以前更大的抱负,心情却与之总也不能成正比,氛围使然,浮躁使然。在与一些同学聊天时,他们总羡慕我的悠游自在,羡慕我的生活多姿多彩,而聊天之后,我都是一身的冷汗:这样的生活让我越来越没有底气。我很清楚我所面对的是一个浩瀚的社会学研究世界。我所能看到的研究课题涉及面远远超过我所能想到的,几乎关于每个方面都有论述和著作,在这个领域创新显得很困难。在研二时,通过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我的用心思考,我总算确定了研究方向,理清了自己的发展思路,一切就显得豁然开朗了。我给每一个所谓空余的时间都填满了充实的内容。我虽然身在“围城”处境,心已经“突围”了。
  我认为,要解决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围城困境”其关键在于研究生自我的心态调整。一是要有一个科学的研究生生活规划,而这个规划要纳入人生规划之中。规划研究生生活时,我们要考虑导师指导、自身兴趣、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这样,研究生生活的充实就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导师课题的多与少、研究方向的文科与理科、工科。研究生生活规划得是否科学和规划的执行力度大小直接决定会不会出现“围城困境”。二是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怕吃苦的科研精神。导师的指导和监督在研究生生活中虽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研究生能否让时间有价值则取决于科研态度。如果仅仅是混个文凭,那样就很容易陷入“围城困境”。我认为,出现“围城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读研心态不好。而其深层原因则涉及教育模式、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社会氛围、就业、个人规划等方面。三是要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做力所能及的事,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很多研究生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小挫折而严重影响情绪甚至颓废。记得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说过:“光骂教育解决不了问题。”我认为对于“围城困境”,研究生仅仅抱怨学校、导师、社会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作为一名高学历人才,应该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有强烈的责任感,然后去努力提升自我、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作者系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责编:思 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