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略论大学学习开局与学习方法】
 

【略论大学学习开局与学习方法】

发布时间:2019-01-23 03:48:55 影响了:

  摘 要: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之处在于其学术性。引导大学生做好大学学习开局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整个大学的学习会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进而有利于形成优良学风,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关键词:学习开局;学习方法
  
  目前,各高校普遍在新生入校后安排1至2周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 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做好大学学习的开局。回顾和总结多年来教育教学的经验,作者认为大学学习开局和学习方法应该把握好如下几点。
  1.端正学习态度。自古以来对学习者进入各阶段学习的第一要求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即《学记》所论述的“士先志”。学习者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则为学习活动中养成优良学风奠定了基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在离书院大门200米处的大道上建有自卑亭,并将《中庸》中的“君子之道,辟如远行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刻于亭内,学人入书院必须从此经过以警示自己学海无涯苦作舟,进而形成“善学”的学习风气。可见“善学”是端正学习态度的基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学记》)。怀揣美好愿景进入大学,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难免碰到困难和障碍,学习者就要有坚韧不拔、甘于寂寞、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学习,这是实现学习目标所必需的态度。
  2.适应学术自由的大学氛围。大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的。与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同,大学学习是在一种极为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中开展的。“参与学术应该是大学生区别其他类学生的重要不同。另外,知识基础、兴趣特长、接受能力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也应该各有合理的学习自由”。作为初级学术人员的学术自由至少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选择权。“通过选修课程反映‘消费者爱好’的机会,学生就已经行使了权力”。学生在经过大学通识课程后,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自由,最终表现为选择课程和选择教师。“当学生已经成长为一位青年,已经接受了一定的基本教育,也就已经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出一种特定的自我意识,开始了解自己。为了进一步提高他的教育水平,他进入了另一种学术机构,这种学术机构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允许他在里面以相当的自由发展,独立地探索自身。讲授的课程应该是提供给他选择,而不是强加到他身上。他必须能够根据自身已经获得和发展起来的有关自身需要与志向的自我了解,来选择这些课程”。其二是学生自治。“失去了自治,高等学校就失去了精华。不仅如此,人们还认为自治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对课程的每一科目,学生都可以自主地去学习,而并非为了获得一种工具去学习”。大学学习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兴趣、爱好以及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是获得高深学问所必备的品性。在学生自治中,学习者享受到充分的学术民主。
  3.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术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的特性。在大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作用递增,教师的主导作用递减;教学的发现性递增,知识的传习性递减;学生参加直接实践递增,接受间接经验递减。这也就是说明大学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中庸》论及学习过程,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概括为学、问、思、辩、行。不学则已,学就一定要学透,问就必须知,思就必须得,辩就必须明,行就必须笃。在中国古代特殊的教育机构――书院里,学习者与教师都是一种师生互动关系,共同进行研讨,并以学生自主研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不难看出古代高深学问的传授都强调研习性学习,许多方法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借鉴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学术上同一学科会出现不同的学派,而在同样的条件和环境中会培养出不同人才的道理所在,所有进入大学的学生要自觉地防止“专业模式”――即一种基于共性设计的模式而将学习“格式化”,将在基础教育中已形成的兴趣、爱好和志向进行完全隔离。要在学习好规定的课程下,开辟自己特有的学习领域,保持所谓个性差异性的研究性学习。
  4.学会自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纲领性文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阐述的自学原则是“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代替的价值”,“学会如何自学,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某种角度上说,大学学习就是自学。亦如毛泽东主席总结自己学习经验所言的“要自学,靠自己学”。我们习惯上将教学活动区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事实上,还有相对独立的第三课堂即学生自学或者称之为自修课堂。古往今来,自我修行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个人的素质形成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所谓知识靠传授获取,能力靠训练习得,素质靠修养形成。
  5.教学相长,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互为依存、互为作用的活动,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学记》用“教学相长”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教学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这种实践过程是由师生双边活动来完成的,这种双边活动主要是靠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习者之间的学习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现代接受教育的途径非常广泛,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学校教育这种形式并且继续在得以高速发展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形式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即群体的交互学习。因此,“就教育而言,分散就意味着死亡。一所学校,如果不是特定数量的一群有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维系,以期让其他人也变得有学识,那么又是什么呢?学校就是各种思想力量的聚合,这种聚合越是丰富多彩,它所提供的教育的质量也会随之相应提高”。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它指的是各地的学生集中在一所大学里的国际性特征,而不是大学所传授的学科的普遍性特征”。与一般的教育机构性质有所不同,大学是一个高深学问之所,也是各种思想和文化交汇、碰撞的场所,大学培养人的活动正是在这种频繁的思想文化交流过程中展开的,学术自由是为大学的命脉,此即所谓大学教育的本义。一群有学识的人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出于不同观点、不同思维理解、不同文化视角展开辩论,形成趋于一致的认识。人们认为这种认识已经最接近真理,由此消除了许多的谬误和无知。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习得了批判精神,这是一种很难得的学习。
  6.基于知识的整体性进行学习。人类的文化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以学科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学科知识领域可划分为三大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三大知识领域的划分与其说是基于不同知识属性间的客观差异,不如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意义上人为的简约归类的原则”。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分为十二大学科,72个学科门类,249个目录内专业(近年产生了若干目录外专业)。这样的划分,一方面是适应每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某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高度专业化的生产所带来的社会分工的需要,绝不等于将科学知识机械地加以割裂。亦如纽曼所言“一个知识分支的主旨和意思,会随传授予给学生的与之相配的其他知识的不同而不同,如果学生读书只囿于一门学科,那么这种劳动会助长片面追求某种知识的倾向,这样做会限制学生的心智发展……”事实上,很多学科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互为促进的。可以说,现代的任何工程问题,都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够解决的。如大规模集成电路,其核心技术并非电子学科的而是材料学科的。虽然青年人选定了某一个专业进行学习,但必须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在学科上要触类旁通,互为借鉴,所谓“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学记》)。我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要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掌握通往各个知识宝库的钥匙,现在再言“隔行如隔山”,更可能是一个人不好学习的表现。
  7.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参与社会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实践是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不断进化、不断提升的根本动力”。实践、知识和教育三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即“实践呼唤着知识,知识呼唤着教育,教育通过知识的筛选、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而为实践服务,并由此使实践提出更多、更高、更为复杂的知识需求”。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这是大学生参与实践、培养能力和锻炼自我的一个重要场所,可以说,大学是青年学者进入社会的“预科”,每一个学生都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加入到一些学生社团中去,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余大品]
  
  汪建华,湖南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