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明线.暗线.虚线】 明线暗线
 

【明线.暗线.虚线】 明线暗线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7:48 影响了:

  现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球上的大气”既是高中自然地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文科学生来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单纯靠死记硬背,而不是通过理解地理成因、地理原理的形成,一方面不能熟练地掌握和理解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另一方面更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笔者通过实践总结认为,要使学生能很好学习这一章主要内容,了解、理解、应用这一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应精心研究、细细品味教材,正确处理这一章的线索――明、暗、虚三条线之间关系。
  
  一、重明线
  
  所谓明线是教材中的主体部分。是宏观内容,是教材重点所在,是教师教的重点,学生学的重点。教师宜通过文图结合、课文和阅读材料相结合、课文和活动内容结合的方法把重点讲深讲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理解和掌握明线的内容也就达到了基本教学目的,这就是重明线。在上这一章之前教师先明确这一章的明线,也就是本教材的主要线索――“人地关系”及如何协调。这是骨架部分,它始终统领本章。教材的一至三节主要讲述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第四节讲述全球气候变化、人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前后连贯起来主要阐述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既阐明大气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又指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从而懂得如何利用和保护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讲述时不仅要围绕这一线索而展开,而且还要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插图来剖析大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借助阅读材料来对正文延伸和补充;通过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中认真贯彻本教材的主旨。
  
  二、点暗线
  
  所谓暗线是正文中隐藏的知识线索,教材中对此只稍作解释或未作任何解释,也没有相应的图表和阅读材料或活动思考题。这一知识线索虽然往往只是一些结论不是教材重点,但它却是这一部分教材中内在主要内容,练习及高考中出现频率也较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能要花较多的精力。由于教材中的暗线往往多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原因。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有的讲结论,有的既讲结论又分析原因,这就是所谓点睛之笔。本章中暗线主要是:大气受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致天气变化,即在近地面气温高―上升―低压―气旋―阴雨;气温低―下沉―高压―反气旋―晴朗。再由多年天气的综合形成了气候。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本章,受热不均―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气候,是本章的精髓。在此线索中一般情况学生只要知道其中某一方面,就可以推导其他几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把这一内在的联系点明到位,讲清讲透,学生就会豁然开朗,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来学习本章。
  
  三、清虚线
  
  所谓虚线是正文牵涉到其他学科(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相关知识内容,往往是教材的基础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有关地理成因、地理原理,这是微观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只因为牵涉到其他相关知识而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对知识点讲解不够透彻,从而影响学生对地理概念、成因、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时应该充分重视并理清这些知识,应引导学生回忆这些知识并启发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地理现象。在这一章中牵涉到最多的是物理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大气热学知识。具体表现一是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变小,在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变低;大气冷却下沉,密度变大,在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变高,因而在近地面就形成了大气由密度大(气压高)的流向密度小(气压低)的简单的热力环流,再由热力环流的知识可以推导出较为难的知识点三圈环流。二是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由气态变为液态,从而形成阴雨天气;大气冷却下沉,下沉过程中气温上升,不断蒸发水汽不能凝结,因而不可能形成降水表现为晴朗天气。同样可由大气环流结合天气形成知识可以推导气候的形成,低气压控制一般降水较多,高气压控制一般降水较少。在本章教学中我们若能用这两方面物理知识来解释本章的暗线形成原理,这样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形成了知识网络和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更利于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