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创建五步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_构建高效课堂的三问教学法
 

创建五步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_构建高效课堂的三问教学法

发布时间:2019-01-26 03:49:08 影响了:

  一.“三问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三问教学法”,即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先感性后理性,先整体后部分,先粗览后精析),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思路进行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细节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三问教学法”构想的依据
  许多人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部分后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是先部分后整体。首先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最后形成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比如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少年来都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教学,先让学生理解生字生词,扫清字词障碍,再划分段落和理解段意,最后总结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教师往往逐字逐词、逐句逐段的进行分析,唯恐哪个细节讲不到,学生不明白,把完整的课文支离破碎,直到快下课时,学生才对全文有个整体认识。
  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不是先部分后整体,而是先整体后部分,经过几个循环往复,最后形成对事物的清晰认识。比如我们第一次看到一个人,不可能首先盯住他的眼睛看――双眼皮,再仔细看他的鼻子――高鼻梁,最后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是很漂亮一个人!事实上我们只要用眼睛一扫描(类似学习中的初读),就马上得出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是个漂亮的人(类似于“三问教学法”中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有时间你会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端详(类似于学习中的再读):双眼皮、高鼻梁、白皮肤、高个子、穿戴得体……在对部分的认识中不断加深着最初的整体印象――这人确实很漂亮。也可能在对部分的认识中不断修正最初的整体印象――乍一看很漂亮,仔细一看,原来有一些缺陷(类似于“三问教学法”中解决了“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初到一座城市,一个单位,匆忙转了一圈,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虽然对这座城市或这个单位的各部分并不了解,但我首先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尽管这个印象是模糊的、粗浅的,我们会在以后对其各个部分的了解中不断加深或修正最初的整体印象。
  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杜威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在解答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中获得汲取知识的方法。而课堂“三问教学法”的首要之点在于设计问题,问题设计与思维过程紧密相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相统一的突破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导向上得当与否是决定学生思维是否敏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了问题,留下了不少时间让学生看书思考,并再三启发,但学生回答问题不踊跃,且不得要领。一般情况下往往会责怪学生思维迟钝,其实,是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导向不得当或不明确,或序列不分明,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所致。如果这些问题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学习动机,引发其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每个教学内容或内容转折都设计出合乎学生认知水平及认知规律的问题,并辅之以适时的诱发引导,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来越敏捷。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指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创新精神离不开思维,学会思维才能创新,学会思维才能有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准备、基础和前提。诚然我们不能说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但我们却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因此,每一位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课堂三问教学法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的,对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三问教学法”的实施建议
  前面曾对人的认知规律做过分析阐述,课堂“三问教学法”是根据人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整体到部分、由感性到理性、由浅易到深入的规律提出的,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为问题探究思路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步骤。以本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为首问,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但问题提出的语言表达方式可因课文、因体裁而定。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是围绕“怎么样”来提出,如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安排,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如何突出表现出来,以此类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章法进行整体建构(可教会学生用树状、网状或表格形式来列出)。第三步的问题就应该针对重点段落、精妙语句,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了,用为什么你认为这一段是重点呢,为什么你认为这句话很精妙呢,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授人以渔”和“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我们连云港市推行的“三案六环节”和杜郎口、洋思等模式的学习、推行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学习三板块学习模式已经得到普遍证实和重视。但在“三案”的编制和实际运用中,还是脱离不了传统教育中“题海练习”、“教师主讲”等背离新课程理念的现象。因此,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新课程理念,科学编制课前预习案、课后巩固案是和课堂“三问教学法”相辅相成的、互为照应的。
  课前下发的,以引导学生预习的“导学案”,必须得突出其“导”学功能,以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编制标准;以教会利用课程资源、掌握基础知识,整体建构单元、章节或本课知识为主要内容;少编制习题,以免误导学生养成只做题不读书的不良习惯。如《一面》的“导学案”的设计:
  1.一读课文,①画出自己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运用字典,结合文下注释识记生字新词。②结合文下注释,搜集了解课文背景、作者阿累和鲁迅先生的相关信息
  2.二读课文,①标出自然段序②找出本文主人公、主要事件,分析主人公个性特点③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④理清条理,用网络表格表示本文的层次结构。
  3.三读课文,找出文中你感受深刻的和描写精彩的句段,并能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课堂使用的“教案”,则必须起到引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线路图”的作用。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进行周密考察、精心设计,即结合前期制定的三维目标,通过对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了解学生的情况。大量占有本课相关的信息资源,厚积薄发,编制出容量适中、思路清晰、易于实施的教学案。内容要突出“三板块”、“三问”学习方式的学习指导过程。首先通过相关习题结合“导学案”设计第一板块“自学检测”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旨在促进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接着围绕“三问”教学思路设计出第二板块“文本探究”。需要说明的“三问”是:第一问即围绕本课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文本,但并非以此问题直问,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情况,设计出深浅程度不同的问题。如七年级可问: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什么事?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八年级可以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你感受到主人公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是什么?而九年级学生则可以直接问: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并能用简洁语言通顺回答。第二问即在文章结构安排和思想情感表达上是怎样做的,旨在教会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情感脉络,用网状、树状、表格等形式对全文进行整体建构。第三问即通过找出文中重点语段、精妙佳句,提出“为什么你认为本段(句)为重点?”“为什么你认为这句话很精妙?请说明你的理由”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作者在段落结构安排和语句表达方面的巧妙之处,并及时通过拓展引申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但以上“三问”并非固定模式每课必提,它只是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提出的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的一种教学思路。教师在教案和课堂上,完全可以根据这一认知思维路径,灵活地设计出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会学习的问题。然后,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益,设计第三板块“巩固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在内容上的要求,要兼顾巩固基础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提升能力素养。在难易程度上,要有梯度、有层次性。
  总之,“三板块”教学设计和“三问”教学思路的实施,一定要突出体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最新教学理念。而“三问教学法”的实施,适应新时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新课程理念实施的精髓的提炼,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此,我们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在学习中改进,在应用中完善,切磋中提升,把“三问教学法”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层次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郑国庆《问题教学法与创新精神培养》《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2]王敏勤《整体建构是和谐教学的基本原则》《中国教育报》20050603.
  [3]陈伯怀《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育学研究》.
  [4]郑忠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语文教学通讯》19990602.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6.第23次印刷.
  [6]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颜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灌云。本文编校:剑 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