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潜移默化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关于潜移默化的作文
 

潜移默化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关于潜移默化的作文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3:48 影响了:

  内容摘要:作文是一项语言运用的综合技能,若能掌握好布局谋篇、主题构思、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等要领,就能写出好文章。而学习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书面表达的学习过程,如同学习一种语言,需要的是一段长时间的潜移默化。
  关键词:潜移默化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说来惭愧,笔者教书十年,现在才渐渐悟出这个道理。作文本是一项语言运用的综合技能,若能掌握好布局谋篇、主题构思、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等的要领,当然能写出好文章。但是对于年纪尚小阅历尚浅、阅读量不大、学习内容还不够深广的初中生来说,要把握好这些技巧并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当中,又谈何容易呢?因此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印象深刻的就是区别于其他科目的语文科竟然有连堂课,其次就是偶尔写得一篇佳作被老师表扬并朗读时的心潮澎湃。直至高中结束,关于“如何写好一篇作文”的课题还是懵懵懂懂,没有印象。我不禁思考:如何让我的学生在作文学习上有所收获呢?
  其实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名师,作文课上一定讲了不少,但都没能让我记住,主要原因是我没有受到长期的浸染。理科教学,往往只需花几节课甚至一节课,举一反三,就能让学生心领神会,掌握一条公式、一个原理;而作文是一种书面表达的学习过程,如同学习一种语言,需要的是长时间的潜移默化。
  
   一.所谓“潜移”。
  
  在此不妨活解一下这个词,把“潜移”理解为:让学生兴趣发生转移。
  相信同行也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当你接到一批新升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布置五百字课堂作文时,底下必然“哇”声一片,从这些近似于哀号的声音中,我们不难觉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写作文”就是一件头痛事。笔者所教的当前两个班级学生,刚上初一时,要求四十五分钟内完成一篇五百字的堂上作文,有接近一半的人不能如数完成。写作课堂中段仍有接近十个人还一个字写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访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写作有抵抗心理,一听说要写五百字,还没开始写,就先断定自己不可能完成,面对着作文纸就如同面对一个大困难,却步不敢前。因此,帮助学生克服写作心理障碍、改变学生对写作的看法、激发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等问题成为作文教学的关键。
  笔者认为,要达到“潜移”的目标,首先要建立学生写作的信心。批改作文或随笔时,理所当然以鼓励为主,给学生们鼓劲儿;除此以外,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尤其是对在班中占多数的中等成绩的学生,更应搜索值得一赞的内容,哪怕只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写得贴切或有进步就应该予以肯定,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写出有价值的内容,从而重新树立写作信心。这样,让学生把“只要能写好一个词、一句话”作为写作的初始目标,使学生觉得容易实现,才有往前走的动力与信心。
  为了让学生建立写作的信心,除了可以把文章写作变为文段写作外,要是学生觉得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任务,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也可以在“写作文”前先学会“说作文”。总而言之,就是要想方设法从易出发,消除学生的抗拒心理。
  其次,每学期精心准备几节特别的作文辅导课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期。初中生童心未泯,玩心也重,利用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加深对写作方法的认识。如能隔一段时间给他们精心准备一节有趣味性的“好玩儿”的作文指导课,相信定能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
  小组竞赛式是本人最常用的,具体的方式可根据所指导内容作出调整。如指导他们学会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就可以分组比赛写作,看哪一组在哪一种感官的描写中内容最多;如指导他们学会动作描写,可以先从课堂的观察开始,先讲一个笑话,让全班学生发笑后,再让学生把现场看到学生发笑的动作细致地描绘出来,比较哪一组运有与“笑”有关的动词最多;再如指导他们在写作中适当运用比喻,为了让学生学会形象的比喻,就让他们进行“猜猜猜”游戏,教师在幻灯片上打出一张图片,一学生背对图片面对全班,其余学生尽自己所能作各种比喻,看对方能否猜出来;有时甚至可以打破课室束缚,把学生带到户外去“写生”……每学期要是有两三堂让学生觉得“好玩儿”的作文指导课,寓学于乐,他们就不会怕上作文课了,甚至开始对作文课有所期待呢。
  
  二.所谓“默化”。
  
  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种表达方式的训练需要有春雨一般的精神,从小做起,默默感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些写作本领。
  作文教学靠每两周一次课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后,学生也许印象深刻,但不管效果多好,时间一长学生也将失去记忆而不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上。因此要把作文指导贯彻到每节课中。
  语文老师最常用的就是利用教材相关内容教学生写作。这当然是学习课文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每篇文章的特色有所不同,写作方法的要领似乎都有所涵盖,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与长期训练,表面看起来面面俱到的指导,最终却因针对性不强而印象不深,实际上就是面面不到。
  因此我们又进一步思索:怎样做才能把一个写作要点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中?
  我们试着大胆地设想:是否能用一个单元甚至是连续两个单元的课文来强调同一个问题,如开头与结尾的写法、或是注意前后照应?如果觉得这样上课有点乏味,是不是可以每节课利用一点点时间来解决一个问题?
  由此,本人认为应该好好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
  演讲本来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式,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次口头作文的机会。若能让学生提前写稿,老师审稿,最后演讲完后师生点评,那么还是一次很好的面批作文机会,不但演讲者得益,就连其他听课的人也能有所收获。然而,学生口头作文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零零碎碎的,每次点评完后他们也未必能记得牢,所以就要从点评上下功夫。
  笔者每学期定下来两个主题,学生按学号轮流演讲,演讲完后老师或学生针对写作上的具体问题逐一点评。但每一轮点评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如布置演讲题目为“一件趣事”时,为了贯彻“细节描写”,每个人讲完后都对演讲中“是否有细节”,“细节处是否精彩”“细节应该集中出现在哪里”等问题进行点评,或褒扬或鼓励,有时帮助他们当场修改。
  如:一学生简单地叙述了一件童年趣事,说他跟着表哥去过河,拿着两个竹子在水上一撑,以为可以借力撑过去,谁知踩了一个空,扑通掉进水里了。讲述过程多为叙述性的文字,没有添加描写,所以我在点评时提问他:趣点在哪里?
  学生说,就是掉水里了。
  老师说:其实不是,是以为可以撑过去跟撑不过去的事实形成了反差,达到有趣的效果。所以应该尽力渲染之前的“理所当然”即误会。可以极力进行心理描写:来到河边,见哗哗的流水中突出来几块大石面。见其他人都艰难地跳过去了,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电视里有大侠手支竹竿像划船一般在水中一撑,就轻易地跨过河。于是四下张望,还真被我发现了两根棍子,于是一个箭步飞上去手持竹竿准备大显身手时,往水里一撑,一下掉到水里了。原来水不浅呢,棍子压根就不能撑到水底,我撑了个空,成了一只落水狗。
  学生听后恍然大悟似的点头,后来把文章修改写成随笔,比之前的演讲稿精彩得多。
  时间一长,点评的越多,学生开窍的就更多,往后连学生都懂得怎样点评、修改了。一两轮下来,本人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随笔中少了空洞的内容,多了具体细致的描绘。
  如能在每个学期充分利用两轮演讲,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及写作方法,初中六个学期累计下来,学生的收获应当不小,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初一入学时就作好三年规划,设计演讲内容序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长期贯彻,学生必能留下深刻印象。
  笔者认为,这种指导的安排方向大致如下:初一以善于发现与观察、积累生活素材为主,演讲内容可以是“成语故事”(帮助学生拓展词汇)、“一件趣事”(掌握趣点,详略分配)、“校园见闻”(注意观察、细节描写);初二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另辅以一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演讲内容可以是“一件事与一份感受”“生活见闻”(可分阶段有所侧重:叙中有议,善于思考,细节与感受相配合);初三除进一步加强记叙文写作以外,要让学生学会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演讲内容可以是“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收集理据)、“一事一议”(叙为了议)。
  作文教学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路途遥远而艰辛,若能花点心思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设计,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看法,并把这艰巨的任务化作一小个一小个日常学习生活片段,以大量具体而亲切的实例作注解,长期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耳濡目染,那么,语文教师的心血必能如同春雨一样悄然而至,滋润着学生枯干的心灵,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雷诗慧,深圳市荔香中学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