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评语该拿什么吸引学生:家长评语
 

评语该拿什么吸引学生:家长评语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1:36 影响了:

  每学期行将结束,班主任就要考虑如何为学生的成长留下一个美丽的印记――评语。可以说,一份好评语,犹如一面“反光镜”,照出学生的千姿百态;犹如一根“超链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犹如一个“短剧本”,演绎动人的教育故事;犹如一场“及时雨”,使学生天赋的种子生根发芽。所以,千万别小看这短短几行字,它能决定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成长的轨迹。审视时下的评语,为何有学生视之为“鸡肋”,不看可惜,看了又觉得索然无味?是什么让我们的评语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力”?
  一、 是什么让评语失去了“磁力”
  1.千人一面,模式呆板
  有教师描述自己写评语的过程:首先,在纸上列出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构件”,比如“热爱祖国、热爱学习、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积极向上、热爱劳动”等原则性话语以及当年流行的政治术语和教育术语。然后,根据学生的大致情况,勾圈出几条,再加一条缺点,最后,在结束前补上一句“希望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一份评语就产生了。
  这就是常见的“万能模版”型评语,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三步曲:优点+缺点+希望。还有教师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套评语“速成”法:把学生分成若干类,称之为“合并同类项”,一般以五类左右居多,每类写一份评语,然后按需“克隆”,可谓“批量”生产。试想,让那么多人都戴同样的面具,能保证它适合所有的学生吗?以致闹出这样的笑话:有人将一位班主任写好的评语随意抄了一份,然后让这位班主任自己判断这个评语是班上哪个学生的,该老师说到第七个时才说到该生的名字,而且还不敢肯定。可见这些套路式的词句,根本不能反映出个性鲜明、天真可爱的学生的个体差异。
  2.照搬照抄,拿来主义
  快毕业时,有教师把学生在校三年的评价手册全部发还给他们,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急切地翻阅着每年的评语,有学生惊奇地发现有两年的评语是一模一样的,可那两年的班主任并不是同一人。
  可以想象学生心中的别扭,同样的版本只是换了不同的字迹。事后得知,现今开始流行一种教师评语软件,打开软件,从评语库中选出若干语句进行组合,一分钟内就能轻松搞定学生评语,怪不得会在两个不同的老师身上出现相同的版本。还有一种现象是,现今多数老师使用电子稿评语,到时将评语一式多份打印出来,裁下来粘到学生的操行评价表上,可以多次使用,于是乎“重复版本”层出不穷,学生读到的是一堆“岁岁年年语不变”的文字。更有“高明”的老师走另外一条“捷径”:向学生的前几任班主任讨要评语底稿,然后“拿来用之”,最多也只是稍作加工,于是乎,“雷同版本”屡见不鲜,时有“撞衫”。
  3.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有班主任的操行评语全是班干部“代劳”,问班干部如何写同学的评语,她的回答是:“反正都是大同小异,多数写优点,遇到学习不好的学生就写‘热爱集体’、‘劳动积极’呗!也可以写友爱什么的,或者关心同学……”问老师在写评语这件事上做了些什么?她的回答是:“只管签字盖章。”
  只有班主任,才能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学生;也只有班主任,才能发自肺腑地点评自己的学生。案例中,把写评语的责任和权力毫无保留地“转让”给班干部,于是班干部成了评语的仲裁,而班主任成了“名誉”班主任或班主任“顾问”。老师这样做,与其说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如说是自己偷懒。教师是学生的行为表率,教师敷衍塞责,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4.全新出炉,缺乏连贯
  以下是一位班主任给一名学生连续两次的评语:①“尽管回答问题可能不够完整,可老师仍然欣赏你的机敏和大胆;尽管经常忘了搞卫生,但老师仍然欣赏你倒完垃圾后把垃圾桶里里外外洗一遍;尽管作业让老师不敢恭维,但仍然要感谢你热心为老师搬实验器材。同时建议你在课堂上坚守自己的那块‘阵地’,不再自由走动,好吗?”②“你没少挨批评,事实上被批评的大多是你优点的‘变形’:你很开朗,一‘变形’就成了课堂上爱说小话;你很活泼,一‘变形’就成了与同学狼奔豕突;你很专注,一‘变形’就成了上课看漫画书以致老师走到身边还浑然不觉……你没有‘变形’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乐于帮助同学,乐意为集体出力……今后可要多多改进,你愿意吗?”
  实情表明,每次的评语撰写,班主任往往都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缺少与前一次的连贯和呼应,丧失了评语应有的反馈教育功能。评语应是师生间的一种持续性对话,每一次评语都应包含对上一次的反观,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健康发展。案例中的两则评语,如果分开看,它们用词生动、感情亲切,不失为好评语。但如果得知这是写给同一位学生的前后连续的两则评语,那么它们的缺憾是不难发现的:两者之间缺少了联系,后一次对前一次所提的希望与要求没有给予关注和评价,无意中挡住了孩子渴望与老师交流的期盼,中断了师生间的持续性对话,使教育作用大打折扣。
  5.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某教师的评语中,形容一位作文不错的学生:“你是天生的作家,每篇杰作都振聋发聩,简直就有鲁迅当年的风范”;形容一个酷爱电脑的学生:“中国未来的‘比尔・盖茨’”;形容一个能说会道的学生:“你一定能成为出色的外交家”;形容一个热心的学生:“你简直就是雷锋再世”……对此,有学生表示:很担心自己的评语一不小心被其他同学看到了,会被嘲讽。
  使用色彩斑斓的人性化评语,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部分教师矫枉过正,出现了一味恭维、无原则吹捧的错误倾向:为使自己的评语看上去更优美,使用了大量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学生;担心如实反映缺点会使学生意志消沉,于是对缺点避而不谈;为显示自己的工作业绩,只报喜不报忧;为取悦家长,通篇溢美之词……总之,奉“好话千句不算多,好话过头不为过”为信条,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无限度地夸张放大,甚至达到无中生有的地步,一篇篇“恭维化”评语孕育而生。这类评语刻意追求“煽情”效果,空洞无物,“高帽子”贱卖,降低了评语的可信度,由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棒杀”变成了“捧杀”。 6.是非模糊,黑白颠倒
  一学生成绩优异,但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为此还受过相应的处分。为不影响该生的升学,班主任在其操行评语中给出一行“该生心灵手巧”。通过高考,这名学生果然以高分被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录取。然而,上大学不到一学期,该生便因盗窃财物被学校查处。
  不经意中,学生的缺点被“包装”成了优点,这一现象并不鲜见,如将脾气暴躁的说成“个性较强”,把爱打架的说成“动手能力强”,把成绩年年最后的说成“成绩稳定”。作为家长,在长期的“摸索”中,也看出了评语的“门道”:看优点减三分,看缺点加三分,关键是看“希望”,“希望”就是缺点和不足的别名,一些优点前面的形容词、限定词往往意味深长,需要精心琢磨,无疑是在和老师做一场智力文字游戏。而作为学生,看了评语有时也是很茫然,不知教师写的到底是“褒”还是“贬”,评语中的人物怎么不像自己的一贯表现呢?由此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二、 让评语重拾“磁性”的魅力
  张万祥说:“评语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不是用套话涂抹出的总结,而应该是以心灵为纸、以情感为墨、以爱心为笔而抒写的心灵名片。”如何让评语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成为感人肺腑的诗篇,成为吸引学生的“磁力棒”?笔者根据实践提出以下操作性建议。
  1.“异”――因人而异,量身定做
  “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体质一般;神学有成绩,定式讲道不热情,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这是1793年图宾根神学院给黑格尔作的毕业鉴定。
  案例中,数十字的评语刻画了一个个性特征十分鲜明的黑格尔,从后来黑格尔的发展中可看出这则评语对“这个人”特点的高度概括。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学生,所以评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对号入座,因人施“语”。对优秀学生,不一律以“成绩优异”来评价,而是分清“苦学”还是“巧学”,“创造型”还是“模仿型”等;对中等学生不以“一般”两字概括,而是抓住他们不“一般”的特点;对后进生,重在抓住他们微小的进步。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一份评语只是针对“这一个”孩子而写的,那些与众不同、充满个性化的描述,那些丰富多彩的语言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2.“真”――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有教师给一个做事认真但心胸狭隘的学生这样写:“‘认真’这一点在你身上得到了全面展现。如: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参加各项活动,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行。当然,还有一点认真影响了你的自信心,那就是太认真听取同学们善意的玩笑了……”
  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如实反映,实事求是,切中要害,一语中的。对于优点,不是只有漂亮的措辞就可,而是让表扬的内容与学生的付出相一致,用评语聚集起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照亮前进的方向。对于缺点,不是发泄性的指责和出自偏见的恶语,而是态度中肯,措辞含蓄,既照顾了他们的自尊心,又点明阻碍他们进步的关键所在,实现心理上接受缺点的“软着陆”。这样的评语既表扬了优点,又给改正缺点指明了方向,促使他们用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既不“拔高”,也不“矮化”;既不“放大”,也不“扭曲”。全面、立体地评价学生,使他们心悦诚服,同时也竖立起了诚信的大旗。
  3.“序”――前后承接,融会贯通
  对一个各方面表现不佳的后进生,第一个学期老师给出这样的评语:“很佩服你的动手能力,小制作一出手就拿了个大奖。也很欣赏你在周记中流露出的勇气和正气。另外你对唱歌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总是唱到忘情,以致有时把课堂当舞台;你对班级的事似乎不大关注,只是每天到此‘潇洒走一回’;你喜欢运动,以致上课都会离开自己的‘岗位’。期待下学期能看到你的努力与进步!”
  第二学期,当这个学生取得进步时,老师的评语如下:“一学期下来,为你的付出与进步感到欣喜:现在的你只在音乐课或班会课需要时才高歌一曲;现在的你每天都为班级开灯关灯;现在的你总是‘身先士卒’带头把科学实验演示得十分精彩,不愧为科学课代表的助理!很高兴看到你积极进取的态度,只是还缺乏一点坚韧不拔的毅力,你看,课上偶尔还会做‘自由运动’;还有,经常跟同学‘雄起’可不好。期待再次看到你的努力与进步!!”
  后则评语有对上次要求的反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又针对新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学生的前进指明了方向,与前一则评语融合贯通,前后应接。由于看到自己改正了的缺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自然会欣然接受,并且主动积极地去实行。一次次的提示,既有对孩子温婉的批评,也有对孩子的督促和教育,这样依次循环,发挥了对学生的可持续教育功能。即使是暂时还没有取得明显改进的地方,也依然要给予关注和评价。短短数语,体现了老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诸多细节,让学生的每个成长瞬间一一定格,这样的评语我们不妨称之为“成长性评语”。
  4.“新”――潜心造句,艺术陶冶
  有教师用“名字”作评语的素材,班级中有位男生名叫“�”,教师给他写了这样的评语:“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你有三头牛也使不完的劲。赛场上英姿勃发,如‘斗牛’;学习方法灵活多变,如‘犀牛’;但学习态度如‘野牛’,过于散漫。今后请多挤一点时间给学习,让它成为‘牛市’。”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评语虽是寥寥数语,但遣词造句却要讲究,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直接楷模。好的评语本身就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能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己情操。当然这需要深厚的功力,再经过精雕细琢,才能做到“妙笔生花”,创造出一番意境。如教师对此没有把握,不妨在评语中引用一些格言、警句、诗歌、儿歌、对联等,或融进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甚至可以融入顺口溜、俗语、流行语等,追求评语的美育功能。这样也可达到含蓄隽永,扣人心弦,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历久不忘。
  5.“趣”――幽默诙谐,妙语生辉
  给一个成绩在进步的胖男生写这样的评语:“成绩要进步,体重可不要跟着‘进步’喔。”这个学生看后哈哈一笑,随后开始了运动计划。对一个书写时总喜欢写特长的撇、捺、竖的学生:“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
   “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生活中的盐。”我们的评语为什么不能放点盐呢?运用语言的艺术淡化优点、缺点的痕迹,使表扬批评隐含在字里行间。以褒的口吻写出贬的成份,以贬的笔调反映褒的因素。尤其是学生的缺点方面,既要想反映学生的客观实际,又要想符合学生及其家长的接受心理,当“客观准确”和“心理接受能力”相矛盾时,不妨来个“曲线救国”――用形象而富有趣味的语言为学生“画像”。评语中,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巧妙反映学生的不足,委婉诙谐,耐人寻味,让学生在笑声中心神领会,减轻了对学生的挫伤,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易于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6.“全”――多元参照,立体生动
  有教师从学期开始就着手写学生的评语,并经常将自己写好的评语草稿与学生交流,问学生还有什么修改意见。学生A问,“某某同学参加学生会竞选,我帮他做了DV,这点能写进评语中去吗?”学生B问,“我以前老说脏话,现在不说了,这点能补充进去吗?”……老师将学生们的修改意见一一添加进评语中。期末,老师采用抽签互评的方式让其他同学参与评价,再结合任课老师的点评,精心调制成“评语大餐”送给学生,学生对这样的评语爱不释手,反复翻看。
  仅从班主任一人的视角来看待,无法把学生每个成长的瞬间尽收眼底。为使评语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不妨参照多元主体,“班主任”+“学生自身”+“班级同学”+“任课老师”+“家长”,让多束“镁光灯”一一聚焦到每个学生身上,定格学生的动人时刻,珍藏学生的美妙点滴,不仅丰富了学生成长的内涵,也让家长看到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从而生出几分别样的美丽。综合多方评价,再经过班主任的精心“勾兑”和“调和”,使评语趋于准确中肯、趋于立体饱满,学生不会觉得老师对他的评价“空洞无物、无中生有、敷衍了事”。此时的班主任如同烹饪高手,用一段段画龙点睛的评语协调着每一道菜肴的色调。
  当然,评语本无定法,在这方寸之地需要教师各显神通,让评语由“公式套语”走向“心灵对话”,做到无声胜似有声。相信只要我们不懈追求,不断创新,就能通过“评语”这座桥梁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让评语成为学生成长的“航标灯”,成为更新教师观念的“催化剂”,成为改善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成为提高德育功效的“助推器”。
  
  (责任编辑杨 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