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达成建立灯塔 灯塔党建在线
 

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达成建立灯塔 灯塔党建在线

发布时间:2019-02-06 03:55:37 影响了:

  摘要教学目标的叙写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对音乐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对课堂的教学活动具有激励、评价、调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达到预定的课时目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 叙写 音乐课堂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24-03
  
  上海名教师顾泠沅老师这样说到:“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性,所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学的标准,在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现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跟课程改革前的教学目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现时的教学目标是强调学生学的行为。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制约,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同。以往教学目的属于传统教育思想下的教学要求,依据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就其本质来讲,是音乐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有具体的培养指向,现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叙写要是体现现在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例如:以往叙写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或“把学生培养成――”,主体是老师,学生是被灌输的被动学习,一堂课中是无法达到理解掌握到什么,更无法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是要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达到的。而现在的教学目标的叙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既:“学生应该――”或“学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叙写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主体不明
  在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还是或多或少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要转换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学,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引导、调动教学学生参与配合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想培养出有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在课堂教学得以实施和验证。
  例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歌曲《游击队歌》乐教案主题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及音乐的时代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
  此教学目标中“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的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堂课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就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也做不到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一堂课中怎样“培养”,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等,这些行为都不是很具体,这些教学目标是很难达成的。
  2.难以操作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叙写不明晰、空而泛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八年级下期《瀑布与溪流》与《日出》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音画这种题材的音乐,并体会这种题材的表现方法及特点;
  (2)想象并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目标中的“进一步”“体会”“想象”在教学中就很难操作,现在很多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没有层次性,操作性不强。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并非各个目标都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分层次的,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具体化、明确化,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
  3.难于测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叙写的教学目标陈述比较笼统,不便于检测。从我们实践中可以看出,教学所叙写的行为动词用得不够正确,在课堂教学中用于表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行为动词只有“掌握”“认识”等。例如:教唱《当兵的人》一课中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军旅音乐节奏与旋律的一般特点。通过音乐作品来了解人民解放军丰富的精神世界,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解放军的良好品德;(2)学唱《当兵的人》,掌握歌曲中几种不同的节奏型。并学会用激昂、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较好地表达歌曲的进行曲风格和所反映的精神气质。怎样才算“掌握”、怎样才算“养成”,无法衡量,不便于检测。
  4.条件不明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条件,即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
  例如:教唱歌曲《大海啊,故乡》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大海啊,故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能背唱全曲。2.通过欣赏比较小提琴版与人声版《大海啊,故乡》,了解更多的演奏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异同及音响感受的异同。这个教学目标中的条件不明,教学条件有限,我们家乡身边没有大海,学生对大海情感的概念不是很深,让学生同过演唱《大海啊,故乡》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目标我们这里的学生是很难达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情感。
  三、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要求
  音乐新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以来,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根据现在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和理念来叙写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学生
  现在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是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预期学生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预期描述,是以学生为目标行为主体,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课堂上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新课程教学目标与以往教学目的不同之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如:在叙写课时教学目标中出现了“培养学生,使学生,提高学生”,这样叙写的目标主体搞混淆,使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应该是“学生能,学生可以,学生会”。这样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行为动词――明确、具体、可操作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的,否则评价无法操作。例如:目标叙写成:养成、了解、懂得、知道等笼统、模糊,不够具体的行为动词,这样一来就很难对学生检测。有一位教师在欣赏《我爱你,中国》的目标中写到“学生仔细聆听这首乐曲,希望聆听后能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目标中的“培养、提高”就聆听这一首乐曲是根本达不到的,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检测。新课程标准中有使大量的行为动词,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为依据,科学、合理、准确用词。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应该用列出、辨别、写出等等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特定限制或范围
  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即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包括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例如:“聆听《青春舞曲》后,让学生在音乐教室里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表演”“欣赏《进行曲》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演奏行进中的步伐”“在老师乐器伴奏和音乐伴奏下,能有情感地背唱歌曲《摇篮曲》”等等。有些学生音乐行为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下是很难做到的,可以通过别的行为条件去落实。如:聆听《进行曲》音乐后,学生可以用拍手和跺脚的形式打节奏来体验音乐情感。
  4.行为表现――评判标准
  学生的行为表现是评判该项能力的标准,是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即新课程中学生对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而且应该是全体学生最基本、共同要达到的标准。如:通过学唱歌曲《游击队歌》,学生能简单感悟歌曲中意境,能运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演唱此乐曲。
  四、教学目标叙写的实践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一次书写叙写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外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该目标体现主体混乱,学生和老师的地位不明确,根据教学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来看这个目标存在着几点不足:
  1.学生主体不明确,行为主体混乱不明晰,目标中的“培养,唤起”,通过这一节课就能培养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吗?不可能,更不可能马上就能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和唤起都是教师的行为,学生是被动接受。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用词不当,目标中所写的“了解,引导,实现”,行为动词含糊、笼统,老师很难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学生通过这堂课真的就能了解作品的结构吗?了解程度如何无法操作检验。唱一下这首乐曲就可以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快乐吗?
  3.行为条件的情景化很难体现,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创作尝试,学生有这个知识技能吗?学生连创造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不懂,学生只能在下面随便写两个音也叫创造。这种行为根本就违背了初中音乐教学的范畴。
  4.在目标中看学生的行为标准有点高,在这个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简单的创作尝试”是不能体现学生基本的、共同的学习标准。
  (二)暗香浮动月黄昏――《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二次书写叙写
  叙写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四个要素不一定都能具体显现,但在叙写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改变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等旧观念的影响,教学目标的叙写主体一定要明确,要以学生行为为主,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下,我对《渴望春天》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第二次叙写:
  教学目标:
  1.在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说说你心中的春天景象。
  2.学生简单了解歌曲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3.学唱《渴望春天》后,学生分小组用你们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情景随伴奏进行表演唱。
  五、教学目标叙写的成效
  1.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引,可以将对学生的评价融会于教学设计之中,最终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我们的美好愿望,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2.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和可测量。
  3.叙写教学目标时,在目标中要尽量体现“主体行为、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这四个要素。即,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词语,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六、教学目标叙写的启示
  1.教学目标叙写不能生搬硬套
  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是复杂多样的,不能机械地按目标叙写的四要素来套用。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景的需要,而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不同的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叙写方法,但不管如何,在教学里一定要体现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的目标叙写,不可能都包含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根据教学内容,个别叙写要素是可以省去的,但行为主体一定要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应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叙写的功能
  叙写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叙写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教学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叙写教学目标,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思想的时代特点,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是个复杂的工程,也没有具体的格式,叙写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制约,每一个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设置自己的教学目标。叙写课堂教学目标是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这个叙写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无论怎样叙写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新课程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理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延玲,吕宪军.论教学目标设计与实际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4,(1).
  (责任编辑李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