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甘肃省民办中小学“两免一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小学两免一补的内容
 

甘肃省民办中小学“两免一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小学两免一补的内容

发布时间:2019-02-07 04:03:44 影响了:

  [摘要]甘肃省实行《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暂行办法》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受益学生达到150多万,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仍存在流动儿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难的情况。 本文从两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民办中小学 农村学校 两免一补
  
  民办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在公办学校教育投入不足,校舍、师资紧张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有力的补充了公办教育之不足,对国民教育事业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并对促进全社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2003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在民办中小学中占学生比例较多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却因享受不到“两免一补”政策,使得他们由于家庭的贫困和家长认识不够而不能或者不能完全接受义务教育。民办教育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而陷入了困境。由于民办学校接收的生源主要是打工人员子弟和留守儿童,还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公立学校不接纳的孩子,这些孩子也是国家义务教育的对象。解决好这些儿童的入学及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关系到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符合“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甘肃省的民办中小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面临的问题
  
  甘肃省在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起草了《甘肃省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实施细则》,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定。民办中小学的存在,弥补了甘肃省公办中小学不能完全解决儿童入学的缺口,为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2005年3月1日起,甘肃省实行《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暂行办法》,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受益学生达到150多万,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在甘肃省的民办中小学中,学生并不能很好的享受国家这一政策。根据我们对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校的调研分析,流动儿童在民办中小学占到学生总数的40%以上,而这些民办中小学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占不到5%。由于流动儿童享受不到“两免一补”的政策,使得一部分儿童由于家庭贫困和家长认识不够而辍学,学校也陷入了困境。
  1.流动儿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困难。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规定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上学。因此,离开家乡的孩子很难有与当地孩子同等的上学机会,这就造成了流动儿童上不了学或者上不了好的学校,享受不到“两免一补”政策。
  2.“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不能快捷地解决学费的转换。比如会宁学生在兰州上学,不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理由是享受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经费在会宁。
  3.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地位的认识不全面。在和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校长座谈中,他们都发出同样的心声――政府不关注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很多人认为,民办学校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存在与否意义不大。而事实上民办学校接收的生源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孩子、打工人员子弟和由于某种原因公立学校不接纳的孩子。
  
  (二)对策研究
  
  1.“两免一补”应把民办中小学校的学生也纳入政策适用范围。首先,甘肃省的这些民办中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义务教育的责任。每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两免一补”政策针对的应该是所有儿童,而不应因学校的性质进行区别对待。也就是很多家长和校长反映的“给不给‘两免一补’是一个问题,平不平等对待民办学校的农村学生又是一个问题。”其次,把民办中小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纳入“两免一补”避免了这部分学生为接受义务教育而双重付费,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子女。再次,民办学校帮助解决了下列人群的后顾之忧:流动人口的子女,难管、没人管或父母及爷爷奶奶管不了的孩子,以及单亲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双职工的子女。最后,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是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我国政府长期重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并积极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努力消除因为经济、文化等原因所造成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但是,对于城市中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关注较少。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流动儿童少年作为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中的特殊群体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每个孩子都有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社会更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远见和爱心,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他们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创新教育体制,推行“教育券”制度,使“两免一补”政策因“人”制宜而不因地制宜。“教育券”制度也称“教育助学凭证”制度,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于1995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将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以有价证券的方式经过折算后发给学生,以此增加对学校的选择权和激发学校之间展开竞争,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国在对待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这个问题上,可推行“教育券”制度,应当将“教育助学凭证”直接发到农村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持“凭证”可在全国任何地方学校上学,充抵学杂费;学校最后持“凭证”向国家兑换经费。只有这样,义务教育法才会落到实处,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有效转移和教育资源配制的最优化。
  在政策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制度管理,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破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开辟打工人员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者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3.国家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集中管理与推广“两免一补”政策的力度,避免政出多门的现状。
  (1)建立“两免一补”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困难,建议中央与地方增拨资金,尽快将民办中小学纳入“两免一补”范围,与地方学校享受同一待遇,以利于建立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强化资金管理,建立“直通”拨款机制。目前,中央财政免费教科书资金统一纳入财政国库管理,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地方“两免一补”资金也相应实行了专户或专账管理。但到基层,上级部门下拨的“两免一补”资金,往往不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拨入学校,而是先进人乡镇财政账户再转发。这往往会造成资金的二次截留,延缓发放。建议在大力推行“乡财县管”的同时,将“两免一补”专项资金采取专款专用的“直通车”方式一拨到位,直拨学校,以免产生越是贫困地区,补助资金被政府部门截留、缓拨越严重的现象。
  (2)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加强监督机制。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人的同时,地方配套资金能否足额到位,严重影响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完整性。因此,应对地方配套资金进行检查督促。要求地方想尽一切办法,调整支出结构,统筹安排地方财力与中央转移性支付,满足政策兑现的需要。建议中央采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对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进行约束,如可每年度安排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联合教育、审计部门组成“联合审批小组”组织专项检查,对资金配套到位、管理措施得当、财务制度健全的地区,再分配其他教育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奖励;对资金配套不到位、管理不力、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地区,在分配其他教育专项资金时酌情扣减,以示惩罚;对于经费使用不当,弄虚作假,截留、挪用资助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确保“两免一补”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4.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建议在城区设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口子女应享有同所在城市学龄儿童一样的入学待遇和入学标准。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经费。当然,甘肃省目前也不能马上做出相应的举措,但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一个较为完善的体制来确保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
  5.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应当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资助。尽快设立具有权威性、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并司其责;切实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招生的平等权以及民办学校招生的自主权,取消限制民办学校发展的各种不合理规章制度。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为民办教师提供职称评定、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
  6.社会应该正确认识民办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入学难问题上所做的贡献,关注、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目前全国有2000多万流动儿童,2300多万留守儿童。据中国社科院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达到3.5亿,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将达到1亿。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3年调查表明,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全国有近100万流动儿童处于失学状态;流动儿童上学超龄现象严重,9周岁还在上一年级的占19.7%。农民工子女只占未成年人口的10%,而无论在城市或是农村,这个群体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一些地区高达50%以上。据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上海市籍与外省籍的比例,2000年为6:4,2005年猛变为3:7。这7成少年犯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可见,流动儿童犯罪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民办中小学的出现,大大缓解了流动儿童入学难的状况。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性,儿童入学没有过多的限制。于是,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和由于各种原因公办学校不予接收的儿童乐意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性更大,能灵活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决定,适合儿童的不同的发展需求。
   民办中小学多为投资者本人就任董事长或校长,自主权很大。在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有自主权的校长占89.7%,没有自主权的占10.3%。所以,与公办学校相比,在管理和用人方面都很灵活。这也显示出民办学校的优势。定西市某民办小学校长就谈到:“我们学校管理很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此外,家长能够在民办学校发展中发挥监督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民办学校的存在对于补充公办学校办学不足的意义、对于流动儿童的意义、对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我们呼吁政府,呼吁全社会,关注、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Z].2002-12-28.
  [2]社会力量办学条例[Z].1997-07-31.
  [3]甘肃省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实施细则[Z].2008-05-13.
  [4]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蔡�.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甘肃省教育厅.2005年工作总结报告[R],甘肃:甘肃省教育厅,2006.
  [7]陈宗立.2亿多元为农村150万贫困生两免一补[N].光明日报,2005-04-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