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_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_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2019-02-07 04:04:39 影响了: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价值后,才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维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如果除去工作娱乐等其他兴趣,单就学习兴趣而言,它是指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与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它是所谓勤奋的内在动因,甚至可以使学习者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导入激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导入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如果导入语设计的巧妙,就会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导入语。
  教学时可结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材料进行导入。在讲《世界历史》(上册)第8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时,笔者先给学生出示了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并进行描述:“这幅画描绘了耶稣在和他12个门徒最后一次晚餐时的情景,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在这一刹那,众门徒的表情和内心活动顿时流露出来:有的愤慨,有的悲叹,有的则在表白自己的纯洁无辜。叛徒犹大神态惊愕,手中握着出卖老师而得到的钱袋,位于图中最阴暗之处。这幅图画歌颂了殉道精神和对叛徒行为的鞭挞,从而表现出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导入新课,从而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二)情景再现,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往往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记忆。借助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现实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时,可以播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国歌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教学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三)进行审美化教学,培养直接兴趣
  
  新版的历史教材,增加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以及精彩的故事性导入,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良好素材。作为教师,关键是如何加以运用。目前,有些教师出于应试的需要,完全放弃对形象性材料的处理,让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概念,反复抄写人物名词。这样不仅会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形象的板书,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同老师形成互动,从而在历史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得到美的享受。
  
  (四)设置问题情境,引起探究兴趣
  
  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设疑导学已成为普遍的激发兴趣的手段,甚至有的已形成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可见大家对“问题”的重视。的确,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设问的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问,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设问:“若不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能在平淡中激起波澜,要注意课堂需要,不可盲目设疑,也不能连珠炮式的发问,这样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的余地,教学效果反而不佳。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历史。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