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迎接新千年[陶]式谱新篇】千年古陶
 

【迎接新千年[陶]式谱新篇】千年古陶

发布时间:2019-02-09 03:51:02 影响了:

  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反坦克武器中,美国的"陶"式导弹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自从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经过不断改造,形成了一个成员众多的庞大家族,现已生产60多万枚,畅销43个国家,从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到海湾战争都有出色表现。而目前正在进行的又一次重大技术改造,更将使这位"反坦克英雄"在未来战场展示新世纪风采。
  
  "陶"式导弹崭露头角
  
  美国反坦克导弹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却使它有机会吸收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和使用经验,直接致力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研究开发。1960年,当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刚装备第一代导弹时,美国便积极开展第二代导弹的研究。经过10年论证、研究、试验,终于在1970年制成第一批"陶"式导弹,正式定型为BGM-71A,并装备到驻欧美军部队,取代106mm无坐力炮和从法国订购的SS11反坦克导弹。
  "陶"一词由英语缩略语"TOW"音译而来,实际表示"管式发射、光学跟踪、有线制导"的意思。以前的第一代导弹如法国SS11、"安塔克"、英国"旋火"、西德"眼镜蛇"等大多采用箱式结构或从支架上发射,体积大,速度慢,操作不便。"陶"式导弹采用长圆柱状弹体和折叠式尾翼,装在发射管内,便于运输、贮存和操作。使用时,先由发射药将导弹缓慢推出,速度仅为65m/s。这样可减小后坐力,包装筒向后推出时也不致影响射手安全。接着增速发动机开始工作,使它迅速达到360m/s的最大飞行速度。当时,许多第一代导弹的飞行速度不足200m/s,法/德合作的"霍特"也只有260m/s,因此,最大飞行速度360m/s称得上是相当先进的指标。
  "陶"式导弹的另一特点是采用红外光学跟踪技术,导弹上装有红外调制光源,飞行中不断发出红外辐射信号。瞄准装置上装有红外测角仪,它用较宽的视场对起始段的导弹进行搜索,用较窄的视场进行最后阶段的精确跟踪。射手只需将瞄准镜内的十字分划牢牢对准目标,就能引导导弹自动修正偏差,沿着正确的弹道一直飞向目标,从而免除了以往用手柄操纵带来的诸多弊端,大大减轻了射手负担,提高了命中精度。
  全套武器系统由导弹、发射装置、瞄准镜等组成,可分解成数个部件由士兵携带,也可装在导弹发射车、M2步兵战车或直升机上发射。导弹直径152mm,长1174mm,翼展446mm,重18.9kg。发射装置重78.5kg。起飞发动机燃料重0.545kg,工作时间0.044s。导弹飞离发射筒12m后,点燃增速发动机。增速发动机燃料重2.58kg,工作时间1.6s。导弹飞行60m后自动解脱保险,战斗部重3.8kg,直径127mm,内装2.431kg高能炸药(75.4%黑索金和24.6%梯恩梯)。发射装置由发射筒、回转体和三脚架组成;地面制导设备包括光学瞄准镜、红外测角仪和控制箱等。
  基型"陶"式导弹定型生产后,立刻被运到越南战场。当时美军在越南接连战败,于是不断运去各种新式武器装备,并将战火扩大到整个印度支那半岛。"陶"式导弹曾摧毁不少坦克、装甲车辆和一些防御工事。在一次战斗中,2架直升机对地面目标发射多枚"陶"式导弹,命中率为80%。
  
  不断创新稳步发展
  
  "陶"式导弹的研制成功使美军的反坦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美军甚至声称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一种反坦克武器"。制成不久便销售到英国、西德、比利时、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许多国家,总产量达到31万枚以上。但是在部队训练和战场使用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架设在地面或装在轻型车辆上使用时,由于发射筒的长度达到1.6m,在狭小地段或在较大侧风影响下显得不太稳定,射手操作比较困难。最初出厂的基型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3000m,与后来法国研制的"霍特"导弹相比要差1000m。这在地面战斗中尚能基本满足要求,但装到直升机上从空中攻击地面目标时就显得不足。早期试验中,它的破甲厚度仅达到460mm。随着新式坦克装甲防护能力的不断提高,"陶"式导弹的破甲威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此,在基型导弹投入使用后不久,美军就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首次改进。改进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进火箭发动机的性能,延迟增速发动机的点火时间,使最大射程从3000m增大到3750m,便于反坦克直升机从空中实施远距离攻击;(2)将导弹发射筒缩短到1.06m,便于射手操作和提高射击稳定性;(3)改进战斗部设计,采用性能更好的LX-14高能炸药,将原来的单锥药型罩改成42°和36°的双锥药型罩。前端安装了可伸缩的圆管状探杆,它的长度为305mm,导弹命中目标时,战斗部离装甲的距离从原来的0.9倍弹径增大到3倍弹径,从而使破甲威力增加到800mm。这种改进型"陶"式导弹正式定型为BGM-71C型,1981年起装备美军并供应出口,总计生产6万余枚。
  随后,美国还耗费2亿多美元,对改进型"陶"式导弹作一系列改进,研制出了BGM-71D型导弹,一般称它"陶"2导弹。它的改进主要表现在扩大了战斗部的体积,将它的直径从127mm增加到152mm,达到与弹体部分相同的直径,重量增加到5.9kg。同时,在战斗部前端装上了540mm长的探杆,以便进一步增强高温高速金属射流的毁歼效果,破甲厚度增加到940mm~1030mm。在导弹的尾部还加装了一个二氧化碳激光器,制导系统中的模拟计算机改用二元数字化微处理机,提高了运算能力和跟踪精度。此外还对红外线夜间观察仪加以改进,提高了夜间及不良能见度条件下的目标搜索能力,甚至能够透过战场上浓密烟雾或沙尘发现各种目标。这种导弹研制成功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装备美军步兵分队,总共生产了7万余枚,曾在海湾战争中大量使用。
  
  "沙漠风暴"大显身手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遭到大规模轰炸,损失十分惨重。为挽救失败的命运,伊军决定发起一场地面战斗。一天早晨,伊军一支坦克部队利用地形掩护秘密越过边境,潜入沙特阿拉伯境内的海夫吉镇。它的前面由T-72坦克开路,后面有4个营的坦克机械化部队。他们企图拿下海夫吉后向美军地面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美军获悉后立刻出动一支轻型部队。他们乘坐快速机动的"悍马"车,上面架着轻机枪和导弹发射架,迂回到伊军侧后方,发射大量"陶"式导弹,打得伊军措手不及狼狈不堪。伊军勉力支撑不久便仓皇撤退。
  在此次行动中,美军不仅使用了"陶"2导弹,而且使用了新制成的"陶"2A导弹。原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在坦克、装甲战车上加装了反应装甲,致使许多反坦克导弹无法击穿其装甲。前苏联的T-72等坦克出口到伊拉克等第三世界国家,配装反应装甲后显著提高了防御能力。为此,许多国家先后研制了采用双级串联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陶"2A导弹就是其中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一种。"陶"2A导弹是在"陶"2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在前端细长的探杆内装入少量炸药,形成一个重约400g的小型战斗部。当导弹击中坦克时,先由前端的小型战斗部击毁挂在坦克外面的反应装甲,接着由导弹的主战斗部炸毁坦克的主装甲。这种双级串联战斗部明显提高了对付反应装甲的能力。海夫吉战斗中,美军用直升机、"悍马"车等从空中和地面发射大量"陶"2和"陶"2A导弹,击毁伊军46辆坦克、装甲车和其他目标。
  其实,在海湾战争前夕,美国还制成了一种更先进的"陶"2B型导弹,只是由于它的构造比较复杂,直到战争爆发前还没能成批生产投入战场使用。它的外形尺寸虽然与以前的导弹相差无几,但是战斗部和制导系统又有了重大发展。它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改变了以前的直接攻击坦克前装甲的方式,而是飞到空中攻击坦克顶部装甲。为了实现这一方案,导弹上安装了一种高灵敏光学传感器。使用时,导弹通过自动编程在瞄准线上方一定高度飞行。到达目标区上空时,传感器先探测到地面目标图像,接着用磁性探测器对目标进行识别。当确认目标为真实坦克、装甲车辆而不是伪装的假目标后,立刻启动引信引爆战斗部。这种引信经过精心设计,里面装有波束传感器和磁力探测器,不论在怎样的倾斜角情况下都可根据预编程序识别目标。导弹的战斗部位于弹体腹部,装有2个并列的爆炸成形战斗部,引爆后自上而下攻击坦克薄弱的顶部装甲。这种导弹正式定型为BGM-71F,迄今已生产近4万枚。在为奥地利军队进行的一次演示中,发射的13枚导弹全部命中了目标,摧毁了多辆装有反应装甲的T-72坦克。
  
  再接再厉再创新高
  
  "陶"式导弹经过4次改进,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采用攻顶方式的"陶"2B导弹,无论在总体设计的思路和高技术的运用上都颇有新意。但美国并没有就此止步不前,近年来又提出了新的发展方案。从20世纪90年代几次局部战争来看,反坦克导弹不仅要攻击坦克、步兵战车等装甲目标,而且常用于摧毁各种坚固防御工事。为此,休斯公司又提出一项多用途"陶"式导弹发展计划,简称TOWBLAAM,意即用于攻击掩体、轻型装甲和混凝土工事的"陶"式导弹。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一种特殊构造的战斗部,它由前后两个不同的战斗部组成,前端的战斗部为爆炸成形战斗部,可以穿透混凝土工事或水泥墙壁,后面的爆破战斗部随后跟进,进一步破坏工事,杀伤工事内的敌人。这种导弹由"陶"2导弹改进而成,重27.8kg,长1173mm,直径152mm。目前已正式定型为BGM-71TBD,但尚未大量生产装备部队。
  1997年前后,美国装备"标枪"近程反坦克导弹后,深感列装多年的"陶"式导弹也需要更新换代了,为此提出一项"陶"式导弹后继型产品开发计划,称FOTT型导弹。陆军导弹司令部设想在装备"陶"式导弹的部队全部换装这种导弹,大幅度提高未来的反坦克作战能力。要求FOTT导弹的射程、威力和战场生存能力都要明显优于"陶"式导弹,主要采用"打了不用管"的制导方式,同时兼顾其他制导或操作方式,以提高战场使用的灵活性;有良好兼容性,利用现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陶"式导弹发射装置都可以发射;采取模块式结构,以便今后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可随时改进性能,延长使用寿命。1997年5月,导弹司令部正式提出招标,广泛征集设计方案,要求1998年进入工程研制阶段,2004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军方提出要求后,一些设计单位纷纷提出各自的设计方案。目前详细情况尚未公布,只知道它将采用"打了不用管"的制导方式,英语简称TOWF&F。具体可能采用先进的毫米波制导技术,有较强抗干扰能力,不再通过导线传送指令,从此割去拖在后边的"尾巴",射手发射出导弹后立刻就可转移到安全阵地。
  "陶"式导弹堪称是改造创新的典范。它经历30年风雨历程,不断利用新技术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战术技术性能不断提升,从而使它宝刀不老,青春常在。像美国这样财大气粗实力雄厚的超级大国对旧式武器尚且如此精打细算一改再改,其他国家在研究武器装备发展战略时,是否也能得到某些启迪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