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亚琛的陷落]亚琛
 

[亚琛的陷落]亚琛

发布时间:2019-02-12 04:03:34 影响了:

  1944年10月,仍然滞留在德国最西端城市亚琛(Aachen)的人们在感受到萧瑟秋意的同时,也分明感受到了战争的威胁。二战已经进入第6个年头,然而这座位于欧洲大陆正中央、素有“欧洲心脏”之称的小城却一直恍如远离炮火的世外桃源。
  战火肆虐欧洲大陆以来,历史文化深厚久远的亚琛,甚至都吸引不了惯以滥掷炸弹著称的盟国轰炸机群的一丝目光。然而,随着西线德军一路败退奔向德国边境,欧陆战场的风云际会终于要将此地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了。
  
  站在德国的大门口
  
  对于自诺曼底登陆以来便一路向东的盟军来说,一个新的、更大的战利品于1944年9月中旬出现在他们眼前――德国国境线。是的,这意味着地面战争即将打进德国的本土。
  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早就决定了下 阶段的作战目标,那就是夺取德国的鲁尔区和萨尔区,在他的计划中,巴顿(Patton)将军的第3集团军将负责夺取洛林地区,而由科内・霍奇斯(Courtney Hodges)中将指挥的第1集团军将突破亚琛附近的敌军防线。
  看来,这次的头彩属于霍奇斯。鲁尔区毫无疑问是德国的工业心脏地带――这里包揽了战时德国65%的钢产量和56%的原煤产量。第1集团军最初拟定了四条进攻路线,不过当水网密布的佛兰德斯平原和覆盖森林的阿登山区被否决后,沿亚琛以南的一条走廊地带便成为最理想的进军通道。
  这样一来,接下来最直接的挑战,就是所谓的“西墙”了。这个一战前就开建于德国西部国境线上的防御系统,又被称作“齐格菲防线”。尽管听起来很有些“马奇诺防线”的派头,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由于德军在1940年的胜利及之后建设“大西洋墙”的需要,“西墙”从来就没有获得过建设所需的充足人力和物力。
  总体上看,这条形式大于内容的防线其实是散落的步兵暗堡、隐蔽炮兵阵地、铁丝网等元素的组合,很难说能对一支强有力的大军起到多少阻遏作用。
  当然,对于即将身陷其中的步兵来说,夺取“西墙”的战斗也不会容易。这条防线上被称作“龙齿”的反坦克障碍群以整齐的外观令人印象深刻:而在有的地段,瞎堡的配置也充分考虑了与当地地形的融合,以求得最佳的防御效果:炮兵部队将前进观测所直接设在暗堡中,以利于配置在较深远地域的火炮实施准确打击。
  而“西墙”在亚琛周边的部分,恰好是整条防线上最坚固的部位之一。在整个“西墙”上,仅有两处设有双重防御体系,而该地的防御区就是其中一处,其中,第一重防线距德国边境线仅约1公里,从亚琛近郊延展而过,被称作“沙恩霍斯特防线”:而双重体系中的另一条则是“希尔防线”,它分布在“沙恩霍斯特防线”以东的地方,以亚琛东面的斯托伯格(Stolberg)等地为支撑点。
  当美国人来到德国大门口的时候,亚琛周边的防御区已经过了8、9月间的紧急修整与加强,要塞群里配备有251门反坦克炮和247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对于自法国北部一路奔北而来的德国人来说,现在他们毕竟有一条防线可以依靠了。
  
  “第一次亚琛之战”
  
  攻防双方在亚琛外围的战斗,于9月12日宣告展开。霍奇斯将军的麾下、由洛顿・科林斯(Lawton Collins)少将统辖的第7军在这一天实施行动,该部在一个宽正面上向“沙恩霍斯特防线”在亚琛以南的区域展开营级规模的搜索前进。
  德军方面对此极为担心,他们深信敌人此举是要包抄并夺下亚琛,德国战史也因此将接下来几天的交战称作“第一次亚琛之战”。但这其实并不准确,实际上此时美第7军志不在夺城,他们是希望拿下“亚琛走廊”东端的终点斯托伯格,从而为跨越卢尔(Roer)河提供前进阵地。
  守军的窘态是不难想见的。此前,由于苏联红军的攻势于8月暂时受阻于维斯杜拉河,在法国遭到惨败的西线德军才刚刚得到整补。据B集团军群司令瓦尔特・莫德尔(Walter Model)元帅的估计,他在法国的74个师此时最多只剩下25个。而在负责“亚琛走廊”防务的第81军军长谢克(schack)将军手里,能够用来保卫亚琛本身的就只有第116装甲师而已。
  以“灰狗”图案为徽章的第116装甲师给人以精锐之师的感觉,实际上它于1944年才在德国西部成立,士兵来自东线退回的第16装甲掷弹兵师的余部,以及自1943年起便在法国担任警备任务的第179预备装甲师。这支部队参与了对诺曼底登陆场的反击,后来当它从“法莱斯口袋”突围后,只剩下了600人和12辆坦克。
  9月13日,该师师长格啥德・冯・施魏林(Gerhard von Schwerin)中将受命向出现在亚琛西南面的美军发起反击,他对这道命令表示怀疑,不过仍然下令自己仅有的装甲车部队实施了一次进攻。
  45岁的施魏林是第116装甲师的第二任师长,他参加过一战,在这次大战中获得过橡叶佩剑骑士十字勋章。一段时间以来,他目睹了大部分亚琛市政官员抢在普通市民完成疏散之前就竞相逃走的丑态,不禁对留在城中的平民和这座古城的艺术瑰宝感到忧心忡忡。希特勒对擅离职守的官员同感愤怒,他下令将这些逃跑者中的纳粹党员全部送往俄国前线充军。而施魏林将军,则打算采取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向美军献城。
  从14日到16日,虽然美军此时无意夺城,但亚琛外围的战斗不曾停歇,两军对峙的阵地最终在城外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弧形战线。希特勒在16日发布了一道元首令,用人们熟悉的措词要求亚琛守军“战斗至死”。
  戏剧性的变化很快在次日来临,亚琛地区德军的压力在这一天骤减。原来,盟军在这一天发起在荷兰空降的“市场一花园”行动,主要的后勤资源全部被调往那个方向,原本就深感弹药和燃油接济紧张的第7军只得暂停攻势。
  如此一来,施魏林的投降意图也就无法实现了,他的降书根本就没有交出去过。或许是城内的党卫队军官得悉了他的想法,希特勒很快将施魏林解职调回国内,而将守城部队整体换为第246国民掷弹兵师。这个师的临时指挥权交给了格哈德・威尔克(Gerhard Wilck)上校,虽然其军阶不高,但这个普鲁土人是一个“信得过的人”。
  另一个“信得过的人”在17日赶来。曾经的元首副官恩格尔(Engel)上校率领崭新的第12步兵师加入亚琛战场。谢克将军打算将其留作预备队,不料恩格尔坚称自己奉有“立即出击”的元首指令,接着就向美第1步兵师发起突击。其结果是,该师的战斗人员在经过数天战斗后就遭到近半数的减员。
  
  “欧洲的摇篮”
  
  就这样,美军向斯托伯格的挺进因为补给线近乎崩溃的现状而告停滞。亚琛周边的地区,则成为带有拉锯特色的对峙场。
  更糟糕的消息是,“市场一花园”行动在9月26日以盟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这意味着从防御薄弱的荷兰直插德国腹地的企图已经落空,战斗的重心依旧要回到传统的路线――“亚琛走廊”上来。现在,盟军已经很清楚,要想向东推进,第一步就必须拿下亚琛――这座城市的中心距离德国、荷兰、比利时三国交界处只有几公里远。
  亚琛于是成为这场战争中受到敌军地面部队威胁的第一座德国城市。这座城市本身难说有什么军事价值,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工业生产,无怪乎盟军的轰炸机此前很少光临此地。
  古朴的亚琛最早是以温泉闻名,后来则经历了长时间作为法兰克王国首都的辉煌。因为有这段历史,该城甚至被有的人称为“欧洲的摇篮”。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皇帝也曾是这里的所有者,不过普鲁士于1815年从法国人手里夺回此地。亚琛的近代化建设随着第一条铁路线于1840年通达此地而展开,不过从那时起直到二战爆发前的上世纪30年代,该城最有代表性的产业就是日用轻工业,典型的产品是针、纽扣、烟草以及毛织品。
  攻城者对这些历史渊源当然毫无兴趣,在他们看来,亚琛就是一座被“西墙”紧密包裹着的要塞,这座要塞的周边密布暗堡、地雷场、铁丝网和反坦克障碍。美军相信,德国人一定会充分利用城市建筑本身,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鉴于在东线的教训,德军将城市防御的重心部分转移到市区之内,力图将狭窄的街道和古老的建筑变为巷战的“修罗场”。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等俄国城市吃到了足够的苦头,现在他们想让美国人也尝一尝这种味道。
  而对于德国人尤其是纳粹党人来说,亚琛这座城市的意义就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城池这样简单了,在他们看来,这里简直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
  亚琛,正是了不起的查理曼大帝的出生地,更是“德意志第一帝国”也即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神圣罗马帝国在此建都长达5个多世纪,先后有32位皇帝、国王在此地加冕。对于自命与德国久远的光荣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号称是继承着“第一帝国”以来正统衣钵的纳粹党人来说,时值“第三帝国”重大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口,又怎能容许曾经的“第一帝国”和查理曼大帝的圣地落入敌手呢?
  这一基于民族情感和历史优越感的认知,甚至超越党派界限,引发了普通德国人的共鸣。在1944年秋天,大部分德国民众并不在乎纳粹叫嚣的政治意义,但他们却认为亚琛对普通人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心理价值。就像一名普通的陆军军官说的那样:“突然之间,我们对于大家是否是纳粹党员这一点已感觉不再重要,因为在捍卫德国这一点上,我们都是一致的。”
  
  “捍卫”者的阵容
  
  “捍卫”者的力量在不断增强。不仅是西线当面的德军因为美军在9月下旬的停顿而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事实上,整个第三帝国都在这个秋天迎来恢复元气的时机。
  ,
  进一步放宽征兵年龄限制的做法使西线德军的战斗人员数量恢复到23万人左右,其中近一半是新兵。军工生产――尤其是坦克和飞机――则在战时军备部长施佩尔(Speer)的努力下取得了惊人的成效。9月初,西线德军总共只有100余辆坦克,这个数字在月末就达到了500辆。总体上看,尽管新兵缺乏系统训练,装备的数量缺口也很大,但德国人好歹是恢复了力量,算是重整旗鼓了。
  亚琛地区的防务仍然由第81军负责,不过此时军长已换成弗雷德里希・科希林(Friedrich Koehling)将军。现在第81军下辖第183和第246国民掷弹兵师,第12和第49步兵师,以及第506重型坦克车营和第108坦克旅的部分兵力。除第246师布防城区外,第183师和第49师负责亚琛以北防务,第12师则在亚琛以南的战线上。
  这一配置的战术调整余地不大,因为和陆军的正规师相比,国民师虽然有数量和质量都不错的小口径火器,但是火炮和摩托化车辆奇缺,这使得其机动作战的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科希林还得到上级许诺,此前暂时从序列中抽出进行整补的第116装甲师将很快重回这个战区,届时第3装甲掷弹兵师也很可能会划归他调遣。
  尽管这份力量较9月初时已有不少提升,但第81军总体上仍然不是一支强大得足以令人放心的部队。就各部的具体情况而言,第12步兵师在此前的战斗中已经损失近半;第183国民掷弹兵师在9月才完成编组,因此几乎未经任何有效训练:第246国民掷弹兵师的训练情形算是稍微好一点,大多数人也只是经受了10天的步兵操典训练而已;至于第49步兵师,其情况也和上述友邻部队差不多。
  根据统计,上述部队的总兵力还不到2万人,不过拥有239门火炮,包括140门105毫米榴弹炮和84门150毫米榴弹炮。守军的装甲力量也很薄弱,只有为数不多的突击炮和包括数辆“虎王”重型坦克在内的十几辆坦克而已。
  考虑到科希林将军手里有4个师,不到2万人的兵员数量多少令人奇怪。实际上,这反映了当时西线德军的普遍状况。二战之初,德军步兵师的平均兵力曾达到1.5万人到1.7万人之间的最高峰,而到了1944年10月,每个师在理论上的“满编”兵力也仅为8700余人。为了弥补正规军巨大人力缺口而编组的国民掷弹兵师的人数要多一些,每个师的兵员一般在1万人左右的规模,但这也是纸面上的数字,而且其兵源不是毫无经验的平民、极其短暂受训的募兵,就是来自空军和海军的富余人员。
  
  轰炸机和大炮开路
  
  面对着亚琛这个志在必取的目标,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已经制订出了攻略方案,攻击任务将交给第7军的第1步兵师和第19军的第30步兵师。
  具体来说,利兰・霍布斯(Leland Hobbs)少将的第30师将在同属第19军的第2装甲师的支持下,在肃清亚琛以北的战场后接着南下;而克拉伦斯・休伯纳(Clarence Huebner)少将的第1师将从亚琛南面的阵地上往北攻,以求与第30师的会合,进而合围亚琛城。该师同样将得到同属本军的第9步兵师和第3装甲师的支援。
  10月2日,北翼的第19军首先发难,美军的亚琛攻坚战、德国人眼中的“第二次亚琛之战”,就此打响。充当急先锋的第30师师长霍布斯少将是西点毕业生,他在一次大战时就曾在法国打过仗。不过这一次,首先充当主角的是盟军的轰炸机。
  美国陆航第9航空队奉调到场,其派出的432轰炸机负责为地面部队开路。这个庞大的机群没有受到什么干扰,因为此时德国空军已经很少出现在西线的天空,而德军地面部队也缺乏足够的防空武器。
  尽管如此,轰炸机的表现仍然很差。负责轰炸主要前进路线上的防御工事的360架飞机很少有命中目标的记录,有的飞机居然将炸弹投到了距目标区有数十公里之遥的一个比利时小镇,结果造成34人死亡,更多人受伤。至于受命轰炸较深远位置上暗堡群的72架飞机,也是无一命中。   为了弥补空袭的惨淡成果,第19军军长柯立特(Corlett)少将不顾军需物资补给的紧张,要求炮兵尽其可能的开火。结果,372门火炮在2个小时里就“挥霍”掉了1.8万余枚炮弹,这已经大幅超出了每日的配给限额。尽管此前美军将第1集团军的每日物资配额优先提升至5400吨,但如果照此速度消耗下去,也难支撑太久。
  炮击虽然使德军无法正常展开人员和物资调动,但对暗堡和永固据点的破坏作用却很小。因此,当空袭和炮火准备的壮观场面结束后,推进的第30师的大兵们很快便发现自己身陷苦战。每~步前行都是寸土必争。
  美军每夺取一个暗堡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而一旦攻击者在夺下该处暗堡后稍作停顿、而不是马上展开对相邻暗堡的攻击的话,便会立即遭到德国人的反击。德军的反抗超乎预期,有一个美军连在1小时内就损失了87人,另一个连在一次德军的精确炮击后,出发时的120人只剩下27人还能扛枪。
  当天下午,第30师的一支分遣队抵达靠近“西墙”的小城帕伦堡(Palenberg)。在这里,美国大兵陷入了逐屋争夺战,双方在飞舞着的手榴弹之中展开决斗,还出现了一名英雄――哈罗德・G・基纳(Harold G.Kiner)。他纵身扑向一枚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从而保全了两名战友的生命,为此被授予荣誉勋章。
  
  火焰喷射器和爆破筒攻坚
  
  第30步兵师在10月2日总共拔除了约50处暗堡,其间不乏由突击炮支援的德军步兵的反击,不过在强大的炮兵支持下,美军最终得以稳定住战线。
  战场的重心在3日移向帕伦堡南面的里姆堡(Rimburg)和乌巴赫(Ubach),战斗由一系列的突击和反突击组成。美军步兵勇猛地冲进里姆堡,但由于原定协同作战的坦克部队攻向了乌巴赫而显得力量不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发自一座中世纪古堡里的火力所压制。美军坦克在乌巴赫的遭遇同样不佳,连续有多辆被击毁。在己方炮兵的反复压制下,第30师才得以在日落时分控制住上述两地。
  接下来两天,美军再次面对由暗堡和雷场构成的工事群,不过有所突破。美国从俘虏口中得知自己的野战榴弹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暗堡威力不足,于是调来了真正有效的兵器――75门M12型155毫米自行火炮。这种武器由曾在一战中使用过的155毫米榴弹炮和“谢尔曼”坦克底盘组合而成,它们在夜色掩护下抵进前线,然后在距暗堡几百米远的地方开火,确实是颇为有效的攻坚利器。
  当这种自行火炮的轰击告一段落后,美军步兵立即用机枪和“巴祖卡”火箭筒压制暗堡里的枪眼,然后再用步坦协同的战术去拔除暗堡。经过反碉堡战特训的、集中装备了单兵火焰喷射器和加强型爆破筒的工兵部队突前;与之配合的、将机枪拆除换装火焰喷射器的坦克跟进,这种协同战术往往能够奏效。
  有意思的是,当美军在上个月向斯托伯格进攻时,德军判断其主攻目标是亚琛。而这一次,在第30师向着亚琛方向连续猛攻了几天后,德第81军的新任军长科希林将军却认为美军的主攻目标仍然是斯托伯格。
  尽管判断美军在亚琛以北的行动只是“佯攻”,德军还是在6日试图反击乌巴赫,但没有成功。这次参战的德国部队包括数辆重型坦克,甚至还有难得一见的飞机,但其规模显然无法和美军的优势装备相提并论。
  连日来,第30师的伤亡已超过千人,但他们仍尽力加快推进速度。7日,第30师117团的部队进至亚琛东北面的阿尔斯多夫(Alsdorf)。此地是亚琛北面的最后屏障,其得失关乎亚琛安危,德国人不可能无视这一威胁。
  德军在这个方向上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反击。尽管参战兵力东拼西凑,但美军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敌人的炮击力度在明显增强。后来据缴获的材料表明,原来此时德军向此地段投入了极为强大的炮兵力量,共包括2门铁道炮、47门150毫米榴弹炮、40门105毫米榴弹炮、32门88毫米火炮及许多其他较小口径的火炮。
  战斗在8日午后达到高潮,一队德军装甲车辆进至阿尔斯多夫城外的一个十字路口,在那里被“谢尔曼”坦克所阻。之后,有2辆IV号突击炮和一些步兵攻入城内,但最终被美军全部消灭。
  到这天日落时,阿尔斯多夫还在美国人手里。也就是说,从北向南攻的第30师已基本达成战役任务,下一步就要寻求和南面的友军会师以合围亚琛了。
  
  最后通牒
  
  和第30师不同,美军第1步兵师在9月的最后两周里不停作战,当前者于10月2日展开攻势时,后者已经整补调换了大约70%的兵员。
  大量补充的新兵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现在这支部队缺乏有经验和领导能力的连排级军官,而据说有的坦克驾驶员在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甚至都没在国内开过车!为了对这些补充兵员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第1师迟至10月8日――也即第30师在阿尔斯多夫激战之际――才展开在亚琛以南的攻势。
  该师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取小城维劳滕海德(Verlautenheide)和拉维斯伯格(Ravelsberg)附近的231高地(美国人管此地叫“圣像山”)。战斗过程异常顺利,新兵的表现出人意料的好,敌人的抵抗则出人意料的糟。
  在极其迅速地夺取维劳滕海德之后仅1个小时,美军就夺取了231高地。“圣像山”是被鲍比・布朗(Bobbie Brown)上尉的连队夺下的,他先是把一捆炸药包扔进一座暗堡,接着爬向第二个目标复制刚才的举动,然后是第三个。这样的壮举为他赢得了一枚荣誉勋章。
  看起来,德军大部分已被北面的第30师吸引,这使得南路的第1师“一路顺风”,战至10月10日就已经到达了指定的会台点。此期间,也不断有规模不大的德军反击发生,但每次均无法对美军构成较大威胁,第1师牢牢掌握住了亚琛外围的一连串高地。
  也是在这一天,第1师向亚琛城内的守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于24小时内无条件投降。美国人声称,如果德军拒不投降,那么就将把城市“炸到投降为止”。
  由于一时无法找到翻译人员,师长休伯纳少将递出的通牒是用英文写成,内称“亚琛城现已被牢牢围困,美军拥有足够的空中武力和炮兵来摧毁该城――如果有此必要的话。毫无疑问,我们即将夺取该城:或者是接受贵部的无条件投降,或者是运用武力……”对此,守军指挥官威尔克上校毫不迟疑地加以回绝。
  在德军的更高层面,素以防守坚固著称的莫德尔元帅坐不住了。在下属的陪同下,这位B集团军群司令官亲赴第81军军部,当面要求军长科希林组织起一次有效的反攻。经过长时间的会谈,莫德尔意识到他的要求显然不可能实现。
  返回自己的司令部后,莫德尔认为两面受敌的亚琛已危如累卵,他向临危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的伦德斯泰特(Rundstedt)元帅汇报:“亚琛周围局面日益危急。除非派出强有力增援,否则 该城周围部队将无法避免失败的最终结局。”
  久经沙场的伦德斯泰特自然同意莫德尔的判断,但他所能做的事不多,除了想方设法挤出一些预备队之外,就只有向最高统帅部转呈莫德尔的信件而已。
  
  古城的劫难
  
  作为对城内守军拒绝投降的回应,美军炮兵于11日开始轰击城内目标。这一天,炮兵们共击发5000余发炮弹,把大约150吨高爆炸药砸进了亚琛。这座古城的劫难开始了,第二天,城内落进了更多炮弹。
  说起来,亚琛人上一次感受战争还是在德国人席卷西欧、吹响胜利进军号角之际。4年之前,正当所向披靡的德军向法国海岸地区疾进之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外记者威廉・L・夏伊勒以亚琛为歇脚地,展开他的战地采访。
  这个美国人保持着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天记日记。在1940年5月21日的日记里,这位美国记者描述了战争走近亚琛的情形:“英国轰炸机便飞临亚琛上空……各种口径的高射炮几乎是不停地射击。你不时会感到炸弹的冲击波并听到爆炸声……你可以听到大型轰炸机的轰鸣声,有时也可听到德国夜间战斗机的嗡嗡声……”
  尽管空袭的吵闹声令夏伊勒无法和人正常打电话,但他可以带着几分旁观者的闲情记录当时事态的细节:“凌晨12点20分,高射炮开火;12点40分,空袭警报拉响;12点45分,附近的重型高射炮突然开火;12点50分,德国战斗机机炮射击声;1点左右,车站附近的轻型高射炮开火;1点15分,空袭仍然在进行。”
  和这个美国人一样,当地的居民也被吵得无法入眠,但他们清楚:当时胜利女神站在德国这一边,几架英国飞机不可能给自己的城市造成什么损害。
  但是现在美军向城内所发出的炮击,显然传递着完全不同的讯息。11日的炮击过后,第1师开始肃清盘踞在城郊工厂区的小股德军,为即将到来的攻城战抢占有利出发阵位。城郊战斗规模不大,但同样艰苦,德军将地下室和酒窖全都变成临时碉堡,做着最后的抵抗。美军工兵则把装满炸药的手推车塞进可能藏有敌人的建筑里。
  尽管此前美军高层竭力想避免巷战的出现,但现在看起来,这一点已不可避免。由于力量受损颇大,第1师只能把攻城任务交给还缺编一个营的第26团。其中第2营受命肃清市中心的旧城区,第3营负责占领城北的工厂、公园和住宅区。这两个营拥有足够的机枪和火焰喷射器,外加一个坦克分队,以及1辆颇具威胁的M12型155毫米自行火炮。
  在城里,威尔克的第246国民掷弹兵师号称编有5个营,还得到亚琛警察单位的加强,不过也只有5000余人。虽然就守住亚琛这一目标而言,这份兵力明显不足,但和攻城的美军第26团相比较,威尔克的部队居然还占有人数上的优势。
  美国步兵在13日清晨开始朝市区推进,头一天的战斗清晰表明了这场城市攻防战的样貌,很显然,城里的古街老巷是有助于防守方的。在断壁残坦间,美国人跟着坦克或装甲车前进,他们用火焰喷射器、冲锋枪和手雷向每栋建筑开火,但却仍然不断遭到躲藏于下水道或地下室的敌人的偷袭。在狭窄的街道上,“谢尔曼”坦克很快便无法有效前进,步兵们不断在街上被冷枪撂倒。
  经过缓慢而残酷的争夺,第26团的两个营终于在15日会台,接着并力指向市中心最后的防御地带。但就在这天下午,威尔克指挥部下发起了一次有效的反击,德军突然沿兴登堡大街进攻,经过2个小时的交战,美国人得以稳住阵脚,但也失掉了在当日取得更大战果的机会。
  
  封闭最后一个缺口
  
  由于城外的南北两路美军尚未完成合围,因此,当城内的战斗尚不明朗之际,城外的德军仍然保有与城内取得联络的希望。现在,美第30师和第1师要做的就是尽快连成一气,而德国人则要尽力保持至少一个缺口的存在。
  意识到局面的严重性,在莫德尔的直接调度下,德军出动3个步兵营、第108装甲旅的6辆坦克、第506营的数辆“虎王”式重型坦克、抽调自多个突击炮营的22辆III号突击炮,向美第30师发起反击,目的就是要保持通向亚琛的通道仍然开放。
  10月10日,两军在伍尔谢伦(Wtirselen)村北郊遭遇,接着便展开不间断的激战。美第30师在11日向该地投入预备队、第102团的1个营,最终控制住了伍尔谢伦。德军第108旅参战的6辆坦克和16辆装有20毫米高炮的半履带车不是被击毁,就是被缴获。
  德国人在12日继续尝试反击,参与的部队还包括一些党卫队装甲师的兵力。不过,在数日的阴云天气后,耀目的阳光在这一天重现天空,如此一来,盟军的飞机得以到场并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同是在12日,亚琛以南的德军同时向美第1师发起反击,双方围绕几处高地的争夺几度陷入胶着,但到日落时,站在高地上的仍然是美国人。
  科希林将军在14日收获了上级对他的承诺:整补后的第116装甲师和第3装甲掷弹兵师的部队开始加入亚琛南面的战斗,不过,美第1师的阵地还是巍然不动。有几辆德国坦克几乎突破美军阵地,但随即被赶来的P-47战斗机击毁。此后,第3装甲掷弹兵师的报告悲观地认为,“很显然,不可能通过这样的火力场。”
  到目前为止,北面的美第30师已经蒙受了1800余人的伤亡,不过在接到上级关于即刻与第1师建立联系的严令后,该部还是鼓足余勇,并力南下。
  16日午后,第30师拿下了伍尔谢伦附近的194高地,这时距第1师的位置已不足1公里。16时15分,这两个美军步兵师的分遣队终于在拉维斯(Ravels)山岭会合,德军对此已无能为力――“亚琛口袋”的最后一个缺口被封闭了。
  
  第一座德国城市沦陷
  
  在亚琛城内,平息了两天的交战于18日重新展开,美军第26团第3营全力抢攻奎伦霍夫饭店,这里正是威尔克上校的指挥部所在地。
  这位普鲁士军官不断激励自己的部下:“战至最后一人,打到最后一颗子弹,让我们履行曾对国旗许下的庄严誓言吧!”之后,守军果然数度击退美国人的进逼,甚至在后面几天里颇有反击之势。
  这时威尔克接到西线总司令伦德斯泰特发来的电令:“守住这座德国的圣城,务必战至最后一人――而且万不得已的话,连这最后一人也要埋葬在城市废墟之下。”尽管自己也宣称要“战至最后一人”,但这道残酷的命令显然令威尔克深感失望。鉴于美军已在城外合围、本军困守孤城已是既成事实,威尔克断定,他已经不可能阻止这座德国城市落入盟军之手了。
  10月21日上午,第26团夺取了亚琛市中心的西侧区域,仍然未被拿下的,就只剩下最后一个要塞奎伦霍夫饭店了。攻城美军仅有的那辆M12型自行火炮隆隆上前,奉命向饭店大楼开火。不过在它这样做之前,威尔克已经决定放下武器。
  两名士兵在传递投降意图时被意外打死,这位德军指挥官不得已希望被囚 禁在饭店地下室的两名美军俘虏出面。得知德国人的想法后,这两个美国人欣然从命,他们挥舞着白旗冲出奎伦霍夫饭店,亚琛的战斗随之结束。
  威尔克正式投降的时间是1944年10月21日12时05分。跟着威尔克放下武器的德国士兵,约为1600人;最终,在守城的5000余人中,共有3473人成为俘虏。城中原有的16万名市民中,大约剩下了7000人。
  在走过那辆美军的自行火炮时,威尔克不忘看上一眼。后来他说道:“当美国人开始将155毫米自行火炮投入近距离作战时,那就到了该放弃的时候了。”
  这是个颇令人觉得有些寒意的日子,浓重的秋色将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肃杀的色调中。夜幕降临时,美军肃清了亚琛的全部城区――第一座德国城市沦陷了。
  为了夺取这座城市,美军第30师伤亡逾3000人,第1师伤亡1350人。至于德军,除了被俘者之外的伤亡数字也达到了5100人。
  
  喧嚣之后
  
  经历了喧嚣的亚琛重又安静下来。一位几天后入城的美军军官注意到这座城市“如同古罗马废墟一般死气沉沉”。
  战争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美军的官方报告有这样的记录:“下水道被炸毁,煤气管道被切断,城里到处弥漫着死去的牲畜所散发出来的恶臭。街上堆满了玻璃碎片;电话线路、电车线和电缆横七竖八比比皆是;报废的卡车、汽车、装甲车和废弃的枪支随处可见。”
  许多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受损,比如亚琛市政厅。这座哥特式的建筑物是于14世纪在皇帝行宫的基础之上建造的。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中,藏有查理曼大帝皇陵的亚琛大教堂却奇迹般地毫发无伤。这座大教堂的主体建筑经历了一千余年的风雨而恢宏如故,内藏的洛塔尔十字架、镀金查理曼大帝半身银像、金制查理曼大帝遗骨龛等都是顶级的历史文物。
  亚琛大教堂没有在1944年毁于战火,应该算是全人类的一件幸事。战后,被称作“德国建筑和艺术历史的第一象征”的亚琛大教堂,成为德国第一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文化遗产名单的景点。
  不过在1944年,美国人并没有雅兴来品评亚琛的建筑。占领亚琛之后不久,美方就发出一篇措词强硬的社论来点明亚琛之战的性质:“美国人到德国来不是为了抚摸孩子们的后脑勺,或是养活那些党卫队恶棍的。美国人来到这片罪恶之地,就是为了要将坏人绳之以法。并不只有美国的大军到了德国,正义也已降临德国。德国人不要心存幻想、试图对此发出欢迎之辞了,正义是佩剑而来的。”
  美国人力图表现自己征服者的姿态,这注定要造成更多的冲突和伤亡。在亚琛,第一个这样的牺牲品便是由盟军指定的市长、42岁的律师弗朗兹・奥本霍夫(Franz Oppenhoff)。
  这位科隆大学的法学毕业生在二战期间因同情犹太人而举家迁往比利时,现在则应美军邀请返回家乡亚琛,于10月31日出任该市市长。任命工作非常保密,没有公开姓名也没有发布照片,但是奥本霍夫仍然很快便被党卫队盯上了。
  党卫队领袖希姆莱此前曾经宣称,任何在被占城市与敌人合作的人都将被视作通敌者而遭处决。他自然不想食言,于是亲自布置了代号为“狂欢节”(Carnival)的暗杀行动。这次行动由6人实施,其中还包括一名德国少女联盟的成员伊尔斯・赫施(Ilse Hirsch)。
  1945年3月,暗杀小组成员陆续潜入亚琛。在那里,原本只是负责后勤保障的赫施通过少女联盟的朋友,发现了奥本霍夫的住所。25日晚,三名刺客在奥本霍夫的家门口堵住了他,莱特盖博(Leitgeib)一枪命中其头部。奥本霍夫当即身亡,不过打死他的莱特盖博很快也步他后尘。赫施在逃往城外的过程中踩上一枚地雷,结果她本人受伤,而莱特盖博则当场送命。
  选定的市长被刺表明美国人要在德国推行美国式的民主体制还为时过早,另一方面,从此地开始发展的战争进程也将充满艰险。
  德军在亚琛地区的抵抗超出盟军的预期,并延后了盟军不停向东推进的时间表。形势的变化使得美第1集团军无法展开向德国重工业区的快速推进,在此之前首先要面对肃清一片黑森林防御区的艰巨任务。这片林地就是密布要塞式工事的许特根(Hiirtgen)森林,对美国人来说,在此地展开的血战将是一场远比亚琛之战更为可怕的噩梦。
  亚琛曾被认为是盟军跨越莱茵河的关键一步。后来的事实表明,实现“跨越”的这一过程,远比想象得复杂和艰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