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堡垒雷鸣,美国B-52G/H战略轰炸机发展史(5)|G H B
 

堡垒雷鸣,美国B-52G/H战略轰炸机发展史(5)|G H B

发布时间:2019-02-12 04:07:52 影响了:

  90年代作战行动      虽然针对伊拉克的高强度作战行动于1991年底结束,但美国及其盟友此后在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地区继续实施了代号分别为“北部观察”和“南部观察”的“禁飞区”行动。当伊拉克防空力量击落了美国和英国各1架飞机之后,遭到了美国及其盟友的反击。1996年8月31日,伊拉克军队攻击并占领了伊北部的库尔德族城市艾尔比尔。对此,美军实施了“沙漠打击”行动。
  1996年9月3日,第2轰炸联队的3架B-52H(序列号分别为60-0059、60-0014和60-0025,呼号分别为“公爵”01、“公爵”02和“公爵”03)离开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这些飞机各自装载1具CSRL以及8枚AGM一86C型CALCM导弹。第96轰炸中队中队长弗洛伊德・卡朋特中校担任任务指挥官,他本人还担任“公爵”01的机长。“公爵”03为备份机,在另外2架B-52H成功出动后返回基地。“公爵”01和“公爵”02飞抵海湾上空,与“卡尔・文森”号航母上起飞的F―14“雄猫”战斗机护航编队汇合。
  1996年9月4日清晨,“公爵”01和“公爵”02分别向伊拉克军队防空阵地发射了6枚和7枚导弹(剩余导弹因发生故障未能发射),随后返回关岛。在这次航程为21882公里且历近34小时的任务中,2架B-52H进行了15次(其他资料来源认为是17次)空中加油,这也是B-52H及其所安装的CSRL首次执行实战任务。在此次任务中,2架轰炸机的机组人员成功应对了多次挑战。绝大多数空中加油行动在热带暴风雨气象条件下的夜间实施,能见度不足1.6公里。在“沙漠打击”行动的第一波次火力打击中。除发射CALCM之外,美国海军“拉布恩”号驱逐舰(DDG-58)和“夏伊洛”号巡洋舰(CG-67)还向目标发射了14枚“战斧”巡航导弹。在1996年9月4日进行的第二波次火力打击中,美国海军“拉塞尔”号(DDG-59)、“休伊特”号和“拉伯恩”号驱逐舰,以及“杰弗逊城”号攻击核潜艇向目标发射了17枚巡航导弹。此次打击行动到此结束。在这次作战行动中,卡朋特中校和其他机组人员被授予表彰美国空军年度最卓著战功的“麦凯伊奖杯”。
  虽然从击中目标的狭义角度判断,“沙漠打击”行动取得了成功。但从促使萨达姆・候赛因及其伊拉克复兴社会党政权改变行为方式的宏观角度衡量,此次作战行动并未产生相应的战略影响。1998年10月31日,联合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核查人员在伊拉克的工作受阻,驻中东地区美军部队开始实施“沙漠惊雷”行动。部署至该战区的美军作战力量包括15架B-52H,这些飞机由隶属第2空中远征大队(AEG)的第96远征轰炸中队(EBS)指挥。它们被部署至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该岛在“沙漠风暴”期间曾作为B-52的部署基地。第2AEG先是由温代尔・格里芬上校指挥,其飞机和人员分别由驻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的第2轰炸联队和驻米诺特空军基地的第5轰炸联队抽调编组。1998年11月14日,一支B-52H编队飞向伊拉克。而在这些飞机起飞仅20分钟后,萨达姆・候赛因立场软化并声称允许核查人员继续进行调查。打击行动随即被取消,飞机返回迪戈・加西亚岛基地。但萨达姆-候赛因并未履行承诺,联军于是从1998年12月16日开始实施“沙漠之狐”行动。第一天夜间的攻击由美国海军“企业”号航母(CVN-65)的舰载机实施。第二天夜间,美国空军和英国皇家空军部署于波斯湾地区的飞机以及第2空中远征大队为联军海上打击力量提供了支援。
  1998年12月17日,第2空中远征大队(此时已由小罗伯特・布鲁利上校指挥)的14架B-52H从迪戈・加西亚岛基地起飞。由第2轰炸联队抽组的7架B-52H的机组人员使用从“鲁宾”11至“鲁宾”17的任务呼号。“鲁宾”任务编队的指挥官为第96轰炸中队中队长托马斯・格里菲斯中校,他也是“鲁宾”11的机长。而由第5轰炸联队抽组的7架B-52H的机组人员使用从“刀片”21至“刀片”27的任务呼号。“刀片”任务编队的指挥官为第23轰炸中队中队长道格拉斯・海纳中校,他担任“刀片”21的机长。这14架B-52H都装载了CALCM和CSRL。“沙漠之狐”行动也是CALCM的Block 1改型首次参战。这些B-52H在飞往伊拉克途中,由部署于迪戈・加西亚岛的KC-10A型空中加油机实施了空中加油。在所有飞机完成空中加油后,分别作为备份机的“鲁宾”17和“刀片”27返回迪戈-加西亚岛,其他担负主要打击任务的轰炸机飞向发射点空域。在发射导弹后,这些B-52H返回迪戈・加西亚岛,并在印度洋上空由KC-10A再次实施空中加油。担负此次空中打击任务的B-52H的飞行时间长达约14小时。
  次日,呼号为“刀片”21和“刀片”22的2架B-52H再次对伊拉克境内目标进行空袭。“沙漠之狐”行动在持续70个小时后终止。第2空中远征大队共发射90枚CALCM。此后不久,绝大多数B-52H及机组人员返回美国。少数飞机和机组人员仍然留在迪戈・加西亚岛,从而保持美军在该地区的前沿部署轰炸机力量。
  此后不久,第2空中远征大队又参加了远在半个地球之外的作战行动,指挥官仍然是弗洛伊德・卡朋特中校。1999年2月,为应对科索沃的危机态势,B-52H部署至英国皇家空军的费尔福德基地。第2空中远征大队的B-52飞行部队为第20远征轰炸中队,指挥官为蒂莫西・里普特罗特中校。第2空中远征大队所属的其他飞行部队包括第77远征轰炸中队(机型为B-1B)以及第22远征空中加油中队(机型为KC-135R)。
  1999年3月23日,当外交斡旋最终失效后,北约下令对南斯拉夫军队和特种警察部队进行空袭。1999年3月24日,第20远征轰炸中队所属8架B-52H(呼号从“浩劫”11至“浩劫”18)参加了“联盟力量”空袭的第一波次打击。每架B-52H装载8枚CALCM,其中6架担负主要作战任务,2架为备份机。前者各向目标(主要是敌方防空系统)发射了6枚导弹。联军在“联盟力量”行动中共发射了78枚AGM-86C和2枚AGM-142。
  随着南斯拉夫军队的防空体系被彻底摧垮,B-52H的空袭对象也转向机场、仓库及野战部队等区域性目标。它在此次战役中共投射6267枚Mk 82、60枚Mk 84、178枚MIl7型通用炸弹以及91枚M129型传单炸弹。1999年6月7日,B-52H配合科索沃解放军对南斯拉夫地面部队的空袭取得了重大成效。当南斯拉夫军队为应对科索沃解放军的进攻而进行集结时,它们成为B一52H的理想目标,2个营的部队在空袭中遭到了毁灭性 打击。
  1999年6月10日,“联盟力量”行动结束,B-52H返回巴克斯代尔和米诺特空军基地。
  
  “持久自由”行动
  
  2001年9月11日,当“基地”组织对美国实施恐怖袭击后,B-52迅速进入戒备状态。在恐怖袭击发生之后不久,布什总统乘坐“空军一号”(VC-25A)专机离开佛罗里达。几个小时后,该机在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着陆。第2轰炸联队人员担负“空军一号”的安全警戒任务,布什总统在恐怖袭击之后首次公开发表讲话。在总统专机着陆2小时后,总统离开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在米诺特空军基地,第5轰炸联队所属第5飞机维护中队主管蒂娜・施耐德军士长的话语表达了美国军队的态度:“我们已作好准备。一声令下,我们将奔赴前线。”
  几天之内,施耐德的愿望就变成了现实。当参谋人员制定袭击“基地”恐怖组织以及为其提供支持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计划时,B-52H、B-1B及其保障装备和人员开始转场至迪戈・加西亚岛基地,并成为新组建的第28空中远征联队(AEW)的组成部分。第28空中远征联队指挥官为来自第28轰炸联队(部署于埃尔斯沃思空军基地)的小爱德华・赖斯上校,副联队长为第2轰炸联队副联队长安东尼・伊蒙迪上校。第28远征任务保障大队为抵达的该联队人员搭建了帐篷。第28空中远征联队的飞行任务由斯蒂芬・威尔逊上校担任指挥官的第28远征行动大队(EOG)实施。在第28远征行动大队内部,B-52H组成第20远征轰炸中队(EBS),中队长为保罗・贝尔中校,B-1B组成第34远征轰炸中队,中队长为托马斯・阿科中校。最初,第28空中远征联队在迪戈・加西亚岛的机型为B-52H和B-1B各8架。2001年9月19日至22日,第20远征轰炸中队的首批飞机飞抵迪戈・加西亚岛,序列号分别为60-0022(第2轰炸联队第96轰炸中队)、60-0030(第2轰炸联队第11轰炸中队)、60-0046(第2轰炸联队第11轰炸中队)、60-0049(第2轰炸联队第11轰炸中队)、61―0008(第917联队第93轰炸中队)、61―0022(第917联队第93轰炸中队)、61―0023(第2轰炸联队第20轰炸中队)和61―0039(第2轰炸联队第11轰炸中队)。部署于迪戈・加西亚岛的美国空军部队还包括由达伦・麦柯德上校担任指挥官的第60空中远征大队,该大队配属有12架KC-10A型空中加油机。
  2001年10月7日,“持久自由”行动正式开始。第28空中远征联队在前两天每天出动B-52H和B-1B各6架次,此后保持每天出动B一52H和B。1B各4架次的强度。在作战行动前两周内,第28空中远征联队部署于迪戈・加西亚岛的B-52H和B-1B、第509轰炸联队从密苏里州基地直飞阿富汗的B-2A、美国海军“企业”号和“卡尔・文森”号航母的舰载机以及从舰艇发射的BGM―109“战斧”巡航导弹,共同对阿富汗境内的固定目标实施了打击。B-52H在作战行动中首次投射了GBU-31型JDAM和CBU-103型WCMD。
  B-52H的雷达领航员布莱恩・兰德里上尉描述了他首次参加阿富汗空袭任务的细节。2001年10月9日,他所在机组驾驶序列号为61―0022的B-52H离开迪戈・加西亚岛,该机与另一架B-52H组成双机编队执行等待呼叫近距空中支援任务(XCAS),该机装载了12枚GBU-3l(V)1型JDAM和27枚Mk 82炸弹。在阿富汗上空,双机编队散开。兰德里所在机组通过语音卫星通信接收目标。首先,B-52H向坎大哈附近的一个恐怖分子营地发射5枚JDAM。随后。该机向北飞行并向位于马扎里沙里夫以西的一个雷达站发射1枚JDAM,此后又向该地区的一个恐怖分子营地发射6枚JDAM。该机随后返回坎大哈上空,将27枚Mk 82投到此前轰炸过的恐怖分子营地,将其彻底摧毁。在完成此次被称为“阿富汗巡回旅行”的空袭任务后,6l-0022返回迪戈・加匿亚岛。任务飞行时间长达13小时。10月底,另外2架B-52H飞抵迪戈・加西亚岛。在获得增援力量后,第28空中远征联队将飞机出动率增至每日10架次。
  从2001年10月21日起,空中进攻的重点从按原计划对固定目标实施空袭,转为与特种作战部队进行密切合作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务。由于当时美军常规地面部队仍未部署至阿富汗境内,因此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陆军第5特种大队(空降)与阿富汗北方联盟共同实施地面作战行动。当北方联盟部队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赶出位于阿富汗险峻地形中的巢穴后,配属于特种作战小组的美国空军前沿空中控制员使用GPS系统和激光测距仪精确测定敌方所在位置的地形参数,随后使用AN/PRC-117F多波段数字化电台呼叫空中打击。
  轰炸机离开迪戈・加西亚岛后要用5小时才能飞抵阿富汗上空,在此过程中没有计划空袭目标,而在进入阿富汗之前需实施空中加油。在阿富汗上空,这些轰炸机在空中盘旋飞行,直到部署于沙特阿拉伯苏丹王子空军基地的CAOC向其提供目标。CAOC采用卫星通信方式与特种作战小组和轰炸机进行通信联络。在目标区域,轰炸机机组人员直接与地面上的空中控制员进行通信联络,并协同实施武器投射。此后,B一52H机组人员采用过去10年来实施的现代化改装项目(智能武器及其SMO、GPS系统、AN/ARC-210以及卫星通信)彻底击溃敌人,而这些敌人与B-52在50多年前设计时考虑的作战对象完全不同。在阿富汗上空飞行5至10小时后,B-52H需再飞行5小时才能返回迪戈・加西亚岛基地。
  美军特种作战部队、阿富汗当地武装和空中力量相结合,对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001年11月5日,序列号60-0022的B-52H(呼号为“西奈”01)执行了一次关键性任务。来自第93轰炸中队的机组人员分别是机长凯斯・舒尔茨中校、副驾驶杰夫・伍兹少校、雷达领航员蒂姆・莫尔斯中校、领航员克里斯托弗・塔尔博特少校以及电子战军官马克・阿尔瓦雷兹少校。以下记录摘录自第28空中远征联队的内部文件:
  在离开迪戈・加西亚岛并飞临阿富汗上空后,“西奈”01从中央司令部所属的CAOC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为第5特种分队第595作战小组(呼号分别为“老虎”02A和“老虎”02C)提供支援,该分队当时在马扎里沙里夫以南与塔利班武装进行激战。“西奈”01以最快航速向阿富汗最北端飞行并与“老虎”02C联络。在进行最初的通信联络后。轰炸机显然面临一系列难题。“西奈”01三次飞过目标区域上空并对发动进攻的塔利班武装投下2枚GBU-3l(V)1型JDAM。但由于“老虎”02C基于不准确的撤离 地图向“西奈”01提供参数,空袭未能取得成效。受制于山地地形以及地面无线电通信联络的不利影响,“西奈”叭不得不在“老虎”02C上空盘旋并保持通信联络。即便如此,地面传输仍然含混不清,几乎无法识别,需进行多次传输才能提供一条完整的目标瞄准信息。
  受到地面无线通信的限制,“西奈”01被迫采取由“老虎”02、E-3型预警机以及CAOC之间的中继通信方式进行联络。由于每次传输都需为所有参与方重新设置飞机电台(因为飞机上安装了单一密码装置),因此大幅度增加了工作强度。目标参数通过语音传输方式传递,并由机组人员复制和反复核对。为投射武器,“西奈”01被迫飞至目标区域之外48公里的空域,随后再进行180。转弯并飞抵JDAM的发射窗口。“西奈”01此时的油量此时已处于“bingo”状态(返回基地最低油量),因此舒尔茨中校要求进行紧急空中加油以便延长任务时间。
  空中加油集合点位于马扎里沙里夫东北空域,“西奈”01飞至该空域时,其燃油量已远远低于返回基地所需最低油量。舒尔茨中校拟定了一份可靠的航向调整计划,从而使“西奈”01能够在阿富汗北部空域(处于敌方防空系统的射程之内)进行紧急空中加油。舒尔茨中校克服因太阳下山导致天色完全昏暗的困难,进行非标准的空中集合并迅速完成了27吨燃料的空中补给,将作战留空时间延长了3小时。“西奈”Ol随后重返战场,向敌军前沿观察哨及其附近的两处敌军部队和装备目标直接投射了炸弹。
  当北侧的威胁解除后,“西奈”叭与西侧的“老虎”02A联络,并且实施了此次战争中最具技术创新性的空袭行动。当地的北方联盟领导人确信已探明位于查尔苏村附近一处掩体内的一名塔利班武装高级指挥官的方位,而塔利班武装正是从该村发动进攻。不幸的是,该掩体位于一座山岭的高点。如果目标方位不准确,那么就意味着B-52H发射的JDAM可能会击中村庄并造成无法接受的连带毁伤。撤离地图已被证明缺乏精确性,而且特种分队未配备地面激光瞄准装置。幸运的是,在该地区飞行的1架RQ-1型无人机向CAOC提供了视频图像,并向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的联合情报中心(JIC)提供支援。在JIC内部,情报专家迅速对目标进行评估,并将准确的目标信息分别传回“老虎”02A以及“西奈”01。“西奈”01于18时发射1枚JDAM,炸弹直接命中掩体,将象征塔利班对该地区的最后控制力量彻底消灭。北方联盟的骑兵随后迅速攻占该掩体并占领查尔苏村,最终将塔利班武装的残余势力驱逐出该地区。当塔利班武装的指挥体系陷入混乱后,“老虎”02A请求对正在集结准备发起进攻的一支敌军骑兵部队实施最后一次空袭。“西奈”01将27枚Mk 82型炸弹投到这支敌军部队中间。对塔利班武装的这次毁灭性打击为北方联盟打开了胜利之门,塔利班武装从此一蹶不振。
  然而,美军当时并不清楚此次空袭是决定马扎里沙里夫作战态势的关键性行动。“西奈”01返回造戈・加西亚岛基地,任务航行时间为16.6小时,这也是B-52H在“持久自由”行动中时间最长的任务之一。阿富汗北方联盟部队在美军特种作战部队顾问的指导下向塔利班武装发起进攻,于2001年11月9日攻占了马扎里沙里夫,由此引发了塔利班势力在整个阿富汗北部地区的连锁性崩溃。
  2001年11月12日,B-52H支援美军第5特种分队对喀布尔周边地区的塔利班武装进行了沉重打击。2001年11月13日,联军攻占喀布尔。
  此后,“持久自由”行动继续实施。2001年12月1日夜间,配属于第20EBS第93轰炸中队所属另一个机组(呼号为“海伦斯”54)离开迪戈・加西亚岛基地。“海伦斯”54机组包括机长斯科特・福雷斯特中校、副驾驶萨姆・霍尔姆斯少校、雷达领航员约瑟夫・琼斯少校、领航员布鲁斯・古蒂少校以及电子战军官克里斯・朗茨少校。B-52H使用HSAB挂载了16枚CBU-103型WCMD,并在弹舱内挂载了27枚Mk 82。与往常一样,B一52H在海上空域实施了空中加油,随后穿过巴基斯坦进八阿富汗领空。当时,主要战场已转移至阿富汗南部,B-52H在坎大哈西南部上空盘旋执行近距空中到为沿通向坎大哈的M4公路推进的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及其阿富汗盟友提供支援的请求,该机立即飞向目标区域。在目标区域,“海伦斯”54与地面和空中控制人员(呼号“蓝岭”)进行合作。F―14(呼号“艾伯特”)已部署至该空域,并使用激光制导炸弹攻击敌军坚固阵地。敌军使用肩射便携式防空导弹攻击“艾伯特”,控制员请求“海伦斯”54压制敌方防空导弹。该机从位于敌防空导弹射程之外的11590米高度5次穿越目标区域,并在前4次各投射5枚,最后一次投射7枚Mk 82。据控制员报告,这些炸弹以极高精度命中目标。
  到2001年12月1日,第20远征轰炸中队已出动375架次。虽然第28空中远征联队加上第509轰炸联队担负的少数任务架次数仅占联军飞机在阿富汗上空出动总架次数的10%,但投射的武器(包括AGM-142型导弹)占总量的65%。
  2001年12月5日发生了悲剧性的误击事件,1架B-52H涉及其中。由杰森・埃默林上尉率领的第5特种分队所属第574作战小组(ODA)当天接近坎大哈。该小组所属前沿控制员刚刚呼叫1架F/A―18“大黄蜂”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其GPS接收机的电池就已耗尽电量。他更换电池后重启GPS,并使用电台将GPS系统显示器上的参数传输给B-52。前沿控制员没有意识到,当他重启GPS系统时,系统显示参数并非它最初计算的目标,而是GPS接收机本身的参数。因此,B-52H将JDAM投射至该小组所在的区域,导致军士长杰弗逊・戴维斯、一级军士戴维・佩提索利、参谋军士布莱恩・普罗泽及其他几名阿富汗士兵阵亡。许多友军士兵也因误击而受伤。
  当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的残余势力退入阿富汗山地后,虽然轰炸机仍继续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但它们经常在未投射任何武器的情况下返回基地。2001年12月,第28空中远征联队的B-1B转隶第405空中远征联队,后者当时部署于阿曼的图姆拉伊特空军基地。2002年2月4日,驻迪戈・加西亚岛的部队更名为第40空中远征联队,该联队所属B-52飞行中队也更名为第40远征轰炸中队。
  2002年3月2日至16日,随着美军在阿富汗境内与巴基斯坦接壤的地形崎岖的沙伊科特地区实施“蟒蛇行动”,飞行活动进入新的阶段。“蟒蛇行动”是美军首次由常规步兵而不是特种部队和当地盟友实施大规模进攻,攻击目标是引诱和摧毁敌军。由于作战地形极其复杂以及美军未配属炮兵力量,因此火力支援完全由飞机提供。第40远征轰炸中队所属B-52H大规模参战,在行动期间 每天出动5架次。它们执行的部分近距空中支援任务取得了突出成效。秘密的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所属3个侦察分队(呼号分别为“印度”、“朱利叶”和“马科”31)在可以俯瞰沙伊科特地区的地带建立了观察哨,并引导B-52H及其他飞机实施空袭。
  在3月2日的一次作战行动中。“朱利叶”观察到6名“基地”组织武装分子准备对美国陆军第187步兵团第2营部队进行伏击。该侦察分队与B-52H进行联络,几分钟后6枚JDAM以矩形方式攻击了这些恐怖分子的埋伏区域,击毙4人并击伤1人。然而,美军在“蟒蛇行动”中出现了大量指挥和控制问题。JSOC和美国陆军常规部队未建立联合指挥机构,导致在作战行动中出现混乱和冲突。此外,空中力量指挥官未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在其中一次美军地面部队与恐怖分子进行激烈对抗时,糟糕的协同竟迫使1架B-52H满载炸弹返回迪戈・加西亚岛基地。最可怕的一次事故是,当1架AC-130炮艇机正沿某条航线飞行时,1架B-52H险些从其正上方投射炸弹。
  最终,“蟒蛇行动”并未取得预定威效。
  在“持久自由”行动中,B-52H的机组人员成为担负主要打击任务的中坚力量,而第28远征维护大队的维护和后勤保障人员也承担了同样重要的工作。维护人员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7天周而复始,确保飞机始终满足任务出动需求。在B-52H返回迪戈・加西亚岛基地的过程中,机组人员通过电台向地面通报问题,使机械师在地面做好相应准备,同时储备好零部件。在协助B-52H返航时,塔台参谋人员以及空中管制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飞机带弹着陆,它首先需滑行至隔离区域并对挂载的武器进行安全处理。在迪戈・加西亚岛基地的停机坪关闭发动机后,机组人员离开飞机参加任务简报会,地勤人员对飞机进行检查维护。安全警戒人员在B-52H周围设置环形路障并建立进入控制点。在地勤人员和油料技师为B-52H进行地面加油时,炸弹装载人员将弹药运到飞机旁边,专业保障人员负责提供机械维护人员需要的零部件。完成地面加油后,保障人员再装填武器并进行维修。地勤人员使用氮气、液氧、液压机液体和机油对飞机进行维护。航空地面装备技师负责维护用于B-52H维护和运行的大量地面保障装备。
  使机龄较老的B-52H保持较高出勤率,确实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2002年,当在地面检查中发现襟翼控制缆线出现磨损后,所有B-52H全部停飞并且进行检查维护。B-52H每次出动都需进行两次空中加油,也使其空中加油设备的损耗率较高。当B-52H进行再次出动准备时,第28远征行动保障中队的参谋吉姆・巴茨中校同样非常忙碌。情报和任务计划人员负责收集任务信息并将数据输入OAS系统的数据传输部件。气象预报员进行天气预测准备。救生保障技师负责清理、维护和测试机组人员相关装备(如头盔和氧气面罩)。机组人员通常每三天执行一次飞行任务,任务间隔期主要用于休息、担负中队值勤并制定下一次任务的计划和任务简报。
  高强度保障不仅仅限于在迪戈・加西亚岛基地实施。B-52H每经过300飞行小时就必须进行一次阶段检查,而迪戈・加西亚岛基地缺乏相应的设备和人员。最初,B-52H需飞行20小时返回美国本土进行这种阶段性检查。为了将处于阶段检查流水线的B-52H的数量减少至最低限度,第40空中远征联队在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建立了一个阶段检查流水线,而B-52H飞抵关岛仅需11小时。B-52H的阶段检查通常持续3天。此后需再进行为期1周(甚至更长时间)的维修,最后还要在重新担负作战任务之前进行功能性检查试飞。
  由于迪戈・加西亚岛基地位于超长补给线的最远端,因此在该基地实施后勤保障是~种重大挑战。尤其是JDAM的作战消耗率极高(每天约150枚),因此要求实施空运补给。油料分队每天需泵送JP-8型航油110万加仑。即便是在停机坪停放飞机也面临着难题,因为大量轰炸机、空中加油机、运输机和其他飞机都需要使用这座小岛上的停机坪。
  2003年,在完成“伊拉克自由”行动主要作战阶段的任务后,第40空中远征联队的规模缩小并被更名为第40空中远征大队。虽然其规模缩小,但仍需在阿富汗实施积极有效的作战行动。2006年4月,B-52H配属于驻迪戈・加西亚岛的第40空中远征大队,担负阿富汗战区的日常部署任务。2006年5月,B-1B取代B-52H执行同类任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