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监理【监理做给谁看?】
 

监理【监理做给谁看?】

发布时间:2019-03-18 04:08:42 影响了:

  IT监理,一个诞生于几年前的产物,竟在毫无磕绊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初步算来,国内从事这类工作的公司已达300多家。这个诞生不久的新领域,为何能发展如此之快?是需求使然,还是盲目,抑或泡沫……
  
  毫无疑问,一个新兴行业涌现的背后需求总是第一位的,监理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也是这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企业及政府信息化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用户提高自身水平、厂商提高服务质量以外,需要来自第三方的力量来降低项目的风险,即用成熟的方法论和项目管理方法来确保项目实施的成功。
  但盲目的市场炒作却将这种需求膨胀化了,让这个原本不大的市场,经过政策与规则的圈定迅速变得金贵起来。门槛意味着稀缺,按照中国IT集成老板们的习惯思维:既然是一个有门槛的领域,就一定要往里钻,至于里面挖到的是“黄金”还是“煤矸石”不管,挤进去再说。
  2002年,信息产业部正式颁布《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规定使用财政性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或者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建设的信息系统工程,需要实施监理的信息系统工程。北京市明确规定投资在200万元以上的信息化项目必须有第三方监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无疑刺激了水波不兴的监理市场,各种监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众多系统集成商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在媒体、政策、集成公司三者的共同推动下,这个市场被快速启动了。据后来统计,2002年全国IT监理市场约为4000万元,共有300多家公司进入监理领域。
  如今,经过两年的发展,2004年的监理市场也还是没有发展到能够与金税、金关之类的金字号工程比肩的程度,甚至连这些工程年投资额的十分之一都不及。那么这些年上马的监理公司究竟靠什么在吃饭?
  没什么可吃的,只能吃吃本不丰厚的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监理市场。这些公司“吃”得也很辛苦,大单不过100万左右,还至少要经历半年到一年的工作周期;小单不过十万、二十万,也要经历二、三个月……到年底发现收入不过几百万元,利润不过一成左右,更可怕的是还要面对更多的项目尾款的追缴。这样苦苦支撑的公司也很难做大,因为这个市场本身的容量实在有限,如果只有10家公司,还有公司有机会做到千万级;而同时挤进数百家公司,大家都吃不饱,绝大多数公司只能够喝汤度日。这种情况下,有人寄希望于企业市场,因为那里信息化行为更主动、投入更大,如果监理制度能在企业市场中成为主流,这块“蛋糕”将相当可观!
  这里需要澄清两件事,一是监理的最终价值是什么,二是这种价值对于政府和企业用户如何体现。说到底,监理的目的不外有三:一是保证出资人的利益;第二评估开发商的成果;第三,确保项目在质量、进度、成本三方面达到完满。
  在信息化工程监理工作中,政府部门扮演的角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程甲方,他们一方面代表国家利益,拥有国家财产的使用和支配权,一方面又扮演买方的角色,在工程中与卖方讨价还价。众所周知,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的绝大多数是自上而下推动的“领导工程”,工程的最终需求和时间表都是由领导来确定的,下面运作的公务员必须要执行领导的指示,还要按照领导的原有设想去推动工作。但在现实中,电子政务项目很少能够完全按照预定计划推动的项目,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往往让领导感到不满意,因此就必须要寻找到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环节,这个环节在国内称之为“监理”。
  一切意见,一切看法都汇集到监理处,由监理来表达立场:是甲方责任还是乙方责任,甚至是供应商的责任。有了这种明确的态度,甲乙两方运作人员的压力都会减轻。因此目前来看,缓释甲乙方所承担的压力才是电子政务工程监理的第一要务。
  而绝大多数的企业(部分国有大型集团除外)没有这种需求。企业上信息化是为企业自身的发展而服务,其推动者一般就是公司的出资人或是其代言人,强调的是工程的进度以及工程质量,而责任转嫁以及各种关系的平衡并不是他所关心的。
  企业要实现信息化项目的成功,需要的不是项目监理而是项目管理。这是因为项目管理的团队一般都是项目需求和项目规划的设计者,他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代行出资人的义务管理项目进度和质量,他们更清楚项目的目标和意义,也清楚他们的责任是保证项目成功,而不是监理所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压力释放和三角平衡。
  从现实的状况来看,政府与企业信息化都有各自的想法,两者之间对于项目管理的需求不同、目的不同、手段不同,因此IT监理无论炒作与否,其主战场目前只能够是电子政务市场,企业信息化市场对监理的需求目前还看不到曙光。IT监理,这个新兴市场根本容纳下如此众多的监理公司,到了该瘦身的时候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