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从“肚子疼篮子”浅谈传统孝文化 吃完孝素拉肚子肚子疼
 

从“肚子疼篮子”浅谈传统孝文化 吃完孝素拉肚子肚子疼

发布时间:2019-04-01 03:58:59 影响了:

  【摘 要】本文从浙江平湖的婚嫁习俗中体现的孝文化,来浅谈什么是孝,怎样做才是孝,以及孝文化的弘扬对我们当今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子女的养老负担日渐沉重,特别是独生子女尤为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忽视,社会上仍不时发生不孝的行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和谐家庭。这种情况下,宣扬传统孝文化,倡导爱老、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其现实意义不仅仅是解决老龄化问题,更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习俗;孝文化;和谐社会
  一、浙江平湖独特的“肚子疼篮子”风俗
  在浙江平湖的婚嫁习俗中,有一项特别的礼仪:娶亲时男方要给女方母亲一份谢娘礼——“肚子疼篮子”。“肚子疼篮子”就是将一块肋条肉,放入一个竹编圆底篮子中,以此作为谢娘礼来答谢丈母娘的生育之恩。这个习俗一直被保留至今,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的。
  为何不采用其他器皿而非得用竹编圆底篮子呢?平湖位于江南水乡,用于编篮子的原料丰富,家家户户都有竹园。据平湖史志办公室的老学者张玉观老师说,平湖地区由于地区优势,竹子材料丰富,编篮子的师傅手艺相传,形成了家家户户都用竹篮的习惯。小到淘米用的竹编细孔蓝,大到割草放柴的大竹篮。此外,竹篮子的手工艺的成熟,使得篮子品种繁多,而且质地优良耐用,一些小重物的运输也用篮子装载。竹篮因为不是密封的,所以在一些有水分或者需要透气的物品运输上还具有优势。在走亲访友上,旧时礼品没有精美的包装,所以也只能用漆上红油漆的漂亮篮子来装载,也显得格外体面。从象征的角度来解释,竹编圆底篮子在平湖当地是由传统手工人员制作而成,圆形扁底,开口向上,形状呈扁球状,象征的正是母亲怀胎十月的肚子。而为什么要选肋条肉放在这个篮子中呢?肋条肉,也称五花肉,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旧时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一般平民百姓都食不果腹,更何况吃肉,所以猪肉成了非常贵重的礼品,用猪肉来送人也意味着行一个很重的礼;二是肋条肉放在扁球形的竹编圆底篮子里,象征着于母亲十月怀的胎儿,母亲肚中的一块肉。因此,“肚子疼篮子”这个谢娘礼风俗就显得格外庄重,其中表露的正是我们传统的孝文化。
  二、“肚子疼篮子”风俗中所体现的传统孝文化
  “肚子疼篮子”虽只是浙江平湖地区传统婚嫁中的一个习俗,但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未来女婿对于丈母娘的感恩,更是子女的孝道。“孝”与“孝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政治文化精义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中而把“孝”列为第一位,可见孝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人之行,莫大于孝”、“百善孝为先”等等,说的都是传统文化中孝的重要性。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自古先人便重视孝。梁漱溟先生也曾说过:“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
  什么是孝?“善事父母为孝”、“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用于卜辞,但当时只表示地名,在后来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中,也出现了“孝”字。从字形上看,“孝”字像一个孩子用头搀扶着一位驼背的长发老人。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亲在的时候,看子女的志向,父母亲过世后,要看子女的行为,三年不改变子女在父母生前的志向行为,就是孝了。拿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听父母的话。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孔子说孟庄子的孝难以做到,是因为孟庄子留用他父亲的属臣,保持他父亲的整治措施,这就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体现,孟庄子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一个孝的榜样。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本来面貌。孝悌是仁的起点,仁包括孝悌,但不仅是孝悌。孝是人的天性体现,孝道也是修身的一部分,在《大学》中就把修身放在前面,只有家齐,才能天下平。《孝经》上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孝是我们人性活泼泼的表露,人对自己的父母有着本能感情和心灵的触动,为孝始于亲,只有善事自己的父母,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把孝解释为不违背礼节,无论父母在世,或者过世,都要用规定的礼节来对待他们。礼是孔子的重要思想,用礼来对待自己的父母,即要做到合于理。观当今子女父母之关系,部分已经背离了传统的孝道,“啃老族”的出现,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事务等等,更有甚者,父母满足不了子女的欲望,子女竟将其杀害,当今社会的孝道文化需要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弘扬。在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地的自杀案例,令人痛惜被轻视的生命。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孝经》开宗明义章就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子女之疾,也是父母之忧也。使父母不忧心,便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这也是孝的一部分。自古“孝”“敬”二字就有所关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供养父母,实非易事,不同于饲养家畜,要有一颗真正的孝心,必要有一种发自内内心的敬的态度,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孝。而这种敬的态度,又实属不易,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要有这种敬的态度,就要在侍奉父母的时候保持和颜的容色,这就非常难了。孝非一二日之事,当为服侍长辈而奔走,有了美食要让长辈先用,如此难免会使子女产生疲倦、劳累、不满之心。所以要长期保持和颜的容色,对于做子女的来说也就相当不容易了。朱子曰:“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为色为难耳,服老奉养,未足为孝也。”发自内心的真孝,定能克服这许多的困扰,保持和颜的容色,也是让父母安心的一种方式。从传统儒家文化中,我们了解到,孝是我们发自内心和颜悦色地用符合礼节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