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 广南壮族手巾舞
 

【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 广南壮族手巾舞

发布时间:2019-06-12 03:55:35 影响了:

  [摘 要]广南县贵马村“贵马鼓”和铜鼓手巾舞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化底蕴、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是广南铜鼓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为研究铜鼓文化、稻作文化、壮族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直观依据。
  [关键词] 广南壮族 贵马鼓 铜鼓 铜鼓手巾舞参考文献: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在此地出土、被发现的铜鼓多且类型全而称之为“铜鼓之乡”,至今在广南县境内出土和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一共有38面。广南县主要聚居着壮族,源于古代百越部落,是句町濮人原种民族。壮民视铜鼓为“神器”,已伴随壮族两千多年历史,广南县境内凡是壮族村寨,都会有传世铜鼓,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如今虽然不是村村有传世铜鼓,但是在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的壮寨就保存着一面传世铜鼓——“贵马鼓”。
  一、“贵马鼓”与铜鼓舞的艺术魅力
  (一)“贵马鼓”和祭铜鼓
  “贵马鼓”属于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鼓面有太阳芒,呈柳叶形,叶尖
  朝外,芒外有晕,第2、4晕中饰有十二种生肖相;鼓面有蛙饰,蹲蛙较小,高约4公分,神态呆板;鼓面还有乳钉纹,以鼓面太阳纹为圆心排列成圈,间距相等,乳钉外晕为云雷纹,构成星际云间的团;足部有波浪纹,其间有鱼等水中动物。
  “贵马鼓”由贵马村戴氏家族保管传承至今,已传至十二代。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还保留着敲铜鼓、跳铜鼓舞的习俗。正月初一,戴氏族人亲自挑新年的第一桶新水为铜鼓“洗面”、“洗身”, 焚香祭鼓,用鸭血和酒滴在鼓面,全村人按辈分吸吮血酒,祈求来年宗族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完成祭铜鼓后,将其挂在堂屋门前的檐条上,旋转进行占卜,鼓面朝何方停止,即认定当年何方大吉。占卜后,由族长敲击鼓面,节奏是连敲三声休止一次,据说这样是和神灵对话,祈求神灵及祖宗庇佑平安、风调雨顺。
  (二)铜鼓手巾舞
  正月初三,戴氏族人携铜鼓与村民共跳铜鼓手巾舞。手巾舞,壮语为“什尼妈”、“拢阿拉”、“拢阿耶”、“拢耶唱”,因跳舞时舞者两手各执一块手巾起舞而得名。贵马村的手巾舞有十二套动作:开道、播种、插秧、薅秧、植棉、祭祖、织棉、挑谷、庆丰收、收尾等。动律向下蹲颤。队形有:两行、互相交叉、圆圈。脚部动作有:跺脚、吸腿跳。手部动作有:单手向上甩、单手体侧划圆、双手向上甩、双手向下甩、双手交叉等。身穿节日盛装的贵马村村民,在铜鼓声和牛角声的伴奏下,欢乐地舞蹈,每跳完一组动作,便会呼“哟呵”再跳下一组动作,呼喊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充满着自豪感。
  二、铜鼓舞的文化意蕴
  (一)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
  1、万物有灵观
  跳铜鼓舞之前进行的祭铜鼓仪式,体现了壮族祖先浓郁的万物有灵观的一方面。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宇宙万物处于混沌认识,认为天地万物即可保护人类又可降祸于人类,因此对万物心怀敬畏。而铜鼓发出的声响,可传至千里,促使他们认为铜鼓是“神器”,可上天达地。因此,古老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青蛙图腾崇拜
  “任何一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之发生,往往与当地特殊文化条件相关。”壮族以青蛙为图腾,在“贵马鼓”鼓面边缘有四只蹲蛙也体现此观念。
  在壮族地区有两个关于青蛙的传说,一是:青蛙是天神的小儿,因犯天条被罚人间,负责上报人间风雨阴晴,监视人类行为,因此壮族敬畏青蛙。二是:古时有一年天旱无雨,庄稼枯黄,人们请天神降雨,但天神不应。最后人们请来青蛙,让它坐在铜鼓之上视为尊物,并杀猪宰鸭敬献,才使得青蛙感动,并如实向上天报告人间旱情,求来风雨,解除灾旱。从此,人们对青蛙的敬奉成为定格,并将蛙铸于鼓上。因此,在壮民心中,青蛙是通天的动物,能呼风唤雨。在鼓面上铸蛙,可以通过鼓声传达美好愿望至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人民安康。另外,青蛙强大的繁殖力,也是壮民为了求得自身繁衍的美好祈愿,而崇拜青蛙的原因。
  3、三元四方的宇宙观
  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朵》中明确地讲:“宇宙是一个球体,原来是沾在一起的。后来才分离为上、中、下三界,由天、地、水三元构成,上界为天,神灵居住;中界为地,由人类居住;下界为水,海龙王及水妖世界。”在贵马鼓上也是如此,鼓面饰有太阳纹、云雷纹、乳钉纹和青蛙,代表上界;鼓的底部,有波浪、水草、鱼类等形象的纹饰,代表着下界。在1919年在文山州广南县阿章寨出土的阿章鼓,鼓身刻画着持刀准备杀牛的壮士、头插羽毛的舞蹈者、众人划船的乘龙舟出行的古人生活图,象征着中界人类的生活。
  (二)浓郁的稻作文化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铜鼓手巾舞是典型的模拟劳动、农耕稻作的舞蹈。从手巾舞的“插秧”、“薅秧”动作得知,壮族主要种植水稻,由任由自生自灭粗放型到薅秧中耕的精细型转变。从“植棉”、“织棉”得知,壮族人民还掌握植棉、织棉的技术和工艺。壮族的农耕生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生产力水平有了长足发展。铜鼓手巾舞主要是女性舞蹈,体现壮族的农耕出现分工:女性从事细、轻的劳力活,男性从事挖田、犁田、挑秧等重活。“从这些舞蹈里,我们不仅知道了稻作的今天,而且还知道了稻作的昨天,以及从昨天走到今天经历的漫长艰辛的历程。”(刘金吾:《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化》第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三)悠久的铜鼓文化
  学术界对铜鼓的历史地位有“中原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说。 铜鼓在壮族的社会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神器”。节日里要敲铜鼓、跳铜鼓舞,在婚嫁、生育、盖新房等喜庆日子里,也会敲击铜鼓以驱邪纳福,祈求万事如意、人丁兴旺。如珠琳镇弄江、者兔乡克业村的壮族,每逢结婚嫁娶,喜家都要送一份酒去祭祀铜鼓后,再将铜鼓请回家中敲击,以祝贺新婚夫妇能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在丧葬中,也会敲击铜鼓,不仅借此报丧,而且希望通过敲击铜鼓,将死者的灵魂引入仙界。
  三、铜鼓舞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一)铜鼓舞是壮族人民祈求众神庇佑的朴实手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