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让数学课堂闪现生命的灵性 闪现
 

让数学课堂闪现生命的灵性 闪现

发布时间:2019-06-18 03:55:23 影响了:

  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新课改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经过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求“巧”务“实”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真诚对话、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入手,把课堂动态生成牢牢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智慧幽默的对话基础之上。
  如听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他先让学生鼓掌欢迎听课老师的到来,学生都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很响亮。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怎么我的掌声就是不响呢?(作一只手鼓掌的动作)
  生:(笑)一个巴掌拍不响。
  师:那我用两只手,怎么还不响呢?(作两只手掌正互相垂直碰撞状)
  生:您两只手交叉了,这是拍不响的。
  师:交叉是一种位置关系,让我们记住它。(板书:交叉)
  师:那怎样拍才响呢?
  生:要把两只手对着拍。
  师:(拍了一下)呀!真的很响亮!这两只手对着,它又是一种什么位置关系呢?
  生:相对的位置关系。
  师:对!这叫相对的位置关系。(板书:相对)
  这样通过平等协商的对话,引入“鼓掌”这一生活情境,变传统的“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由传统的“教案演绎”走向“互动生成”,使数学课堂变得格外精彩,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创“情”激“学”
  小学生好玩、好动,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需要,善于设疑、激趣,善于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摆一摆,想一想”时,我拿出几颗棋子,便有学生诧异地说:“咦,今天数学课怎么玩棋了?”我就抓住低年级学生好玩的心理,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玩”。第一次:“跟着老师玩”。模仿力强的学生很快领悟了,一颗棋子摆在个位上表示1,摆在十位上表示10,此时学生的兴趣从先前的“怎么玩”升级为“我也会玩”。于是我设计了第二层次:“任选几颗棋子,你能摆出几个数”。兴趣深厚的学生就或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开始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摆弄棋子,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取得了成功,“我也会玩”的自豪写在脸上。“谁找到了规律,谁摆出的结果让人一看就清楚?”我趁机提出了第三个层次的要求,学生刚刚消退的兴趣再一次被激发,正是这一摆再摆,使数位与数值以及其中的规律在潜移默化中与旧知融为一体。
  三、关注学生的未来需要,拓“宽”促“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他需要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超越自我。
  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有趣的搭配”时,我首先创设了明明想要穿一套漂亮的衣服去参加聪聪的生日晚会的情境,让学生任选一套服装,突出了“搭配”的存在。然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上衣和下装有几种搭配方法,此时学生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显得无序。于是我让得到不同答案的学生上台演示,虽然好几位学生上台来并没有揭示正确的答案,但他们贡献了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不能重复,不能遗漏”。然后再对搭配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了有秩序的搭配更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整个过程,我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每天起床时选择衣裤着手进行探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教师的设计进行模仿,而是自己进行安排和选择,这是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四、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改“牵”为“导”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而一节好课之所以精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上课时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能顺应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教学。
  曾听一位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引入了“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当老师请学生说说这首儿歌用字母怎么表示时,有的学生用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也有的学生用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2b条腿,等等。对于儿时经常念的儿歌,今天竟然出现在数学课堂上,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此时学生自我的欲望特别强,一个个不同的看法、答案跃然纸上。教师对这众多的答案不置可否,而是引导学生说说你的道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比较、鉴别出哪一种最为合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形成的也不仅仅是解题的技能,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再需要,让“时”导“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使没有数学的发展,我们就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疑,促使学生产生再需要,以调节他们的学习方向。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创设情境:“同学们,蓝猫送给咖啡一串漂亮的珠子,请看。”(出示由红、黄、蓝、绿依次重复出现的一串珠子)先让学生说说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后,说:“下面你们来考考老师,你们说一个数字,老师不用数,能一下子说出这是什么颜色的珠子。”学生觉得很新鲜,“以前都是老师考我们,现在怎么变成我们考老师了?”就会感到兴趣很高,纷纷举手提问,当老师全部回答正确后,他们就想知道老师猜得这样快的奥妙,更激起学生探索的再需要。
  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教,让学生的心灵走近教材,既有效地发挥了教材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既定功能,又充分显现了学生这一课堂主人应有的发展权利,是对生命课堂教学境界的追求。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龙田山前小学)
  责编/张 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