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费穆小城之春美学风格 [分析费穆电影风格与《小城之春》创作过程]
 

费穆小城之春美学风格 [分析费穆电影风格与《小城之春》创作过程]

发布时间:2019-06-21 04:00:20 影响了:

  [摘 要] 费穆的电影风格在中国电影史上独树一帜,他提出的“新的电影的观念”是电影本体的自觉。人们称他为诗人导演,因为他提倡淡化电影的戏剧性,主张电影是“素描地为人生画一轮廓”,这其中体现的是民族诗学。其代表作《小城之春》是在一个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摄完成的,电影中“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人们”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本文中,笔者从《小城之春》的创作过程来分析费穆的电影风格。
  [关键词] 费穆导演;电影风格;《小城之春》;中国现代电影
   费穆导演对电影对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坚持,他强调影片“空气的布置”,提出在电影中使用现代技术进行创作时,也需要把握民族风格。费穆在20世纪30年代加入到中国电影的变革中,在那时,他可以称为是一个“新电影人”。因为他有关于电影新的看法,新的主张。在1934年,他第一次自信地提出了自己“新的电影观念”,当时是在关于影片《香雪海》创作的文章中提到的。正是有了这种关于电影的新的观念,才出现了后来的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小城之春》。
  现代著名导演贾樟柯在史诗电影《站台》的宣传册上,曾写下“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人们”这样意味深长的句子。从这句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小城之春》的剧情,感觉到电影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且能从中看出贾樟柯导演对费穆导演的无限敬意。费穆导演是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的代表,被现代电影节视为中国电影史经典影片的《小城之春》是他在1948年拍摄的。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内战处于白热化的阶段,但是就是在如此背景之下费穆却拍出了淡化历史背景,风格细腻、含蓄、委婉的艺术影片——《小城之春》,这在当时,一方面需要的是极大的勇气,另一方面需要的是对自己电影极大的信心。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电影主张。他在影片中集中体现了对中国现代电影的追求,与此同时,也不放弃电影中的东方韵味。在他的电影中,是提倡将新的电影技术与中国特色的电影风格相结合的,这是他的电影观。在今天看来,费穆导演的电影观依然是有先见之明的,是值得推崇的。毋庸置疑,费穆导演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同时人们又称他是“电影上的国学派”。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他是一个时刻追求光明和进步的艺术家。在中国影坛上,他是一个现代儒者。
  《小城之春》故事背景是江南的某一小城,这个幽静的小城,偏安一隅,刚刚经历过战火的侵扰。女主人公叫周玉纹,她的丈夫戴礼言原是一个富贵家族的继承者,但是在战争中这个富贵家族没落了,辉煌不在了。戴礼言对突如其来的落差感到极不适应,一直都生活在失意与苦闷中,并且因此患上了肺病和心脏病,这也致使他和妻子周玉纹长期分居,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玉纹的生活如同死水一般,毫无波澜,这也使得她心里极度痛苦,精神接近麻木。如果这苦闷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值得玉纹留恋的,那就是礼言的小妹戴秀给她带来的青春活力的感受。这个家庭苦闷的气氛随着一个人的到来被打破了,他就是礼言的老朋友章志忱,同时他还是玉纹的初恋情人。自此,在玉纹、礼言、志忱三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情与理的感情纠葛。影片的结尾是志忱离开小城,玉纹和礼言则站在城墙上目送其远去。
  这个故事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其中却凝聚着费穆导演十几年的心血。电影自被引入中国之后,一代一代的电影人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中国,电影经历了由戏剧电影向影戏电影的转变。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在拍电影的时候,摄影机几乎是不动的,镜头大多是中景和远景,在影片结构上也只是简单仿照戏曲结构的模式来。渐渐地,中国电影人对电影的了解逐渐加深,到了第二代导演的时候,他们对电影就比较熟悉了。第二代导演的一个普遍特点是文学功底比较好,所以他们在感受、认识、欣赏和创造电影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从而,在他们的电影中,往往是将电影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的。而费穆就是这代电影导演中“对电影艺术能够了解”的“有限人才中有光辉的一个”,是第二代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对电影有独特观念的先驱。在1934年,他就提出“戏剧既可以从文学中分化出来,由附庸而蔚为大观,那么电影艺术也应该早些离开戏剧的形式,自成一家”。他形成了这种电影化的观念之外,就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城市之夜》是他实践自己观念的第一部作品,到后来导演风格成熟期的作品《小城之春》的出世隔了整整15年。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他都在不断实践着自己的电影追求,比如有《孔夫子》《世界儿女》等。费穆从来都是坚持着自己的电影观念和电影风格的,从来都不随波逐流,所以他的电影与同时期的其他电影相比,艺术价值较高,而且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
  电影《小城之春》是费穆导演在风格成熟期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电影观念和风格。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新影戏的追求,他一直致力于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寓于新兴的电影艺术形式之中,并且将二者完美结合起来,他也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
  第一,他十分注重影片中气氛的创造。在当时电影界,费穆对于电影气氛的创造是十分有名的,他认为气氛对于电影就像是人对于空气一样重要,他把气氛成为空气。电影的气氛是通过镜头、节奏、声音和对意境的营造而形成的。在30年代,在那个电影技术还不太先进的时代,费穆对创造电影的“空气”有自己的独门妙招,他说到了四种方式。“其一,由摄影本身的性能而获得;其二,由摄影的目的物本身而获得;其三,由旁敲侧击的方式而获得;其四,由音响而获得。”正是费穆的这种说法使得当时有人评论他“处处地方都能适当使用着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关于气氛的营造,在电影《小城之春》中,他做了一个大胆和狂妄的尝试。他破天荒地使用了“长镜头”和“慢动作”来构造他的戏,通过这种方式,是为了传达出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在影片中,费穆对声音的运用也独具匠心。比如说,在妹妹出场时,配上的是轻松、活泼的音乐,通过音乐风格来衬托人物性格,这在今天的电影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这样的音乐可以体现出妹妹的青春活力,同时也是给沉闷的家庭氛围带来一丝活力。再比如在戴家后门上的小铜铃,每次有人来,这个铜铃便响个不停,由铜铃声反衬出院落的冷清。另外,在影片中,导演还利用节奏来营造气氛,在《小城之春》这部电影中,主要体现在慢动作上。这主要是跟中国的儒家文化有关,中国人讲究“中庸”,往往以“温柔敦厚”“克己复礼”来约束人,正是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大多有一种静态文化心理。在中国早期的电影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费穆的电影中,也体现出这样一个特点。一方面是由于费穆是那一时期的导演,身上具备这种时代风格,另一方面是由于费穆本身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而且还深爱戏剧。费穆既是导演,又是文人,还是诗人,他思想深邃、文学素养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喜爱,也愿意研究,对许多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都有涉猎,这使得他的电影有文学底蕴,有诗一般的气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