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来自意大利 来自意大利《共和国报》的提问(上)
 

来自意大利 来自意大利《共和国报》的提问(上)

发布时间:2018-12-24 09:23:49 影响了:

  “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7月28日在罗马的二十一世纪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 (MAXXI) 开幕,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本来开幕的时间正值欧洲的夏休,所以,谁也预料不到开幕式到底能来多少人,结果,众多的参观者挤满了展厅,说明意大利观众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很高,意大利各大报刊都分别做了报道。权威的《共和国报》更是抢先一步,在展览没开幕之前,就通过E-mail进行了采访,并提前出版。他们向我提了十个问题,也让我有机会一次性梳理了相关问题之间的关系,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些问与答。
  1.《共和国报》问(以下省略名称): 对中国当代建筑师来说,地方传统和西方大师级的影响,哪个更重要?
  
  方振宁答(以下省略名称): 在中国,这不是一个并列的问题, 而是一个先后的问题。中国建筑师是先通过羡慕和学习西方建筑大师的作品接触建筑的现代主义,从而建立从事建筑设计的自信。中国出版过不同版本的所谓西方建筑大师的丛书和光盘,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出版中国建筑大师的丛书之类的东西,因此,可以知道西方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界的影响力。
  可是,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一些精英建筑人士开始思考,中国建筑传统中有哪些东西可以学习?传统和传承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建筑和传统绘画的关系,城市和山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最少限的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来解决居住和生活的问题,这其实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中的精华。
  
  2.许多为奥林匹克或其他业主设计的最重要项目都交给西方建筑师,为什么?没有可能交给中国建筑师吗?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也听到日本建筑界对此有反应,他们认为北京2008年的奥林匹克建筑几乎全部是由西方建筑师来设计,对中国建筑师来说是失去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而上世纪日本通过举办东京奥运会给日本建筑师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像丹下健三当年设计的奥运会比赛设施,现在还是日本近代建筑里程碑式的作品。
  从情感上,我们确实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当时没有人能对中国建筑师自己能够设计符合国际奥委会要求的适合国际比赛的大型奥运建筑充满信心。奥运是世界顶级的赛事,举办国有义务和责任保证奥运会的成功。实际上,每项奥运建筑项目都是以联合体的形式建造完成的,所以中国建筑业从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施工技术的提高,都得到全面的提升,而在建筑师方面,作为合作方的中方的总建筑师,也因为能够有和国际大腕建筑师的合作,而获益匪浅,他们不仅能够零距离的和明星建筑师共同协商设计的事情,同时也看到国际顶级建筑事务所的组织和运营框架。因此,在完成奥运项目之后,他们分别成为国家建筑设计院的栋梁,并独立设计和建造了大型公共建筑。
  
  3.中国的经济腾飞对大大小小的城市带来了深远影响,出现了许多中外建筑师合作,同时还要为大量涌入城市的人们提供住宅。这些全新建设的品质是什么?
  
  中国经济的起飞,最明显的变化是城市化的速度非常之快,城市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特别是民工进入城市。从逻辑的角度,好像这种趋势会对住宅市场的供需带来压力,其实民工的收入根本买不起城市的房子,而是大多数城市居民本身就居住在贫穷的边缘线上。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荡的状态,特别是“xxxxx”的十年,经济几乎是停滞不前,动荡结束之后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建设城市住宅。从那么困难的阶段起飞,建筑的建造品质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随着资本的积累,居住者开始对生活品质有所要求,简单粗糙的设计就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中国建筑的市场是庞大的。也就是说,即使在乡下,人们也需要有时尚并且有品质的住宅时,它就是中外建筑师可以合作一把的好时机。
  
  4.更具体地说,现在有许多大型住宅项目,是为急速扩大的中产阶级而修建的。这些建筑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呢,还是有进一步审美追求的结果?
  
  之所以中国城市的大型住宅项目的销售对象是中产阶级,那是因为他们有消费住宅的能力,中产阶级在审美上是有倾向的,而推动大型住宅项目的兴建主要是民间开发商的力量,只有少数开发商在审美上有着高品位,中国大多数开发商只是追求利润和奢华,正是少数开发商在建筑审美上的追求决定了某些城市建筑的品味,从而通过建筑影响了城市的时尚潮流。
  
  5.中国最典型的家庭住宅模式是如何变化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和有着56个民族一起生活的大家庭,因此家庭住宅的模式是多样的,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典型的家庭住宅的模式是怎样的,因此,我只能说一下我长期居住的北京的情况。北京人的家庭住宅是由北京的老城决定的,而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对旧城的保护有各种政策,根据最新发布的政策,旧城保护理念将扩至全市, 从而覆盖了以往所说的 “三十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人们终于认识到,不是城市的某个地区值得保护,而是整个旧城都需要保护,也就是说,如同记忆是一个整体,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能挑肥拣瘦。
  北京市政府曾多次制定保护旧城和规划的政策,由于北京旧城的城墙早已被拆毁,所以要保护的主要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成片平房区,主要是四合院,推动这一政策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问题,疏解旧城的人口并不是把旧城的人全部外迁,为保留文化的延续,让一定数量的原住民留下来,从而保持旧城人口结构多样性。具体做法是把旧城的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密度调整到适宜水平,严格控制旧城发展规模。
  再就是“房产”, 北京四合院从受到大规模拆除和变成很时髦的高价交易商品房,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如今四合院成为天价交易商品,拥有它的人成为富有的象征,要完善四合院的交易市场,进行屋修缮和人口疏解存在许多困难,最难解决的就是如何解决旧城区的产权问题 。
  政策还规定,有价值的建筑不得随意拆改,就是要提高房屋产权人及使用人的保护意识,对随意拆改或过度装饰的行为进行管理,尊重包括色彩、体量、 材料、 格局等有价值建筑的原有形式,尽可能保护建筑本身留存下来的历史信息,这是对“风貌”的要求。
  北京四合院的道路尺度,是根据人力车和行人来设计的,显然不能为今天的小汽车的移动提供方便,那么对旧城区的“交通”要制定标准,现在所实施的政策是: 加快步行、自行车等慢行的交通系统的发展,主要是完善公交系统,提升居民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我们通常说的北京四合院, 给人的印象是它是北京特有的家庭住宅模式,可是,我最近到远离北京几百公里以外的河北石家庄的农村,发现那里的住宅模式和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基本一样,所以,应该说北京的四合院实际上是北方住宅模式。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所谓的 “中国式”住宅, 综观中国近1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式”住宅显然已经荡然无存了。因为首先我们已经不再以姓氏来建造房子和村落了,而建筑师也不必再按照什么礼制序列来设计住宅了,这些都说明中国城市的近现代化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定居形式。因此,即使在像北京四合院这样的标准的住宅格局中,“中国式”也得不到延续。这些都是由社会体制发生变革,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所致,中国传统的住宅样式开始瓦解 。
  
  6.西方对中国城市的新面貌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对乡村建筑群却知之甚少。他们值得关注吗?有什么特别的品质?
  
  政府出资建造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橱窗或明信片,城市在建造新建筑方面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中国的开发商都到二线或三线城市去开发,那里的房价涨得很厉害。其实,中国建筑开发的市场在乡村,那里需要大量的房子,但是朴素讲究实用的农民们,不懂也不一定喜欢现代主义的设计,这对建筑师来说就是一个问题。
  现在大多数建筑师主要是在时代产生巨大变革时期拼命地赚钱,几乎没有时间思考,这样,留不下来什么好的建筑。即使西方的建筑师在中国农村设计和建造了房子,他们也许默默无闻存在在那里,因为,同样的建筑在文化程度高的大都市里建造,和在农村建造之后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在城里媒体的力量很强大,很容易迅速传播。如果,把在农村建造房子当作是一位牧师在乡间传道。那么,在心理上就不会不平衡。
   (待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