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一个人的江湖和面向世界的《赤壁》演义]赤壁翻译
 

[一个人的江湖和面向世界的《赤壁》演义]赤壁翻译

发布时间:2018-12-24 09:31:44 影响了:

  1      对于电影《赤壁》上半部的评价最耐人寻味的版本不是来自网络,而是同样作为导演的高希希。这位本土培养的电视剧导演正在为自己的新剧《三国》做紧张的筹备,去电影院看《赤壁》也算是其中的功课。有意思的是,电影似乎给高希希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媒体:“确实学到很多东西,知道我们不应该怎么拍了。”
  并非同行相轻的幸灾乐祸,这位导演诚恳地解释:《赤壁》不是为中国人拍的,中国导演应该拍一部给中国人看的《三国》。
  相对网络铺天盖地的骂声一片,这个评价算是中肯。对于即使没看过陈寿的《三国志》,也读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没看过央视的84集同名电视连续剧,至少也听过袁阔成的评书“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三国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了然于胸的中国观众来说,吴宇森的《赤壁》是令人失望的。
  用6位编剧之一、未能享受到署名待遇的芦苇的话说:中国电影冲击历史正剧高峰的理想,又一次被证明失败了。
  也许只是巧合,从公元208年湖北发生的赤壁大战,到2008年以“赤壁”为名的电影全国热映,其间相隔了整整1800年的时间。对于当年的三国故事来说,1800年太短,弹指一挥间,匆匆那年发生的战争,中国人至今记忆犹新。然而对于电影《赤壁》的导演来说,1800年太长,只争朝夕。要让历史人物活在当下,活成当下。近在咫尺,就像你们家邻居二大爷。于是有了大叔尤勇版的刘备,英俊混血儿美少年金城武版的诸葛亮,目光迷离、神情恍惚的色戒新郎梁朝伟版的周瑜,还有那节外生枝、婀娜多姿的广告美女林志玲版的小乔。
  在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意义在于它真正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因此被作为划分三国时代的起点。这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激发了久居海外的黑帮片导演的创作热情,令人意外的是,在他的演绎里,历史大片儿朝历史的相反方向如翻滚过山车般冲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只剩下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恨情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继《夜宴》之后,台词又一次成为笑柄,让人联想到当年周晓文的《秦颂》里那句台词:“你的语言支离破碎,毫无独到之处,跟六国昏君如出一辙,令我失望。”心存善念的观众在百般无奈之下费尽心思地为导演找辙:这也许是用心良苦地模仿周星驰的路子做一部无厘头的史诗大片吧。
  当然,有《无极》《英雄》《十面埋伏》《夜宴》这些先行者垫底儿,观众对所谓大片儿的容忍尺度已经无限放大,正因为如此,尽管《赤壁》在还原历史和戏说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露出了太多的马脚,尽管电影院里笑成一团,它却并没有在恶搞声中陷入万劫不复。毕竟,亚洲电影史上史无前例的巨额投资换来的堪与《指环王》《特洛伊》相媲美的宏大场面和逼真特效令人震撼,长江之上惊涛骇浪,旌旗蔽空,天堑变通途的气势磅礴,八卦阵内刀光剑影,狼奔豕突,血雨腥风的奇门遁甲之术也令人叹为观止。其实观众和吴宇森原本也是惺惺相惜。这位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教父级人物放弃了好莱坞的高片酬,誓言将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让中国电影真正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甚至为培养国内电影人才在剪辑时不忍剪去年轻人的制作,同时又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种种坎坷磨难的62岁华语导演,其付出的心血与劳动令人尊重。
  也因此,赞同的声音理直气壮起来。
  最典型的评论是香港影评人列孚在《中国新闻周刊》上撰写的文章《吴宇森与内地导演有什么不同》,其中特别强调:
  吴宇森们与陈凯歌们完全南辕北辙,他们从来就很草根,香港导演出生在跑马地(传统富人区)的绝无仅有,反而多数出身于廉租屋村。市井化的审美情趣早早就注入于他们的血液,类型电影的大众化则向来最能迎合他们的审美追求,看电影不过就是追求娱乐而已。而拍电影则是因为觉得电影很有魅力,很有趣,并能谋生,而从来不会觉得电影如何伟大。
  两种电影观,必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效果。
  究其实,陈凯歌们还不全懂何为类型电影,想通俗但又不甘于俗。这样不成熟的美学概念,当然跟不上努力要与观众保持零距离的吴宇森,更难与《赤壁》的成就相比。我想,这应该是对我们内地电影人应获得的启示。
  这篇评论以毫不掩饰的倾向将大片战役中伤痕累累的第五代导演再一次推向电影观众的对立面,以出身论和血统论为前提将当年的五代领军人物陈凯歌和田壮壮等人置于根本不可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死地。我们当然能够容忍《赤壁》在一片骂声中顽强地存活下来,并一路收获金银财宝,票房全线飘红一直红到大洋彼岸,但如果因此就试图活成类型片的榜样和旗帜,就显得有点儿得理不饶人了。在华语大片儿的探索发现之旅上,吴导与第五代同样水土不伏,如履薄冰,不存在成熟与不成熟的优劣差异,只有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微小区别。
  
   2
  
  遥想当年,香港电影风起云涌的1980年代,吴宇森的确曾经凭借《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多少年后人们仍然对小马哥的装扮和台词津津乐道耿耿于怀。导演本人似乎也同样念旧,有太多的人在电影《赤壁》中看见了当年黑帮片熟悉的套路。无论是白鸽、双枪/双剑,还是兄弟情谊,英雄不死,类型电影的成败在吴宇森的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按照类型电影的商业规律来研讨《赤壁》的观影心理,不难得出结论,一部分观众是奔三国去的,8500万美金砸出的赤壁该是怎样的气吞山河,惊心动魄,毫无疑问挑战了观众的想象极限;另一部分是奔导演来的,在香港电影巅峰时代绝尘而去留下小马哥一般的高贵背影,如今从电影帝国载誉归来,衣锦还乡,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悬念的传奇故事。毫无疑问,吴宇森的电影以其彻底的娱乐性和通俗性在80年代红极一时,创造了香港主流类型片的神话,但同时其中也始终携带着商业电影与生俱来的致命缺陷。他的电影从来不讲究剧本的扎实细密,而只一味地强调故事和画面的好看,依赖外部动作塑造人物而忽略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探讨。
  联想到《赤壁》引发的争议,哪怕是对演员的挑选都受到广泛诟病。吴挑选的演员本身也许具有个人魅力,但他们是明星而不是演员,对演员来说,是角色大于自己,他们出场时观众只看到角色而看不到他们,明星则与此相反,他们站着不动时也许很迷人,但他们一开口就让观众大笑不止,按照原编剧芦苇的说法,“其实是(观众)对电影人物产生了智力优越感。”
  即使是在今天的香港,那些玩儿熟了商业的类型片导演也已经开始懂得有意识地回避或改进这一类问题以适应观众与时俱进的审美趣味。事实上,当杜琪峰凭借《十万火急》《暗战》《枪火》等在香港电影重塑警匪片形象,就有人将他与前任大师吴宇森做了对比。到几年前《铁三角》上映时,更有人指出:杜琪峰英雄电影流露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现实的自觉,对自我的挑战,在当前香港影坛的浮躁中自显一种清新脱俗的品格和难得的清醒,比吴宇森更具广度和深度,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吴宇森。就像第五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授予《枪火》最佳电影奖的评语:气氛与风格冷峻不凡,一众演员含蓄而具神采,隐喻香港人死拼尽忠,复能绝处逢生的灵活精神。……导演于黑帮类型片上另创新境之作。
  1500个拷贝和不断攀升的票房纪录已经不能改变失败的定局。我们已经知道赤壁的下半部赵云会为报周瑜一箭之恩与周联手搭救小乔。赤壁不再是三国的赤壁,但江湖也同样不再是吴宇森和香港1980年代的江湖。这也许意味着,小马哥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当你坐在电影院的一片笑声中,看着银幕上林志玲与梁朝伟笨拙地调情,看着金城武扇扇子,喂马,放鸽子,想起那位62岁依然雄心勃勃的华语片导演,心头荡漾一片惆怅,恍惚听到很久以前小黑的那首《大哥》在银幕外响起:
  我不做大哥很多年,我只想好好爱一回。时光不能倒退,人生不能后悔,爱你在明天……
  
  3
  
  在成都武侯祠举办的电影《赤壁》首映礼上,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把《赤壁》说成是《无极》,引来台下观众的窃笑和媒体的起哄,他本人在几分钟后才意识到错误。这也难怪,两部电影都是他十分看重的生意。赤壁的国内市场全权交给了韩三平,韩则召集橙天娱乐,CCTV电影频道,北京紫禁城影业等10多家国有、民营企业作为共同出资人加入,国内收入归这些投资者分配。尽管如此,国内的投资额也仅占9000万人民币左右。相当于2.83部《英雄》,2.42部《无极》,7.5部《集结号》,2部《投名状》的电影赤壁的投资,更大部分是来自海外,有报道称最大投资方是日本,50%出自艾娱乐有限公司。因此,吴宇森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拍《赤壁》的初衷就不是只给中国人的,要“给全世界讲三国的故事”。
  这个美好的愿景令人雀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不仅是体育的梦想,对于电影和文化我们也始终志存高远,背后是5000年的历史,我们所向披靡也是理所应当,只需假以时日――只要有了充足的资金,我们也就自然拥有了与世界对话的话语权。用这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电影中看到的不是三国故事而是三角恋爱,为什么英雄说出来的话总是令人啼笑皆非,为什么熟悉的历史被演绎成了一段陌生的镜像,为什么风云变幻间不见了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荡气回肠,也许都能勉强成立。我们当然不能满足于自言自语,我们要让世界人民听得懂我们的故事。但是,就像闻一多的《发现》里说的:“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电影《赤壁》当然也没有我们的三国,一切的历史都面目全非,不对,不对!
  最痛心疾首的评论莫过于此:亲爱的,你为什么叫赤壁?
  一位网民在博客中写道:“世间有一种痛,叫做独孤求败,曲高和寡。你的痛,我能明白。亲射虎,看孙狼,让你很时代感地演绎成了‘郑龙造虎’,英雄相惜,被人误解成有断臂情缘,你的白鸽冲入曹军大寨,绝不简简单单只为营造和平庄严的意境,它的红外远程拍摄的间谍使命不仅欺骗了曹军,更让无数无知观众茫然,这一定让你很疼,很伤心。可是亲爱的,你知道吗,周瑜有多痛,孔明有多痛,曹操鲁肃有多痛?这滚滚的长江水,这被历代吟咏,舳舻千里旌旗蔽江的千古赤壁又有多痛,千千万万的熟悉三国故事的中国人,又有多痛!”
  其实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电影的功能和属性,是应该更强调它的商品属性还是作为产品中的文化属性。或者如何能巧妙地掌握好平衡。无论如何,即使是商业电影,也承载着文化传递的功能。要让世界正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就必须用本土化等手段将中国景观生动展现给世界观众,正确地引导世界认识中国。本土化不仅仅是北京后海的胡同儿和桨声灯影,也不仅仅是798当代艺术家的政治波普,不仅仅是从几千年文明史中选取素材,也不仅仅是一味迎合,以不顾一切的姿态飞身扑上,迫不及待投入对方的怀抱。
  我们在商业大片中看到的是一个不仅仅在电影中,更在多个不同的艺术领域不断重复的现象:“中国电影走向西方的过程变成了一个不断失去本土的过程,一个不断认同于西方关于艺术电影的标准与尺度,认同于西方之于东方的文化期待视野,认同于以误读和索取为前提的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景观过程。此时本土已经不是本土,本土变成了一个全然丧失话语权利的空洞所指。”[1]
  “这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叙事难题,它也会更长久地摆在新世纪身处跨文化语境的华语大片面前。”[2]
  
  注释
  [1]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2]陈林侠《论当下华语大片的文化消费及其意义》 参见《中国与世界 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75页。
  
  韩力扬:中国传媒大学
  责任编辑:傅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