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欧洲歌剧发展历程]中国歌剧发展历程
 

[欧洲歌剧发展历程]中国歌剧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8:58 影响了:

  (一)      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惊心动魄、最为活跃的时期,欧洲的许多国家都还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思想文化从文艺复兴向启蒙主义运动过渡。17、18世纪的意大利,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经济霸权开始衰落,但仍然依靠过去积累的财富维持着表面的繁荣。罗马教廷经过16世纪宗教改革的打击,权威势力一落千丈;教会的内部日益趋向世俗化;教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世界观上倾向于人文主义,积极支持艺术工作,一些音乐家本人身就是神职人员。音乐逐步脱离了宗教的束缚,独立性的世俗音乐得到快速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艺术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涌现出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文主义艺术理想发展的要求,一种将古希腊的戏剧表现手法和世俗音乐融合的新的声乐体裁――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了,而《达芙尼》正是其诞生的标志。此后,威尼斯歌剧乐派的蒙特威尔第把意大利牧歌和经文歌的创作经验,运用于歌剧之中,将歌剧的启蒙时代推向了第一个高峰期。1607年,《奥菲欧》――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歌剧诞生了。
  巴罗克晚期,人们在思想上已没有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极端的个性的放纵,开始以一种比较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个人幸福。最重要的代表是A?斯卡拉蒂。他创作了115部歌剧,多以历史传奇和风俗化的内容为题材,形成正歌剧。
  18世纪的欧洲,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百科全书派”经历了一场广泛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在它的影响下,音乐更趋向于通俗化、世俗化,喜歌剧就此诞生。这种轻松诙谐的新的歌剧体裁形式,正是对启蒙运动追求“回归自然”的思想的回应。意大利的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是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
  19世纪的意大利随着欧洲革命和封建复辟,政治形势也不断变化,世纪初的艺术领域里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浪漫主义创新精神的深入人心。艺术家狂热的追求自由和解放、标新立异,力图彻底摆脱传统的轨道,迎来了意大利歌剧的再次繁荣。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是19世纪初期意大利产生的三位歌剧大师。罗西尼创作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多尼采蒂的《拉美莫尔的露契亚》、贝利尼的《梦游女》等作品旋律流畅美丽,音乐中有许多炫技等个性部分,迎合了当时意大利人的天性和趣味。
  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掀起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同时推进了音乐文化艺术领域的民族主义潮流。歌剧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强烈爱国和民族情感的题材。威尔第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其成功之作有《纳布科》、《欧那尼》等作品,表现出威尔第对意大利传统的继承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领域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各种政治思潮也不断涌现,如“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真实主义”等。欧洲的音乐艺术出现了新的特征和流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1870年意大利也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意大利陷入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的困境,出现了同情贫苦农民和城市平民悲惨遭遇的作家。他们以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为主,以接近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表达环境与情感的“真实”。这种文学上的真实主义思潮,带来了歌剧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产生了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创作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是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正式诞生的标志,奠定了真实主义歌剧的创作基础。烈昂卡瓦洛创作的两幕歌剧《丑角》是真实主义歌剧的又一代表作。普契尼的歌剧创作从真实主义起步,其作品与真实主义紧密相连,超越了真实主义歌剧。
  
  (二)
  
  17、18世纪德国饱受“三十年战争”之苦,政治分裂、经济落后,使得德国歌剧处于停滞状态。战争带来的贫穷挫伤了德国的民族自尊心,大小诸侯投靠欧洲列强,民族意识泯灭,审美趣味盲目趋从法国和意大利,法国、意大利式的宫廷音乐充斥贵族府邸。在极度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宗教是人们精神的重要寄托,宗教也成为这一时期德国音乐茁壮成长的沃土。马丁・路德的新教音乐传统和音乐教育体制焕发着活力。
  17世纪德国重要的作曲家许茨将歌剧带入德国,这一时期的德奥歌剧一直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吕利就是吸取加布利埃利和蒙特威尔第的意大利传统,把熟练的复调技法与德国人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结合起来,为德国音乐开拓了道路。1644年,管风琴家斯塔登创作的《西勒维希》是现存的德国歌剧,被称为一部用意大利的手法写的德国歌唱剧。
  18世纪,在法国声势浩大的“喜歌剧之争”以后,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声已经深入人心。由于18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过份注重美声、炫技性而无视戏剧性的倾向,使它与启蒙主义提倡的“自然”原则格格不入。一些艺术家思考对正歌剧进行改革。其中一位有成就的作曲家是德国的格鲁克先后创作了《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阿尔切斯特》和《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歌剧,实践了他对歌剧改革的一些设想,适应了启蒙文化运动的审美情趣,使德国歌剧开始迈入欧洲歌剧的轨道。
  同时,在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下,音乐文化交流频繁,呈现整个欧洲一体化的倾向。其中,莫扎特的歌剧代表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和感情,其题材大多是幻想和现实结合的产物,形式丰富。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后宫诱逃》等。由于启蒙时代的贵族的权威已逐渐瓦解,戏剧走向世俗化,莫扎特的音乐也更多地反映了平民的思想感情,将世俗的欢乐与崇高的音乐完美地结合,将古典主义的理性、平衡和宁静发挥到极致。
  整个19世纪的欧洲政治风云变幻。封建复辟后的德国、奥地利成为反对民主改革的政治中心,现实生活让人窒息和压抑,导致信念的丧失。革命带来的狂热、失望、彷徨、虚幻,使人极力逃避现实生活,美化遥远的过去。因而作品中充满激情和幻想,希望从无限广阔的艺术与天国里寻找希望和慰藉。世纪初欧洲掀起的对罗马天主教的狂热崇拜影响到德奥新一代的艺术家,他们沉醉于xxx里寻找神秘而病态的幻想和体验,同时也迷恋本民族传统,并从德奥古老的民间传说、历史神话中取材。
  1805年,贝多芬写下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歌剧《费德里奥》。这虽然是一部出色的歌剧,但在德国的歌剧史上,真正代表民族音乐特征和德国歌剧复兴的却是韦伯1821年在柏林首演的歌剧《魔弹射手》,它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歌剧营造了一种神魔萦绕的气氛,表现出幽暗瑰丽、神秘梦幻的森林场面,具有浓郁的德国风格,作品中采用了许多德国民间曲调,体现了一种真正的浪漫主义精神。这部德国化的平民性歌剧迅速传遍德奥全境,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推向高潮的要数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巨人瓦格纳也受到了欧洲革命高潮的影响。他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创作了模仿德国浪漫歌剧风格的歌剧《仙女》后,又创作了大型浪漫歌剧《汤豪塞》和《罗恩格林》。瓦格纳还积极投身于德国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理想和革命的失败都对瓦格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他还受到19世纪中、下叶的哲学思想的复杂影响。这些经历直接影响了瓦格纳的社会观和艺术观。1848年,他在流亡期间开始建构“乐剧”理想,其歌剧创作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欧洲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
  
  法国早在16世纪法兰西斯一世时期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治。一些进步人士继续发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追求真理、揭露黑暗、歌颂美好的理想,资产阶级民族意识和观念开始形成。到了17世纪,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法国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国王拥有至上权利。那时法国的贵族都云集在首都巴黎争夺功名利禄,各种艺术活动也都处于高度的官方控制之下。“太阳王”路易十四将全国优秀的艺术家集中到凡尔赛宫,为皇家生活时时刻刻点缀上音乐。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家创作歌剧的风格要迎合宫廷和贵族审美情趣,保持法国一贯的富丽堂皇、大型豪华及华丽的芭蕾舞的场面。
  原籍意大利的吕利进入法国宫廷后,作为宫廷乐长把意大利流行的歌剧艺术与法国传统的舞蹈、豪华的机关布景结合,使芭蕾舞场面在其的歌剧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开创了法国民族歌剧的先河。
  18世纪的法国受到本国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的同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也深入人心。“狂飙突进运动”反对法国学者对理性的单纯崇拜,反对法国的宫廷风格,强调情感对人的巨大作用。当1752年,一个意大利歌剧团把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带到巴黎演出,激起了法国文化界“喜歌剧之争”,这是法国的传统宫廷风格与意大利喜歌剧风格的争论,也是音乐观念上保守的、神圣的传统和自然的人性之争。 卢梭等一些启蒙思想家,热情赞扬《女仆作夫人》这种大众化倾向的歌剧体裁,综合了意大利喜歌剧及法国传统的集市戏创作出喜歌剧《乡村卜者》,证明以法国语言能够谱写这种新风格的音乐。随着喜歌剧的争论和演出,法国许多作曲家加入创作喜歌剧的潮流,格雷特里的《狮心王查理》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作,作为法国“拯救歌剧”的雏形,直接影响后来的作曲家。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剧并没有因为封建王朝的结束而衰落,反而与当时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相连,巴黎的音乐生活依旧繁荣,人们思想自由而活跃。19世纪的浪漫主义强烈地反叛18世纪的一切“理性”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诅咒城市文明,歌颂大自然,并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因而,自大革命和那破仑时代开始,歌剧已经失去了卢梭所提倡的简洁与朴素,崇尚法国人一贯所偏爱的浮华矫饰风格。这种蓬勃的发展势头反映在歌剧中,带来了“法国大歌剧”的繁荣。法国大歌剧的开端是奥柏创作的五幕大型歌剧《波尔蒂契哑女》。历史的重型题材、华丽多姿的舞台效果、豪华浓艳的芭蕾舞场面迎合了法国人的奢华与浪漫,仿佛又找回了传统宫廷的风格。19世纪中叶,法国红极一时的大歌剧也走向衰退。
  
  (四)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除了德意法这些歌剧历史悠久的国家之外,欧洲边陲国家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真正创作,进入了民族乐派如火如荼发展的时期。这些国家或是政治上受异国的统治,民族不独立;或是经济上长期受异国的压榨,生产落后;或是文化上长期受异国的摧残,精神压抑。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进步思潮的广泛传播和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些国家的民族民主意识空前高涨,纷纷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这一时期欧洲歌剧着眼本民族音乐,在作品体裁、题材、思想内容上反映了本国的民族感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民族乐派作为浪漫主义的分支悄然兴起。其特点是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它主要产生在音乐不够发达的东欧国家。
  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创始人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是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第一部俄罗斯歌剧。格林卡以后,“强力集团”明确强调摆脱西方的影响,努力挖掘本民族音乐。《鲍里斯・戈都诺夫》、《伊戈尔大公》、《金鸡》等作品把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俄国歌剧推向顶峰。由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具有典型俄国抒情音乐风格的《叶甫欧根・奥涅金》也是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典范之作。
  长期遭受奥地利帝国奴役和统治的捷克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在此背景下,斯美塔那 创作的《被出卖的新嫁娘》和德沃夏克创作的《水仙女》,以其清新的民间生活气息和乐观的思想感情,反映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成为捷克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卓越的匈牙利民族歌剧的作曲家艾凯尔作的《拉斯洛・洪亚迪》和《邦克督军》,显露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浸透了浓郁的民族情感。
  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让人耳目一新,也使歌剧拥有更多的色彩。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李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