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以《选读》教学为例浅说“高效课堂”的课前准备】父母陪伴孩子唯美句子
 

【以《选读》教学为例浅说“高效课堂”的课前准备】父母陪伴孩子唯美句子

发布时间:2019-01-14 04:44:41 影响了:

   [摘要]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效课堂”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追求。本文以《〈论语〉选读》教学为例,论证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高效课堂”的实现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师素养 “问课” 师生关系
  
  “高效课堂”是指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一节课内最有效、最优化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不仅在知识涵养上有超常收获,并在道德人格方面获得突破性成长。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效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已成为每个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理想。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教师必须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当今世界,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迅猛,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更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尽快提升自我学科专业素养,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广泛的阅读,笔者大胆得将《〈论语〉选读》的十篇课文用一个图形全部概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点化,并作为贯穿全书教学的暗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图形的第一次呈现是在学生思考《克己复礼》课后第一个习题“礼和仁”是什么关系的时候。
  教参的答案是“礼并不是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仁。礼的本质是仁,礼仪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仁的追求;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而不是无差别的无等级的博爱;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是带着仁爱的心去执行这些规范。”教参的答案如此冗长复杂,不要说是学生,即使是作为教师的笔者看了都晕头转向。如果这样的答案以幻灯片的方式呈现,那么“高效课堂”根本就不复存在,因为这不是学生主动获得的知识与理解,是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如何把这个既能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得说明,又能引起全体同学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呢?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给‘仁和礼’”画一个图形,你会选取什么图形呢?为什么是这样?”这个问题抛出后,全班同学兴致高涨,下面这些图形就是课堂上学生画的(图1):
  学生有些说“仁”与“礼”的关系内仁外礼,仁是本质,礼为外在表现形式(图①);有些说“仁”和“礼”地位是相等的(图②);有些则和第一种观点相反(图③);还有说“仁”是“礼”的基础,“礼”则是“仁”的目的(图④);更有甚者画出了太极图,说“仁”和“礼”乃是如同道家的阴阳调剂,矛盾统一得存在(图⑤)。
  这个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调节了课堂气氛,连平时沉默不语的学生也都踊跃得参与了激烈的争辩。最后,笔者则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了该题的参考答案(图2):
  在对学生的第一种的说法表示赞同之后,笔者因势利导,结合这个图形将整本《〈论语〉选读》教学的脉络呈现了出来(图3):
  此时,笔者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孔子思想的核心乃是“仁”而“仁”则是仁义、孝梯、谨信、忠恕等内心的原则;“礼”则是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制度以及诸如“守丧婚嫁祭祀”等礼节仪式。孔子的人生理想就是“大同社会”和“恢复周礼”,只有人人都能坚守内在的“仁心”,社会才可能表现出外在的和谐与安定。
  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改变了《论语》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了化烦为简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高效课堂”。
  总之,要达到“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对课文的内涵和外延做到烂熟于心。只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诲人不倦”。
  二、教师必须养成课前“问课”习惯
  “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求学生、同行、家长的建议与意见,对自我教学设计进行反复思考和深度加工,以达到改进方式、获得最佳课堂效果的教学形式。
  1.问自我
  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前要问自我如下内容:教学知识是否易被学生接受;是否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否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是否营造了良好的情境氛围;提问是否合理。
  《沂水春风》教学的目标是: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感受孔子师生间平等和谐气氛。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中心问题:孔子为什么“喟然与点”。这个问题显得相对抽象,学生可能无法入手,即使入手之后也难抓住重点。因此需要设计子问题。基于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脱离文本的夸夸其谈,笔者设计了第一个子问题:联系本文,谈谈曾皙与其他三子之异。目的就是能让学生立足文本去思考。
  另外,《〈论语〉选读》是语录体散文集,知识体系庞大复杂,名句名言零散错落,但在内部的结构上却具有草蛇灰线的伏笔和“形散神不散”的特质。南怀瑾先生认为,《论语》全书不是分散的,而是不可分割的,在它貌似散乱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最根本的核心,那就是“仁和礼”。《〈论语〉选读》的这个特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旧知识点进行查找、对比、整合,才能有“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彻悟。
  《沂水春风》一文中,学生应该会注意到“礼”(《沂水春风》里孔子明确提到了“为国以礼”),但却忘记前面课文中所提及的“仁”。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著名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记忆后开始时间遗忘较快,其后遗忘逐渐减慢;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两种相似材料,前后间隔短,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等。
  因此笔者设计了第二个子问题:联系前文,谈谈曾皙与孔子之同。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框架跳出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概括能力,从而不断得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在所学课文里仔细寻找“蛛丝马迹”以论证自己观点。那么,学生会找到哪些句子呢?笔者事先制作了相关图表,清晰地呈现出学生可能提到的观点(图4)。
  上图中,学生应该能找出体现孔子志向的语句,却未必能概括出曾皙的志向?为此,笔者布置了一项课前作业:尝试描绘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具体情景。这也是课后习题一。笔者认为这个题目不仅落实了文言翻译,而且锻炼了学生文笔。
  文言教学,只有首先解决学生对文本的认识问题,才能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只有在充分的朗读、翻译、扩写的过程中,学生对曾皙的志向才会有独立自主的认识,才会有精准确切的概括。
  教师在新课教学前要“问自己”,是否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旧知识的切入点,是否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去发展。只有经过这样的“问自我”,教学设计才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上所碰到的困难,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问同行
  一个只会闭门造车的教师在教学上只可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教学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工作。教师要“走出自我”的那片天地去“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多倾听同行和领导对自己教学设计的意见,才能便于自己将来的教学扬长避短,才能有创造性的收获,才能及时改进教学设计。
  对于《沂水春风》一课,笔者曾精心设计了二十张幻灯片的课件。但经验老到的前辈告诉笔者,四十分钟的课堂,一节课的课件内容不能过多,课件里过多的参考答案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预设越多,留给课堂的弹性空间就越少,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回旋余地也就越小。相反,只有给课堂留了足够的弹性空间,学生思考、领悟问题的时间才有了充分的保证,学生的合作度和参与度才能得到有效增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笔者认为,“问同行”除了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否恰当外,还可以问同行自己教材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到位,课文中心问题的设置是否有效,课堂教学的容量是否合理等。“问同行”的形式可以是对话、书信或问卷式,也可以是模拟情境式。
  “问同行”是从专业的角度获得建议。这种建议科学性强,含金量高,有的放矢,便于教师改进教学。当然,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相互间坦诚交流。只有博采众长,虚心好学,且敢于向同事征求意见和不足,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境界、知识智慧、审美情趣、性格特征都得到提升,从而形成能有效引导、启发学生的个人魅力。
  3.问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生为本”,时刻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做个耐心的倾听者和虚心的请教者,去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希望教师如何教学的意愿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为了上好《沂水春风》,笔者曾以“你看过《沂水春风》后有什么困惑”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孔子不是主张礼乐治国吗?为什么前三子都讲到了礼乐,惟独曾皙没有;孔子不是一直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为什么到晚年流露出归隐的思想,难道他的思想是矛盾的吗?
  对问题解决满怀期待的学生,势必会在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合作,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耀出探索的光芒。
  与此同时,笔者还深入与学生谈心。笔者曾问班里一个学生,为什么最近《〈论语〉选读》课堂有点沉闷。当时该学生激动地跟笔者说了这么一番话:《论语》的知识点不容易掌握,有点脱离现实生活。其实你要说明一个苹果是怎么样的,最好办法就是拿一个苹果过来,而哲学的东西则太深奥太抽象。
  这段话对笔者的启发非常大。如何运用具体的图形化解学生抽象的问题呢?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再次运用了《克己复礼》中的那个图形: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呢?其他三子观点其实也是礼乐治国。曾皙的话,可以理解为归隐,也可以理解为入仕,但都呈现了一种快乐逍遥的画面。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所以礼是体,仁是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有所追求,有所信仰,才能从容淡定,进退自如。因此,与其说《论语》是教我们如何为政,不如说是教我们一种处世的哲学,一种守望心灵的哲学,一种寻找快乐的哲学。
  至此,教师才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既从旧的知识点上衍生出新的知识点,又梳理了《论语》的知识体系。而教学中,“同心圆”图形的创设,也清晰地阐释了全文的中心问题,更深刻得理解了孔子“仁礼”思想,更深入地走进了孔子的精神世界。
  教学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但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许多“败笔”。因此我们不能老是在课后进行反思,做一些“亡羊补牢”之举,更应该在课前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这不仅需要教师必须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更需要教师必须努力养成课前“问课”习惯。只有充分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随意之间皆为文章。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帮助教师准确得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理清教师的上课思路,使教师的教学更好改进,教学艺术逐步完善,使教师能更稳健有力得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严永金.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4]欧阳芬,谭立义.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