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现状及研究对策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现状及研究对策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9-01-15 04:13:42 影响了:

  【摘 要】我国的旅游教育机构和旅游专业人才都在增加,但旅游人才流失却越来越严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人才的就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这是当前必须认真面对和探究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旅游专业职高生的就业现状调查,深刻剖析了其就业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就业现状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旅游专业 就业现状 服务文化 职业指导 旅游情结
  
  据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行和旅游经济强国。然而,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形下,旅游产业出现了一个发展瓶颈,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十分严重。本文就改变旅游专业职高生的就业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一、旅游专业职高生的就业现状
  
  1.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人员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000多万人。可见,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大。目前,随着大部分省份把旅游业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旅游企业增长的速度很快,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2.旅游院校人才供给状况
  据统计,2004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313所,其中,高等院校574所,中等职业学校739所,在校生达578622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274 701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03,921人。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中等职业学校871所,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6392人。可见,我国旅游院校的规模不断在扩大,旅游专业学生数量稳步增加。从理论上讲,旅游业的人才市场是可以达到供需平衡的。
  3.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动态调查
  近年来,酒店、旅行社、景点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专业职高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学生不愿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实习结束后选择行业外就业;或者即使一开始在旅游行业就业,但对旅游企业的忠诚度低,工作一两年内跳槽的现象十分严重。如浙江某一职业学校近几年内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行内就业率最高只有65%,在旅游企业就业的学生流失也非常严重,一年
  后流失率高达40%,其后两年中,流失率为70%,5年后,只有极少数人仍坚守在旅游企业。
  
  二、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因素透析
  
  1.行业认知模糊
  由于职高生年龄比较小,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刚初中毕业的他们在面临选择就读专业时会产生茫然、困惑、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一小部分的学生是家长或亲属朋友为其选择就读该专业的;另有一部分学生就读旅游服务专业是消极、被动的,因为升学分数不理想,理想的专业录不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失落感;喜欢旅游专业的学生,觉得这个专业游山玩水好,酒店很豪华漂亮,又有高收入,当发现不完全如此时,就一直抱怨选择失误,对专业没有兴趣,更不认真学习,甚至荒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到毕业时就马上转行或失业。
  2.对旅游行业认同感差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总结出很多学生不意愿选择旅游服务工作有以下几个原因:旅游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反对,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前景难以预料。传统的、社会上的看法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3.培养模式与行业需要的背离
  由于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常常导致旅游人才的职业忠诚度不高、诚信度下降,影响了旅游人才市场的稳定性。部分学生即使在旅游企业就业,也并不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或怕苦怕累怕受气放弃了旅游工作,或在岗位上不脚踏实地,左顾右盼,时时刻刻寻找“跳槽”的机会。而最佳东方网的最新调查发现,76.08% 的酒店认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合格的酒店从业人员必备的条件,�11.04%�的酒店认为酒店从业人员必须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现状的研究对策
  
  1.渗透服务文化教育,改变传统落后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服务工作被看成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简单劳动。其实,服务是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是文化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把服务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使学生真正理解服务的内涵和实质。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让学生意识到现在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是服务员、行行都是服务业、环环都是服务链、个个都是文化者、处处均显文化味”的新经济时代。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是平等的,都扮演着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
  其次,要把服务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学习“宴会台面设计”时,通过对各种宴会台面的精心设计,让学生明白服务不是单一的劳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是一种高要求和高尚的工作,在学习和实践中领悟服务的价值,提升自己,在给他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与成就感。
  2.加强职业指导,合理规划生涯
  对职高生进行职业指导是中职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缓解当前旅游业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通过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体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而职业指导在学生心灵中的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
  职业指导工作应该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天开始,进行全程化指导。新生入学是一个专业教育的关键时刻,学生对新的开始充满期望,这时首要的是鼓舞士气,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本校毕业的成功人士前来为学生做专题报告,带领学生参观各类旅游实习基地,让学生充分了解旅游业的巨大前景,对旅游业投注热情,争取较快进入专业学习。进人高二后,主要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行业的高要求和竞争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模拟导游竞赛、导游词创作评比、义务导游等,发展与旅游职业相适应的个性品质,培养职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高三是实习阶段,在“走出去”的职业现场历练中,学生对社会初步接触,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容易使他们出现比较失望的择业心理。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做好职业发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科学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在理论转化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差距,树立职业信心。
  3.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实行“校企结合,产学结合”
  促进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现学校、社会的无缝对接,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旅游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办学模式封闭,产教脱节的弊端。这是导致旅游专业的学生职业认知主动性不足,核心技能不过硬从而缺乏就业自信心的重要原因。德国双元制作为目前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促进学校、企业双元的有机结合来充分发挥它们对人才培养的合力。推广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是脱胎于基础教育的传统职业教育的挑战。目前,在我国双元制办学大环境不完全成熟的条件下,构建旅游实习基地网络体系,组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成立办学指导委员会是贯彻“双元制“思想精髓,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1)在完善旅游实习基地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组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发挥其在学校与企业间的纽带作用。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通过与旅游企业签订合约确立双方的合作办学意向,共同制订实习实训规程,学生的实习集训、毕业推荐通过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安排实习,旅游企业有权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员工的招录,也有义务每年在适当时机接待学生参观实践,派专人为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培训。(2)成立职业教育办学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教育局、学校和各企业领导组成,其任务是在学校办学的过程中予以宏观性指导、提供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发挥行业在学校办学中的促进作用,推动学校旅游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和合作各方事业的共同进步。
  4.重视情商教育,培育“旅游情结”
  传统的旅游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重智商,轻情商,忽视了旅游的本质、旅游体验的质量和灵魂及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对人类及社会的深刻影响等人文教育,而这正是能使旅游业具有美好未来的根本。一些作用于学生思想深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事业心的塑造却不直接与知识、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被人为的忽视,很多毕业生缺乏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然而旅游服务不需要高知识含量,故而相比智商而言,企业更重视员工的情商。因此,旅游职业教育更应有意识地培育学生从事旅游的热情、灵感、理想和事业心,我们这里称为“旅游情结”,这对一个人后天在其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创造一种旅游服务的氛围,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熏陶。在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形象、举止和礼仪都要按旅游职业要求进行规范,并且要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当然,教师在各个方而都要做好示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公益性、服务性活动,旅游专业学生在整个学校中应有着鲜明的特征、整体的形象,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
  其次,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竞争性和创造性的职业活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在深入研究现代人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出新颖的旅游线路、充满审美化语言意境的导游词、别出心载的宴会台面等,从中领悟旅游服务是一项创造美、传播美和享受美的事业。学生在快乐的创造中陶冶情操,体验成功,对旅游行业产生强烈的“旅游情结”。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EB/OL].中国旅游网,2005-05-1.
  [2]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EB/OL].中国旅游网,2008-05-1.
  [3]谌文.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的“流失”与旅游教育导航体系的建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3).
  [4]最佳东方.酒店需要什么样的经理人[EB/OL]. 2007-05-21.
  [5]张培茵,赵阳,石长波.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与实践.2005.
  [6]陈咏淑.旅游专业新生专业认知调查分析与建议.200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