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论继续教育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pt
 

[论继续教育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pt

发布时间:2019-01-21 03:57:13 影响了:

  一、继续教育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因素   (一)继续教育是对国民教育体系的拓展与完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建设一个完善的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国民终身教育体系,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使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普遍提升,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资源相对稀缺,要提供这种“教育机会”,仅靠现行的教育机制是无法实现这个理想目标的。要解决当前教育需求大于供给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就必须拓展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所谓国民教育体系,是指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综合。通常我们把它划分为两大部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前者是把从幼儿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中能按系统的教学规划和严格的制度所进行的学校教育纳入“正宗”,后者是把形式灵活、结构松散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扫盲教育、扶贫教育、老年教育及各类临时性培训等列为“旁门”。正是由于社会对“非正规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它一直处于补充性、边缘性、辅助性的地位,导致了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如果不改变这种教育观念和现状,我们就无法承担起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因此,现在我们必须提倡边学边干,技能为先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非正规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不断拓展和完善以继续教育为中介的终身教育体系,使之与“正规教育”相衔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二)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阶段性体现
  
  继续教育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过去我们把它看作是对人生基础教育和正规教育之后的补充。在当代,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人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再也不能终生受用,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充分运用人类的科学知识,尤其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来武装自己,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竞争力。随着小康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继续教育作为人生终身教育的阶段性体现,将成为未来社会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最普遍、最灵活、最方便的教育模式,与终身教育和谐统一,并行不悖。从时间上看,它提倡人生自幼至老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从空间上看,它不受校门和课堂的限制,只要有教育的需求,一切社会活动场所都是可以教学的场地,从教育方式上看,继续教育是非学历教育,没有年龄、资格、时间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如岗位培训、专业技术培训、个人进修、参加专题研讨会、听专题讲座、聘请专家现场示范指导等等。这种随时随地对有教育需求的人群有针对性实施教育的教育理念,可以为教育的整体性发展注入活力,逐步引导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三)继续教育是对人们知识生存的基本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人的发展前提是生存保障。生存与发展是人生最根本的需求,也是人生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好坏,取决于人的智力和技能的开发程度。在未来的知识社会里,知识生存将成为人生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教育落后,国民知识水平过低,就会陷入生存的困境,发展的可能性也就降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劳动产品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没有文化的简单劳动者已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农村的民工潮涌向城市,而城市的下岗待业人群也日益庞大。他们的生活状况用传统小康社会那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标准来衡量也有很大的距离,距更高的小康指标要求则更远。要建设小康社会,劳动者必须经过继续教育用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来重塑自我,提高在社会就业或创业中的竞争力,才能适应知识生存的基本要求。就城市在业的白领阶层而言,他们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面对知识更新、人才折旧频率的加快也有接受再教育以求得“充电”的迫切要求。他们把补习外语、电脑、驾驶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当作一次新的扫盲运动,甚至还把需要扩充的前沿知识和新理论当成人才保健的有效“补品”。由此可知,在当代,知识生存已是人生的一种基本需要,从企业员工到个体老板都有对继续教育的迫切需求,给我国的现行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发展继续教育,可缓解当下教育供求矛盾,为国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本的教育保障。由于继续教育具有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进行普遍的成人再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我们既可把它当作提高全民学习能力、就业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也可将其从现实的知识技能教育延伸为培养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以求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我们应当把继续教育的战线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偏远乡镇,从培训企事业的在职员工发展到无业可就的待岗人员,从培训MBA的高层管理发展到乡村的农夫、主妇。根据不同的人群,准备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不仅对跨国经理讲国际贸易;对财政金融主管讲WTO;对科研教学人员讲理论前沿:也要对下岗工人讲再就业和创业知识,对进城民工讲授基本的自我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劳务谈判与签订合同的知识,对从事家政服务者,讲授城市文化生活常识及家政管理的技巧与方法等等,使各层各类的劳动者面对新的生活、工作环境在思想上和技能上有所准备,以便于较快地融入新的领域。切实地帮助人们在立业安身的基础之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获得美满幸福的生活,逐步达到小康社会的各项基本指标要求。
  
  二、继续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创造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则依赖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一)继续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在当代社会财富的创造,不管是对自然资源的采掘,还是对自然资源的加工,仅仅依靠传统的体力劳动已无法达到这个标准,科学技术则成为利用自然、创造财富的点石成金之术,是主导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下我们所说的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提高生产力中的科技文化要素,即要求改变我国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变体力劳动者为知识劳动者。1996年,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完全改变了以往那种把人分为前半生学习,后半生工作的教育理念,提出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创造社会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新目标。在当代社会生产中,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高低,是决定我们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是否有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继续教育是一种对社会生产者实施及时教育的新模式。它适应于社会生产紧密追随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不仅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措施,也是创造财富的不竭动力。
  
  (二)继续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本的可靠途径
  
  人力资本,是对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它精神存量的总称,也指人们在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收益。196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出版了《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他认为,有技能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要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效益。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今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依赖越来越强,仅仅依靠正规的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才,远远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对人才的新需求。对成人进行继续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人一旦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就可以直接用于社会生产,收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利用继续教育开发人力资本,是对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的持续开发,就可提高人力资本含量,从而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发挥创造性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把继续教育看作是一种周期短,效率高,针对性强,间歇性进行的短波教育,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有积极的作用。对继续教育投资,就是对持续性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投资,劳动者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技能和素质,以此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可以为社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决不是纯消费性的投入。
  
  (三)继续教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济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卡尔・达尔曼博土曾在1999年7月把经济发展的方法归纳为两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之一,是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扩张。方法之二,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用新的、更好的技术来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生产力,对技术和政策知识的有效利用可以导致经济绩效上的极大差异。”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被看作是一种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教育作为传播知识的得力工具,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正在从事社会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让他们在继续教育过程及时地更新知识,开拓视野,不断改善思想品性,提高劳动技能,对于促进社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把继续教育比作人生旅程中的加油站和动力机,它不仅给个人的生存发展加油、鼓劲,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搞好继续教育,加快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自身需要,并且也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展继续教育,对于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都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我们必须对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把它从边缘教育、补充教育推向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担负起人力资本投入、社会创新、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任。
  
  (一)发展完善继续教育理论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社会诸多的复杂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丰富,而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整个国民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在我国的正规教育中,高中普及率不到百分之五十,大学普及率不到百分之十五,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而国家对于教育的经济投入十分有限。这种特殊的国情,要求我们在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方法道路探索中,能够充分把握中国的特色,深入观察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探索继续教育的特殊规律,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变化,并对此做出系统的阐述,形成能够切实指导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以此指导我国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创造灵活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任何教育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都存在着适应性问题。在继续教育活动中,我们要为社会生产劳动者服务,就要求我们的管理方式能够体现出自身的管理特点,以方便求学者以学习为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灵活、开放的教学体系。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办学体制上不拘一格,可公办、民力、企业办、联合办,重在质量,在入学资格上不拘一格,不问年龄高低、资历深浅、考试成绩多少,只要有求学愿望,有求必应;也希望社会在人才使用上不拘一格,不管学历高低、教育类别是否正规、受教的学校是否名牌,能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三)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保障体系
  
  继续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没有良好的质量保证,就可能使它变成一种搞形式、走过场的花架子,无法实现其功能和价值,相反还会产生负的效应,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而要保持继续教育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保障体系。从制度保障、资源保障、资金保障、师资队伍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建设,使继续教育成为有健全的管理机构,灵活的管理机制,优秀的执教队伍,丰富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手段,适宜于人才成长的新摇篮,真正能够为小康社会建设培养大批实用的人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