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高校教师初职【教师专业化与高校教师职后培训】
 

高校教师初职【教师专业化与高校教师职后培训】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0:01 影响了: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没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上的成长,教师的历史使命便无法完成。教师的发展是历史进步使然,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使然。教师职后培训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化 职后培训 高校教师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教师这一职业,已经逐渐告别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当教师”的历史,开始由普通职业步入“需要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自主权、专业发展能力”的专业化时代。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全球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教师专业化包括重在奠基的师范生阶段的专业化、重在适应的入门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和重在提高的在职阶段的教师专业化。这样,建立和完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倡导了《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对教师专业化标准进行了界定。概括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的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这个行业和医生、律师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概括地说,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和结果。前者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二者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化。其中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发展和社会承认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进程和水平。
  二、当前高校教师教育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不明确,培训随意性大
  大多数教师对教师职后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楚,部分人认为,只要能完成教学任务,培训不培训是无关紧要的事。多数教师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去参加培训,而是迫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需要而参加培训。
  2.培训方式和培训类型单一
  目前,高校教师培训以考研、考博居多,主要以提高学历层次、拓宽本学科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为目的。对于这种培训,即使教师自己投入培训经费也仍然积极参加。这种重学历培训、轻非学历培训,重学术培训、轻教学培训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就出现这样的局面:大专到本科,本科到研究生,研究生到博士,学历在不断提升,就是不见教学水平提高。当然,提高教师学历无可厚非,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整个成人教育“严进宽出”的教育现状,使大多教师进修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文凭拿到了,教学技能和科研方法水平并没有提高。教学技能和科研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并没有提到很重要的议事日程。
  3.社会关于教师职后培训意识淡薄
  当前,社会上对教师教育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即认为教师教育就是职前教育,而且认为这种一次性的教师教育,足以使得教师能够适应未来的整个教师生涯的需要,加之职后培训大部分内容与职前教育一致,使人们思考教师教育问题时,便会不自觉地把视线投向职前教育,对职后培训不屑一顾。其实不然。教师教育职前教育教授给学生主要是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而职后培训主要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教研能力,使得他们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由“教书型”向“专家型”的角色与能力转变。
  三、改进高校教师教育职后培训的对策
  1.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体系,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在职进修和培训
  高校教师进修深造,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与世界各国高校建立友好关系,这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要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投入,减轻教师个人培训经费的压力,有效保障培训工作的进行。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理念的快速传播和学习化社会的步伐的日益临近,传统的教师素质观已经无法适应需要,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才能满足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2.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第一,培训单位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充分体现培训教学目标。如由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出面,在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设立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对基地的运行、管理、效益等进行定期评估。
  第二,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信息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信息支撑。可利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实现区域间信息共享。
  第三,探索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适应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开展校内培训,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等。
  3.建立教师职后培训的长效机制
  谢维和教授组织编译的《教育政策报告》指出:现在越来越多地发现,优秀的教师素质的受制因素,职后的因素越来越重要,职后的教育越来重要。因此,教师的职后培训必须引起我国决策层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有关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法规,明确教师职后培训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应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并把职后培训与其聘任、提薪和晋级等方面挂钩;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安排好自己的培训计划,正确处理好教学与培训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教师职后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把教师的在职培训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周丽新.对高校师资培训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2):22-23.
  [2]陈莉、郭卫平.对高校教师队伍培训问题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17-19.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2001.
  [4]滕明兰.对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5):71-72.
  [5]杨秀治.教育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10-1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