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1-18 04:03:09 影响了:

  [摘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课堂中。在英语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该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在综合英语课中,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被用于多方面的教学,如文章背景、语篇、语法、词汇等。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 综合英语 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同化理论
  
  一、引言
  
  综合英语,或称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综合技能课,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它通过语言基础训练和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问题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综合英语课的重要性,一直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所公认,因此它是国内所有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一、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但对于综合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看法。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讨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这门课上的应用。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概述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提出并创立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奥苏贝尔通过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实验,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同化理论、先行组织者策略三大驱力动机等学习理论。其中先行组织者学习策略以其它理论为基础。在奥苏贝尔看来,学习是一个不断同化的过程,即把与现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新材料不断地同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若想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性意义,必须以其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理解新材料中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丰富、扩大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取决于新信息同那些概念的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先行组织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生学习新材料之前,以适当的方式向他们介绍的相关的前导性材料,该材料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上均高于将要学习的新材料,且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内容和新材料有密切联系。先行组织者的首要功能是在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间架设桥梁。用奥苏贝尔的话来说,就是要为学习者能“稳定地吸收和记忆要学习的更为细化的材料提供概念上的脚手架”。他认为,学校里所进行的一切接受式教学,都可以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接受式教学是指教师将知识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调动自己的各项心智机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将新内容同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因此接受式学习并非机械地学习,而需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奥苏贝尔将先行组织者分为两类: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完全陌生时,可以采用前者,它的目的是提供既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思想相关、又同将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材料;而当学生对新知识相对熟悉,新知识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存在联系时,可以采用后者。在后一种情形下,先行组织者不仅要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概念上的脚手架,而且应使学生明白地认识到新知识同以往相关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应明确指出二者的异同。奥苏贝尔在1963年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实验中利用了后者。在该实验中,学生们被要求阅读一篇大约2500字长的有关佛教的文章,其中实验组在阅读前被给予了有关基督教与佛教之间关系的引导材料,而控制组被给予了同目标材料无关的历史资料。然后,学生们被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那篇新材料,之后测验他们对新材料的记忆情况。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得分明显高于控制组。这是因为实验组的学生被鼓励在他们现有的认知的基础上(有关基督教的)去理解新的概念(有关佛教的),而控制组没有得到恰当的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对于如何在课堂上使用先行组织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这一点常常遭到反对者的批评。但奥苏贝尔确定的一点是,组织者必须先行,只有当它先于新的教学材料被给予学生们时,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理想的知识结构。奥苏贝尔的理论是针对一切学科的学习泛泛而论,如何在实践中设计先行组织者,还应视不同的学科和科目而定,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定。奥苏贝尔认为,要学习的新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关系:(1)上位关系。认知结构中原知识处于下位,要获得的新概念或新命题处于上位,学习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2)下位关系。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概念或命题建立联系,并导致原有认知结构进一步分化。(3)派生关系。新知识只为原有概念或命题增添新例证。(4)相关关系。新知识可能是原有观念的加深、扩展或限制。(5)并列关系。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处于一种类比关系。尽管新旧知识间关系复杂,但奥苏贝尔认为无论在哪一学科,都可以遵循渐进分化与综合贯通两条教学原则。所谓渐进分化,是指遵循由上位到下位,由一般到个别的原则,先讲受包容性最广、抽象程度最高的知识,再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讲授越来越具体、细致的知识。综合贯通指的是知识之间的横向组织,应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异同,从而使所学知识综合贯通。可以看出,奥苏贝尔设想的两种先行组织者与他所倡导的这两条教学原则是一脉相承的。
  
  三、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
  
  综合英语课,之所以“综合”,是因为该课程须覆盖语法、词汇、篇章结构、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知识,一个先行组织者很难同时覆盖各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每一单元的学习中应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先行组织者,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先行组织者。
  1.背景先行组织者
  即通过语言文字、录音、录像、电影片段等形式,将新材料中即将涉及的人文或科学知识先行介绍给学生。这一组织者可以同时达到三个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拓广;在学生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和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间建立联系。后一个目的是奥苏贝尔所认为的最根本的目的。而采用何种先行组织者应根据学生们对新材料的熟悉程度而定。本部分以笔者所教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中的两课为例,谈谈背景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例一:第三册第十单元Text A Diogenes and Alexander
  表面看来,该课文描述的是第欧根尼的生活及他和亚历山大的相遇,但文章传达的核心知识是第欧根尼的哲学思想及亚历山大的胸怀、报负。由于这套教材在该单元中首次涉及哲学思想和希腊历史人物,学生之前也没有上过有关西方哲学的课,对新材料的内容较为陌生,故本单元应采用说明式先行组织者,向学生呈现包摄性、抽象性高于新材料的上位知识。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笔者设计了两个说明性先行组织者:一篇从网上下载的有关犬儒主义哲学思想的介绍性文章和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中的精彩片段。前者对犬儒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进行了说明,语言难度中等,对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同学来说可以快速地阅读并掌握其要点;后者则非常直观地呈现了亚历山大生活的环境,他的性格和他为希腊创下的丰功伟绩。由于基础英语课的课时有限,这两项活动并没有在课堂上进行,笔者提前将这两份材料放在了学院的ftp下载专区,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材料的阅读和影片的观赏,在课堂上只是花了十分钟的时间以提问的形式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然后就进入新课文的讲授。学生们在获得了充分的上位知识后会发现新材料中的内容十分易于理解和记忆。
  例二:第三册第十二单元 Text A The Needs That Drive Us All
  本课是一篇关于人类基本需求的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权力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对于这个话题,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但生活经历的不同使得他们对于人类有何基本需求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篇文章的背景,笔者决定采用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在讲解新课文之前,引进其他人的需求理论。在西方,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广为人知,一些中国学生对其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该课的Text B Maslow’s Hierachy of Needs就是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简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先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Text B,在掌握了马斯洛的观点的基础上,再来阅读Text A,并对比二者观点的异同。在该课中,笔者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将Text B用作了Text A的一个先行组织者,使之成为了联系学习者脑海中已有的概念和新概念的纽带,为搭建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提供了基础。
  2.语篇先行组织者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中所涉及的文章体裁多样,有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节选、戏剧等,每一种文体都有不同的篇章特点。在教学中,应该从第一册起就开始讲解各种体裁的篇章特色,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建立起上位知识,然后遵循从上位到下位的渐进分化的原则,具体分析各课的体裁及篇章结构。例如,戏剧在该套教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每册书都有二至三篇短小的课本剧,学生应该在学完四册书后对戏剧的篇章特点和语言特色有清楚的理解。笔者对其的处理方式是,在第一次学习课本剧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戏剧特点的说明性先行组织者,如戏剧中必须包含矛盾冲突,包括发生、发展、高潮、结尾四部分;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需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并适合舞台表演。这些概括性的材料为学生对以后单元中课本剧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理论、概念的基石,当第二、三或四册中再出现戏剧题材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先前的概念框架对课文的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找到它的结构及作者的语言特点,加深学生对这一体裁的理解和掌握。
  3.语法先行组织者
  语法的学习与巩固是综合英语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应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消化、提升中学所学语法知识,并补上中学里的一些语法盲点,对中国学生的语法弱点,如从句、分句、动名词、句子的连接等加强训练,同时更加重视语法在交际中的使用功能,要按概念(如怎样表达因果关系、如何进行比较、如何起承转合等)提升学生对语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按照这样的教学目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前四册中每一单元都编排了有针对性的语法练习。它基本的编排方式是,在第一个练习中列出一些课文中出现过的句子,这些句子中都包含某一语法现象,然后在下一个练习中要求学生仿照第一个练习中的例子改写或翻译句子。以该书第四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法部分重点训练排比句。针对这一语法点共设置了四个练习。练习一是“Grammar in Context”,有十二个从课文中选出的句子,里面都包含排比结构,要求学生指出这些句子中的排比结构及其语法形式。练习二中包含10组题,每组题中有二至四个句子组成,要求学生用排比结构合并它们。第三个练习是句子翻译,要求使用排比结构。对于排比结构,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结构,知道汉语中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但在英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这样的成分就可以构成排比,承担列举、选择、对比、系列、系列加对比等功能。而且,英语中可以形成排比的语法成份也非常多,可以是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分句等。如果能帮学生们对这一语法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会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记忆它。因此笔者的做法是,先提供有关排比句的具有概括性、包容性先行组织者,即用ppt课件对英语排比结构的概念、形式、功能进行全面的讲解,然后再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首先,让学生将练习一中的句子对号入座,即这些句子中的排比结构采取的是刚才所讲的哪种语法形式、承担的是何种功能。在做练习二、三的时候,也不仅仅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同样要求他们对其进行分析。这样就避免了机械的练习,而是需要学生去努力地思考,以便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关于英语排比句的完整的认知结构。
  4.词汇先行组织者
  在基础阶段,学生词汇的大量扩充是综合英语课的另一主要教学目的,充分的词汇量是各项语言技能的先决条件。渐进分化与融会贯通的原则都可以被应用到词汇学习中,但哪一种更为合适,要视情况而定。例如在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A的单词表中出现了六个否定性的词:disintegrate, disinterested, irresistible, irreverent, unaccustomed, undeserved,教师既可以在教完这些词之后和学生们一起总结英语否定前缀的用法,也可以先讲解英语中否定前缀的使用规律,再让学生们分析这几个词语的构成是否符合规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有关英语词汇的普遍性、概括性的上位知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学习一些较难的词汇时,则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析新词与其认知中已有的相关旧词在意思、用法上的异同,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习,在学生的原有认知框架上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四、结语
  
  在综合英语课堂上,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被有效地运用到多方面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已经在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这一策略。但奥苏贝尔提供的只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师们需在实践中把握该策略的实质和运用,在全面了解学生能力和知识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先行组织者的功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等版社, 2000.23.
  [2]Ausubel, D. P.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1963.81.
  [3] Ausubel, D.P.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1968.148.
  [4]Ausubel, D. P. In defense of Advance Organizers: In Response to Critic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8,(2): 252-253.
  [5]Richard, E.M. Can Advance Organizers Influence Learning[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9,(2): 37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