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6:19 影响了:

  笔者对“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还需要讨论吗?它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不言自明的东西往往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满足于“感觉”状态,因而在意识里最容易出现朦胧、似是而非的现象。最终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对社会、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学者甚至提出,公元2000年前后,文化开始逐步主导经济、军事和政治,一个文化主导的世界已经出现,文化将决定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在全球的地位。文化视野是一种全球洞察力,文化是第一竞争力。这个观点可谓发人深省。
  其二,学校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文化建设历来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但许多人依然习惯于把学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置于学校德育的认识框架中,实际上是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下位概念来对待,这对当代中国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十分不利的。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教育的转型需要学校自身的文化自觉,而学校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学校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有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就会出现前提性的缺失。
  
  一、学校文化的地位
  
  学校文化的地位就是学校文化在学校工作和学校发展中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
  
  1、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提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这一命题,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依据。
  第一,文化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世界,这个世界绝非单纯的自然世界或物理世界,而是有人的意向性参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文化世界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本原,它在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上构成一种文化本体论的存在:其一,文化世界具有先于个人经验的本体论性质。文化世界虽然是人创造的,但是这个世界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成为一个超有机体的文化世界存在于社会群体和历史活动中了,其价值和意义,是先于个人的经验的,是超越个人经验而存在的。任何人都面临着一个先于他个人经验的文化世界。其二,文化世界具有形而上的本体论性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关于宇宙本体论或形上本体论的思考,如印度文化的“梵”、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逻各斯”、中国文化的“道”等,体现了这些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其价值源头的所在。其三,文化世界具有价值体系的本体论性质。不同的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它发展着不同国家和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意识,构建着他们的心灵或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怎么发展和演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其真正深层起作用的,最终取决于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世界,最终取决于这个文化世界存在着什么样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这一价值体系不仅塑造了国家民族的最基本的人格,也形成了他们社会历史最本质的存在――人的思想和意识。
  由此看来,作为体现师生生存方式的学校文化,构成了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一方面,它对置身于学校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像血脉一样构成学校中人的存在的灵魂。另一方面,它构成了学校运行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学校的教学、管理、交往等各项工作的运行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最根本的建设,学校文化的转型是最深刻的变革,因为它代表的是师生生存方式的转变。
  第二,学校实践的现实基础。学校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化生活。当校长在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时,当学校班子作出重大决策时,当学校职能部门在从事日常管理时,当教师备课、上课时,当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时,当师生进行交往时,当学校举行集会时……学校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会体现出文化的意味,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任何学校都有自己倡导、信奉的价值理念,有些是清晰的,有些可能比较模糊;有些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有些可能相对保守一些;有的体现了学校的个性,有的可能流于形式。当学校将自己倡导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全体人员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认真实施时,学校文化就会成为指导学校发展和师生生活的灵魂。尽管环境或外部条件可能发生改变,但学校的魂还在。相反,如果学校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没有明确的价值体系,理念不清、定位模糊,说明学校尚未形成自己真正的文化,师生就会感到“无家可归”,学校工作必然流于松散、无序的状态。这也就是说,学校的魂丢了。
  
  2、学校文化是实现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果承认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那么学校文化扮演学校发展动力这一角色就顺理成章了。
  学校发展靠的是什么?靠资金?靠物质条件?靠管理?靠科技?靠信息?靠人才?这些都不错,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资金,没有相应的物资条件,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很难开展,当然就谈不上发展。但给学校配备了很好的物资条件,学校就必然有大的发展,就会有竞争力吗?我看未必。没有管理或管理不善,学校工作就会散乱无序,也很难发展。但依靠管理就能成就学校的品牌,就能成就一流的学校吗?那也未必。人才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更重要。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学校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同样也是人才的竞争。但有了一流的人才,就能成为一流的学校吗?许多学校有优秀的人才,但他们在工作中感到压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价值得不到体现,纷纷要求调离,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于是,“学校发展靠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就须做必要的转换,即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它不是资金和物资条件,不是管理,也不是人才。我们承认,这些对于学校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如果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力量将这些要素联系起来,推动学校的发展呢?我们认为这种力量就是学校文化。
  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丰富的资源曾经使一些国家成为先进的、一流的国家,如埃及、印度、中国等,但现在呢?情况恰恰相反,资源越是丰富的地方、民族、国家,越是相对落后的地方,而日本、瑞士是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但却位列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管理曾被人们看做是成就一流的根本竞争法宝,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民族、地区因为管理而成为世界一流或第一的。美国在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十分丰富,其管理理论和经验也是世界最先进的,他们希望通过管理来支持他们的公司,在精密制造业与德国、瑞士竞争,但在过去的100多年里,美国在制造业的精密度上、在制造业的位势上,始终排在德国、瑞士之后,甚至还不如日本。由此观之,造成国家各种行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竞争位势的终极力量,不是资源、管理等因素,而是文化。有人把文化的这种力量称为“文化力”。在企业是“企业文化力”,在学校是“学校文化力”。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特别是一些地方 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也具有了这样的观念,它表明学校文化已不仅仅作为理论界的研究论题,而且成为了学校发展实践中急需探讨的主题;表明了实践界学校文化意识的逐步觉醒。中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周信在中山市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学习研讨会上作了“文化的力量”的演讲,他用五句话概括了学校文化的地位:“①文化就是力量。它是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复合体,是软实力的本质表现,也是硬实力的无形内核,在某种程度上软实力可以转化为硬实力。文化是凝聚力、亲和力、渗透力和创造力的总和与根本概括。学校发展要获得持续动力,就必须从学校的文化建设上找出路。②最高层次的学校建设是学校文化的建设,最高层次的学校管理是学校文化的管理。③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不能成为高品质的学校。④没有文化的学校是另类的薄弱学校。⑤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地方教育行政官员,有这样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强弱、优劣的区别。优秀的学校文化让弱势文化变强大,让零散的文化变系统,让病态的文化变健康,让优秀的文化变卓越,从而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可见,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校文化的作用
  
  明确了学校文化的地位,就可以具体来讨论学校文化的作用了。对于学校文化的作用,学者们也有比较多的论述,一般都提到它的教育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引导作用等。这些论述多是从学校文化对个体或群体的作用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学校文化对学校整体发展有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往往被忽略了,或者说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由此看来,对学校文化的作用的分析,应从两个层面入手。
  
  1、学校文化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学校文化对学校整体发展而言,具有统率学校全局、界定组织角色、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第一,统率学校全局。学校文化是人们普遍自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系统,是学校的灵魂。由于学校文化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使命会通过系统的整体周流、有机关联等功能流布到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等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指针。而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一旦成为全校师生的普遍自觉,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行为之中。例如把“爱一切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学校教师头脑中就不会有“差生”的概念,就不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同学之间就会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如果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理念,全校师生就会处处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为什么学校文化有统率全局的作用?因为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蕴涵着一种“文化指令”,这种指令代表着学校对自身存在的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确定,决定着学校的追求、信念和理想,它是群体的期望和认同,其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基于现实并要求(愿望、向往)超越现实的指向性,这个指向性指导着人的全部的实践活动”。
  第二,界定组织角色。学校文化的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二是使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相区别。
  学校文化是学校这种社会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角色的基本标志。学校之所以为学校,而不是企业、医院、饭店或其他组织,是因为学校所承担的使命、它内在的价值观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与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是截然不同的。每个行业都有它自身的行业个性和文化特质,因此,行业之间的文化可以借鉴,但绝不能复制。如果学校文化建设采用复制其他行业、组织文化的路径,就会造成学校的角色混乱,使学校文化与教育行业的个性相悖,那学校将不成其为学校,纵然有学校的壳,它的魂却丢了。这种情况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绝非少数,有些遵循产业化的思路,按企业的方式管理学校,校长既要成为教育家,又要成为企业家,结果弄得两样都不像;有些把学校当做行政部门,按行政管理的方式去运作学校。由此形成的学校文化必然丧失学校文化的特质,模糊学校与其他组织的界限,这对学校发展和师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学校文化也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另一个学校的基本表现。学校之间的差别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物质条件不同、教师组成不同、学生来源不同,等等。问题在于,同一地区,地理位置大体相近,办学条件大体相当的学校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造成学校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学校文化。只有学校文化,只有学校的不同追求、不同理想、不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管理风格、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原因。人的区别在于个性,学校之间的区别在于组织的文化个性。学校的建筑样式可以复制,环境设计可以复制,管理模式可以移植,这些东西如果没有融入学校的价值观,没有体现学校的理想,就不能生成新的学校文化,无法凝结为学校的精神,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橘生淮北了。
  第三,培育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一词最先于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蕴涵于学校组织内质之中的,难于被其他学校模仿之独特的,能够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或竞争优势。可以看到,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所具有的各种竞争力要素中最关键、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是能够使学校在长期的竞争中稳操主动权的基本能力。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学校的文化力。学校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不仅因为学校文化具有整合、积聚、倍增其他物质资源、精神、知识和人力资源的作用,而且与教育行业个性相契合并独具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对学校的整体工作有着强大的支持力。
  每一个学校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在全球学校教育的地图上都会有自己的位置,都处于一定的竞争位势上,用生态学的术语来说,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一个学校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态位,在众多的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使学校的价值体系为全体员工所自觉,并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如此,学校文化力才可能得以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才得以形成。
  
  2、学校文化对学校人员的作用
  学校文化对学校人员来说,起着引导、规范、激励等作用。
  第一,引导作用。由于学校文化是人们普遍自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系统,是一种群体意识和价值认同,因此它可以发挥出一种引导行为的作用。学校文化的引导作用是学校文化的固有功能,它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常规发展期,在学校面临复杂的社会 文化生态的背景之下,在学校变革过程中,更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这一作用。对于这一点,叶谰教授有精辟的分析。她认为,面对文化生态复杂化的社会背景,学校应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发展意义的文化建设任务。首先,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学校应发挥文化导引的作用,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学校须尽全力去拓展学生对人性和世界丰富性的体悟和认识,让学生对未知、未来充满向往,对学习、探索本身充满兴趣并能从中获得内在的满足。其次,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并对本土文化形成了大规模的浸漫,这种异域文化参照系的确立及其适度的渗入,具有推动本国文化发展的转型、加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价值。但是,它并非都是积极的,也有严重的、消极影响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主动肩负起文化培根导引的历史使命。再次,在社会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现代与传统总是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否定传统或唯传统的马首是瞻,皆不足取。因此,学校如何在现代和传统的纠缠状态中实现文化的未来导引,是当代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第二,规范作用。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符号化,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其意义在于把学校的理念、价值观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可操作的行动规则,对学校人员起着普遍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它要求全体人员能很好地遵守和贯彻学校的制度安排和发展战略,形成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制度的规范性往往带有强制的色彩,是一种硬的约束力,而学校文化内在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舆论氛围等则是软的约束力。学校的价值观必须要转化为制度,而制度也必须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说,学校文化制度化,学校制度文化化,是实现学校文化规范作用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第三,激励作用。顾明远先生说过:“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有愿景、有期望、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合、生活朝气蓬勃。会激励师生开拓进取,不怕困难,追求卓越,努力把学校的各项任务完成得出色。在这种优秀文化氛围中,全校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驱使他们努力教和学,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学校文化表达的是学校的追求和理想,代表着全体人员的根本意愿,一旦被师生员工普遍自觉地发展,就会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有效地调动起他们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创造性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从而形成强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