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现场嵌入 工学循环】 恋爱循环现场视频
 

【现场嵌入 工学循环】 恋爱循环现场视频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2:41 影响了:

  摘要:“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是指学校从区域经济、烹饪和旅游服务专业特点出发,以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要求,在中职三年的培养过程中,有机地将企业真实工作现场嵌入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嵌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让学生每个阶段都在校内和企业的工作现场进行交叉学习,寻求“技能学习――技能实践――技能再学习――技能再实践……”螺旋式上升,工学一体“全程式”结合的新途径,改变以“两段式”为主的阶段式工学结合途径。“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成功施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教师的生产创新能力,提升烹旅专业的品牌,提升职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它实施依赖的基本条件是校企互需、资源共享、工作本位、质量保障、学分评价、长效运作、阶梯管理、组织保障。
  关键词:现场;烹旅专业;工学结合;途径
  作者简介:麻来军(1974-),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10-06
  中职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主要为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提供第一线操作的员工,技能性和实践性是这两个专业突出的特点,这就决定烹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操作型人才”。如何从专业特点出发,寻找一条便捷而有效的工学结合的途径,让中职毕业生深受企业的欢迎,甚至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已成为中职人才培养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结合学校所处的“西湖龙井原产区”这独一无二的区域优势,根据以“西湖龙井茶”为特色的农家乐产业发展的需要,摸索和实践“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的工学结合的新途径。杭州市西湖职高借助新的途径,在实现烹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构建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上取得了比预想中更好的效果。
  
  一、“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的缘起
  
  (一)区域经济和休闲产业发展的需要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西湖龙井茶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作为“中国茶都”,杭州的茶楼业走在全国前列,迄今在全国各地分布的众多茶馆、茶艺馆,许多均来自杭州品牌或经过杭州专业人才指导培训。2007年12月杭州市政府在杭州发展特色潜力产业专题会议上明确指出,杭州要重点培育美食、茶楼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政府的积极引导,休闲经济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使得梅家坞、龙坞等西湖龙井原产区的“农家乐”为主的休闲产业迅速壮大。“农家乐”是典型的假日经济,客源主要集中的周末和法定假期,平日里,前来消费的人并不是很多。在平时往往一家人都能应付周转,不需要雇请帮工,而到了周末或法定假期就急需临时雇请较多的厨房和餐厅员工。传统的“农家乐”的服务和管理是粗放式的,而消费者对于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茶楼和茶庄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来以临时雇请亲戚、外来人员客串员工的模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整个地区农家乐经济的发展。杭州市西湖职高位于西湖龙井茶原产保护区,烹饪专业和旅游专业是学校两大骨干专业,学生在技能上受过或正在受着专业的培训,因而,许多茶楼和茶庄都主动与学校洽谈,它们希望学校能安排烹饪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到他们企业去实作,为他们解决人力资源运作的难题,希望学校能安排烹饪专业教师进厨房指点菜肴的制作。当地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也寻求学校提供旅游专业的学生,承担景点解说和接待工作的任务,进行茶艺和茶道的表演,保质保量地满足假日大批涌来的观光休闲者的需要,将本地区的特色充分展示,让来宾走之前有意犹未尽之感。
  
  (二)烹旅专业自身建设的需要
  烹饪专业和旅游专业一直是西湖职高的两大龙头专业,但烹旅专业也存在着特色不强,大一统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仍承袭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模式,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关门练技能的问题。烹旅专业求内涵发展和质的提升已迫在眉睫。烹旅专业求内涵发展,必须打破“三段式”模式,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入企业实作,通过充分的岗位接触,动手操作,坚持以实践为主体,工作为本位。虽然,目前学校在旅游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了一些与茶相关的课程,但在西湖龙井茶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度、教学体系完善等方面有待挖掘;烹饪专业基本停留在对原有专业内容的学习和巩固上,缺少针对西湖龙井茶的新点系和菜肴的开发和研究。从就业来看,烹饪专业和旅游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生主要都是从事服务业,前者侧重饮食,后者侧重接待,在专业建设中完全可以以西湖龙井茶为纽带,茶庄、茶楼为平台,借助本地区休闲产业快速发展趋势,把这两个专业进行整合,把烹饪和旅游两个原本分离的专业以“茶文化”特色串联,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烹旅大专业建设,提升整个专业建设和学校办学品位。
  
  (三)烹旅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专业技能是“从事某一专业相关业务活动中的熟练动作”。专业技能训练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亲手操作;二是专业课程有关的现场教学”{1}。之前,我校基本也是采用“2+1”的工学结合形式,学生前两年在学校的教室和实训室学习,第三年进入企业的工作现场进行毕业实践,这固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前两年是脱离工作真实情境的,所以经常会出现在校操作技能水平较好,然而在顶岗实习表现却一般,甚至较差的情况。虽然学校有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实训示范基地,但是各实训室是模拟工作环境和条件,只强调基本技能训练,核心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锤炼。它让专业技能训练具备亲手操作的条件,但仍缺失“专业课程有关的现场教学”。与数控、机电、电子等专业相比,烹旅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特点在于基本技能的实效只有在与顾客的交流和沟通中才能实现,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必须在解决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得以实现。
  
  二、“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的内涵和特点
  
  “现场嵌入”是指烹旅专业依托所处区域农家乐产业的发展,在保持校内原有教学时间和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将工作现场嵌入到学生的周末和假期空隙时间,让企业成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提升的课堂延伸,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成为企业价值增值过程。“工学循环”是指烹旅专业学生在校内学习场所和企业工作现场周而复始的“训练――实作”,尽可能达到技能的自动化。“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是学校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特点出发,以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要求,在中职三年的培养过程中,有机地将企业真实工作现场嵌入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嵌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在校内和企业的工作现场进行交叉学习,教师作为指导者全程参与学生两个场所的学习,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帮助,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过程。“现场嵌入、工学循环” 走的是工学相融,工学一体为特征的“全程式”工学结合新途径,寻求“技能学习――技能实践――技能再学习――技能再实践……”螺旋式上升的道路,改变以“两段式”为主的阶段式工学结合。企望实现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相符合,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核心能力,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做得好,上得快”的技术人才,同时也促使走在工学结合新路上的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见图1)
  
  图1“现场嵌入、工学循环”主要流程
  工学结合的途径主要是“2+1”、“5+1”半工半读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工学分两阶段,以工学交替的形式。而“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是将工作现场作为专业技能课堂的自然延伸,让烹旅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轮流上岗见习或实作,第三学年进企业顶岗实习,将工作现场引进课堂,将技能训练嵌入到真实的工作场所,在工作场所暴露出的技能缺陷和职业素养的缺失作为教学资源,重新审视,并由此反思课堂教育教学。“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既是工学结合的新途径,也是基于校情和区域经济特点,探索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
  
  (一)服务于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技能操作型”人才
   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人才培养的途径,中职教育办学方针和理念、中职在国民教育序列中所处位置决定中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技能操作型”人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很明确的指出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群)能力为本位”,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系统学科知识”目标。中职在职业教育序列处于中低段,与高职的“高技能”、“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不同。中职主要培养初级或中级技术人才,在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两者之间,更侧重于技能操作。“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的设计正是以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为导引,践行工学一体,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工作现场稔熟技能操作,尽可能降低企业对所录用的中职服务类专业毕业生的适应期成本,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学校为主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和烹旅专业特点的地方性探索,为了弥补中职专业培养体系中支持系统不足的一种践行。目前最为成功工学结合途径和最为完善的工学结合模式是德国的“双元制”。但中职学校在工学结合途径上不可能原封不动的移植“双元制”。因为中国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具备“双元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双元制”在德国成功打造是因为“政府给予立法保障和财政支持,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切实习和实训条件视为企业伦理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企业自身行为’,而学校则坚定地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教育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目前,中国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上,主要观念还是把教育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单方责任,大多数企业没有把职校生的培养当作自己的社会责任,仅把自己当作用工的主体对待。“企业本位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仍将在我国占主体地位”{3}。因而,我们的中职教育必须从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工学结合途径。“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的设计是针对不具备“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切实习和实训条件视为企业伦理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企业自身行为’”,但企业又急需学校稳定提供的学生,帮助解决假期紧缺经一定专业培训的员工难题而提出来的。企业主要提供紧缺的岗位和相关岗位的质量要求,学校根据烹旅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自主制订相关方案,自主决定师生上岗的人员和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特点提出合理的硬件要求。另外,由于“农家乐”相关企业其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特点,决定相关企业无法承担起指导中职生专业能力培训的重任,只能由学校派专业教师下企业,否则嵌入的工作现场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现场嵌入、工学循环”可行的做法就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以学校为主,学生岗位能力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的工学结合。
  
  (三)专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并重,以专业能力提高为主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以工作本位、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引,将工作现场嵌入到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工学循环的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把校内学习和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直接放到工作现场中去检验和强化,让学生在教室中学习专业理论、实训室的模拟情景中训练基本能力,在企业上岗实作和顶岗实习中提升专业能力,通过教学与岗位实践零距离的努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技术,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设计的出发点来看,是基于职业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统一性,将两者在同一过程中共同进行培养,在具体实施中以专业能力为主。综合职业能力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能力是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社会适用性、通用性和迁移性,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专业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能力,作为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关健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及创业发展等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展创新能力”{4}。基本能力是学生走进工作现场,上岗实作,保证烹旅专业学生按企业服务质量标准提供服务的前提,它可以而且也应在学校教室和烹旅专业的实训室完成。专业能力是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必须在工作岗位中锻炼和提升,关键能力是整个中职学历教育过程的所有课程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任务。正是出于以上的思考,在践行这种工学结合新途径中,我们坚持专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并重,以专业能力提高为主。
  
  (四)因专业技能形成阶段的不同,现场嵌入的形式有差异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服务于中职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依据专业技能形成的规律,中职生专业技能的获得可以分为能作、提升和自动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不同,现场嵌入的具体形式也有差异,对应地呈现三个不同侧重点的阶段。烹旅专业学生的第一学年,处于专业技能的能作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和初步学会专业操作技能。学生主要是在教师对言语的描述、操作示范和讲解基础上了解操作技能的各个要点,在模仿练习中掌握操作技能。这个阶段,现场嵌入的形式表现为“5+2”――工作日的五天在校学习,双休日两天进企业见习。学校的实训操作室是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场所,工作场景作为见习场所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学生以见习生的身份定期进入现场,通过观摩高年级学生在工作现场的操作过程和旁听指导教师对上岗实作学生的点评过程,自己感性地认知操作的全过程,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高学习操作技能的自觉性和有效性。第二学年,处于技能的提升阶段,此阶段要求专业技能训练必须多样化、现场化、综合化,在生产性服务过程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明晰操作技能之间的联系,将无法在实训室的模拟环境中不可能出现的真实操作缺陷暴露出来。此阶段烹旅专业的学生也已经基本掌握完整的操作技能,具备上岗实作的能力,提供的服务能达到茶楼、茶庄等企业的质量要求,可承担部分导游工作。这个阶段,现场嵌入的形式也表现为“5+2”――工作日的五天在校,双休日两天进企业,但区别于前阶段的是学生进企业不再是见习,而是上岗实作,在校的训练重心也随之不同。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场所在企业,学生以员工的角色承担真实的服务,教师在旁观察、指导,每次工作结束前组织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错、自我反思,组织和指点高一学生的观摩见习,而实训操作室的训练更多是承担纠错和求精的功能。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不断地循环,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第三学年,是专业技能自动化的阶段。在前阶段的基础上,追求专业操作技能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让技能操作熟练地成为一种习惯,通过高密度、高要求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娴熟地完成工作任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此阶段,现场嵌入的形式表现为“4+1”――即四周进企业顶岗实习,每月回校一天寻求帮助。不同于前阶段,提供工作现场不再是“农家乐”企业,而是学生将来毕业求职对象的企业,教师不再作为主要的观察者、指导者,而是聘请企业的资深员工承担专业能力训练指导者的角色,从而更好的实现“校企零距离”。每月学生回校一次,学校给他们开放实训操作室,安排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需要的帮助。
  
  (五)烹旅专业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并行,以学生发展为重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是一条中职烹旅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落脚点和重心都是在学生的发展上。但它同时又是专业教学的重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的配合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室和实训室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效如何,直接放到工作岗位得以检验。学生进企业现场观摩、上岗实作、顶岗实习的全过程都有教师陪同,教师在工作现场指导学生,会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会发现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的能力缺陷,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会反思专业能力训练过程存在的误区,会重新设计和组织校内的专业教学等等,教师在下企业时,往往要接受企业委托的问题诊断和出新品的任务,这一切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自然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成功实施的条件
  
  (一)校企互需,资源共享
  西湖职高成功实施“现场嵌入、工学循环”关键原因是企业对与烹旅专业的合作比学校更渴望、更迫切、更主动、更积极。中职学校在践行工学结合中低效或无效的原因大抵相似,基本都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学校意愿强、积极性高,而企业动力不足,意愿低,根本原因学校热衷的工学结合没有切准企业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需求。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润、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回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在实施过程中,“农家乐”企业争相与学校洽谈合作事宜,都许诺在学校不出资的情况下,可以按学校专业教学要求对经营场所作相应的装修,最根本的原因是希望学校能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和学生在假期去上岗,从而不需要或者只需雇佣较少的员工就可以保证企业顺利运转,而且服务质量和水位比一般的农家乐高出许多。同时,学校在当地品牌影响力和客户资源对每个企业都有强大吸引力。“清风轩茶庄”是中国茶村最大的“农家乐”企业,也是和我校烹旅专业合作的第一家企业。但是“西湖职高茶实训基地”的知名度远远比“清风轩”要高,很多消费者到中国茶村休闲、游玩选择清风轩茶庄,更多的是被“西湖职高茶实训基地”招牌和特色的茶艺表演、专业服务所吸引。周末和假期,在众多地的茶楼、茶庄中,清风轩茶庄人气往往最旺,营业额也是最高的,这反过来又激发更多的企业主动要求与学校进行合作,也企盼在明显减少用工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经营品质和知名度,提高经济效益。对学校而言,在不增加任何资金投入就建成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拥有了完全“实战化”的实训室,与校内模拟工作场景的实训室实现优势互补,完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了供需对接的专业,推动了课程改革,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创新了师资培训模式,拓展了教育和培训服务领域,提升了教学质量,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对学生而言,在校外茶文化实训基地的上岗实作和企业顶岗实习,既可以获取一定的工作报酬,又在实践中增强了职业技能,既让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了资助,又可以在工作中增强自信,提升专业能力,毕业有业可就,就业能对口。
  
  (二)工作本位,质量保障
  进入企业上岗实作的师生提供的服务必须保证服务质量,这是企业愿持久合作的前提。嵌入的现场是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作过程。对企业而言,上岗实作的烹旅专业学生既是代表企业为顾客提供服务,又是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唯有学生提供专业的、高水平的服务,让休闲者满意和愉悦,企业才有可能持久保持校企合作的激情和动力,因此“现场嵌入、工学循环”必须坚持岗位质量标准,保证学生提供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能符合企业的基本要求。若师生在生产服务过程中,由于违反工作操作规程,或技能水平的原因而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学校必须承担一定的质量赔偿责任。
  烹旅专业学生在工作现场上岗实作过程必须符合专业技能教学的质量要求,这是工学结合的归宿点决定的。对学校而言,“现场嵌入、工学循环”不是简单的嵌入实践活动时间,不是简单的实习实训形式的改革,而是将专业技能训练和提升放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技能操作型”人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环节。在实施全过程中,必须有专业教师随同下企业,给予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方法上,烹旅专业教学必须采用“项目教学法”,推动以工作为本位的技能教学改革,将学习情境设计工作现场,将工作现场设计为学习情境,为学生进入现场实训奠定扎实基础,提高岗位实训的质量。切入点放在专业理论课和操作课教学。内容组织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重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具体操作由学校发展规划处和实习实训处组织协调,每月定期在校外茶文化实训基地召开一次现场沟通会,由企业经营者、烹旅专业部长和专业教师、教学服务处参加。先由企业经营者就教师和学生下企业的整体情况作点评,并提出一些建议,然后由下企业的专业教师做总结和自我诊断,并提出今年将采取教改和技能方式的革新举措,参会人员共同研讨可行性并不断完善。校企共同商讨如何变革专业教学和能力训练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增减,重新编排训练内容的顺序以及实施的步聚,开诚布公地提出需要怎样的帮助,自己又能提供怎样的帮助,教务服务处负责后续技能教学改革的监测和评价。
  
  (三)学分评价,长效运作
   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才有可能实施烹旅专业的“现场嵌入、工学循环”这种工学结合的模式。如前所述,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学生下企业是双休日和假期,而非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教学时间内,因此,参加上岗实作的学生必须取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由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签定协议书。为了引导学生进企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管理,根据每个阶段进企业的方式和上岗实作的具体工作,建立详细的考核细则,把学生在工作现场学习和工作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学校计算学分的标准是岗位见习24学时计1学分,岗位实作16学时计1学分,顶岗实习1周计1学分。把第二阶段上岗实作的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成绩评定也在工作现场给予完成,让专业能力强的学生有机会率先达到中职毕业应有的学分要求,实现提前毕业。实践机会、专业教师针对性指导、有一定的劳务报酬、学分激励这些“优惠政策”齐下,促使烹旅专业学生争先申请,也使得这种工学循环能长久运行。长效运作还要建立随队教师管理制度,随队教师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随队指导既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组成部分,又要计作教师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薪酬(西湖职高现行标准是100元/天)。随队的专业教师必须切实承担起帮助学生解决上岗实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协调校内教学和企业上岗实作的关系,做到工作与学习合一、教学与生产同步,切实履行既是教师又是师傅的职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四)阶梯管理,组织保障
   中职学校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必须对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重新架构,必须改变传统职业学校中“教务处”和“学生处”为学校强力机构,承担主要管理职能的格局,改由实习实训处和发展规划处为学校中层管理机构的中心,突出和强化专业部的管理职能。原有的“教务处”和“学生处”应该从管理部门转变为服务部门,主要承担为各专业部开展专业建设、教改推进、教师和学生专业发展服务职能。西湖职高在最初施行“现场嵌入、工学循环”之时,管理主要由教务处承担,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加上教务处更多的职能是教学常规的管理,无法适应大量的对外联系,不能对各部门进行有效的统筹协调,对过程管理力不从心。因此,学校最后将科研室和实训处分别从教务处和学生处独立出来,成立发展规划处和实习实训处,两处室合并办公直接隶属于校长室,专门负责工学结合的事宜,组织人员对市场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定期向校长室和各专业部提出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建议,并尽一切可能提供所需的资源。学校重新架构的管理体系,阶梯式的管理方式为“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施行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见图2)
  
  
  四、“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的初步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使学生置于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大大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体验到了真实工作的氛围,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工作中因错失造成的经济赔偿经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操作规范和技能的重要,提高了学生责任感和质量意识,顾客满意的笑容和赞美之声,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经过两年的实践,烹旅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有更为明显的提升,就业竞争力更强了。2005年以来,我校烹旅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都保持在100%,实习生和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2008年3月14日止,56%烹旅专业高二在校生已经被主动来校的用人单位约请,部分用人单位甚至希望学校签定高一在校生一年后实习合约。
  
  (二)提升了教师的生产创新能力
  专业教师随队下企业,校企无缝链接,企业无条件地让学校烹饪和旅游专业教师上岗锻炼,让专业教师了解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员工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许多教师通过下基地后,教育观念发生明显转变,从“知识为本”慢慢转成以“能力为本”,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提升明显。如烹饪组提出烹饪操作课必须贯彻“五常”,并将其列为整个教研组的立项课题,旅游组提出要将餐饮技能训练组织形式“企业化”。烹饪组的厉志光老师就在清风轩茶庄的厨房里独创了“茶香肉”、茶汁养颜羹等茶肴茶点,吸引了众多的食客追捧,烹饪行业刊《美味》2008年第2期为此还专门作了“厉志光”专栏,全面介绍三只创新茶肴茶点的制作工艺。旅游组则成功开发了融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校本课程《茶艺概论》。
  
  (三)提升了烹旅专业的品牌
  经过短短一年的实践,学校烹旅专业在职教界声誉鹊起,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专业特色得到业内专家和领导的认可。2007年,学校烹饪和旅游两个专业还都不是省级示范专业,却同时被评为浙江省烹饪专业理事学校、浙江省旅游专业理事学校。不久,学校旅游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级示范专业。2007年,省教育厅领导三次来学校和清风轩茶庄视察工作,对我校烹旅专业走有区域特色的校企合作作出积极评价:“职业教育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创造品牌专业和品牌学校,你们学校走得这条道路很值得其它学校借鉴和学习。”2007年11月,参加我校承办的浙江省烹饪年会的专家――浙江省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的戴桂宝副院长、省教育厅职成教研室的张建国副教授认为:“西湖职高开创了校企有效合作、走校企双赢之路的有效形式,这种开创和探索对于其它职校的校企合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四)提升了职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学校烹饪和旅游专业学生进茶庄、茶楼,提升茶楼和茶庄的服务质量,旅游专业学生在茶楼、茶庄表演茶道、茶艺,突出西湖龙井产茶区与众多农家乐的区别和独有的优势,提升中国茶村“农家乐”经济的品味和格调。学校从“需求驱动”为出发点,发挥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尝试走新型的校企合作之路,反响甚大。2007年初,当地领导对茶楼经营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清风轩茶庄’充分结合西湖职高的优质资源,用文化与生产相融合走内涵发展之路,有利地带动了整个镇的休闲产业的发展。”浙江省妇联领导来校检查我校承担的妇联培训工作时,对我校与清风轩茶庄共建实训基地,走高效的培训之路极为赞赏,主动要求我校与清风轩茶庄共同申报浙江省妇字号农家乐创业示范基地。
  
  注释: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教育与职业2006/35.
  {3}赵昕.学习岛――工作场学习的一种新形式,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版)2006/1、2.
  {4}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术教育,2005/4.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蒋主力.烹饪专业“学产研训赛”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张业平.罗质勇.校企合作三段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
  [4]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才培养的必经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6/3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