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别误读了“教学精细化管理”|如何做好精细化管理
 

别误读了“教学精细化管理”|如何做好精细化管理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5:46 影响了:

  对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两种误解      误解之一:在理论上把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等同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这种误解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是把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论照搬到学校教学管理之中,典型的表现就是把企业质量控制的ISO9000系列标准,直接运用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另一方面,是批评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违背了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的规律,陷入了效率化误区。前者试图利用精心设计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制度来规范人们的工作行为,从而在整体上保障工作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后者则认为它把学校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推向极致,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误解之二:在实践中把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视为对师生学校生活的全时空占有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控制。这类误解往往还伴随着对教学活动高度主观和机械的规范化过程,他们信奉的是多学、多练、多考,勤能补拙。这是一种貌似精细,实际缺少对学生和教学规律的深入分析,盲目依赖强化措施,它至多只能产生所谓的“县中模式”,而不会真正获得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教学精细化管理不能照搬企业管理
  
  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界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比较适合我国普通中小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管理方式。它既不是对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简单照搬,也不是美国上世纪初期出现的学校管理效率化。我国的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是在一批有抱负、有探索精神的校长统领下,经师生长期的共同探索,在不断借鉴多种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但有着共同本质的一种教学及管理形式。这些学校也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上述误区,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教学精细化管理主要是一种实践探索的结果。
  首先,这类学校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师生的精神状态,以及工作或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从管理学角度看,解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规章制度形成外在的压力和控制;二是通过校园文化形成内在的转化。针对参差不齐的师资和生源质量,这类学校借助于教学精细化管理,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的教学工艺流程和标准,以确保师生在教学中的行为符合基本规范,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鸣,这是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所在。学校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与学之间是否和谐共鸣。所谓共鸣是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且愿意深入学习。所谓和谐是指教学活动符合了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规律。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共鸣是教学精细的焦点所在,也是教学精细化管理与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区别。
  再次,教学精细化管理强调教学效率,是为了给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强调课堂教学效率是所有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共同特征。教学精细化管理成功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在师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而不是通过几乎无限地占有师生的时间精力来实现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这是精细化管理与“县中模式”的一种本质区别。
  最后,教学精细化管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点在于学业成绩处于中下层的学生。我国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现实、直接目标,就是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从实现学生学业的普遍合格,逐步发展到大面积提高优秀率。这表明教学精细化管理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相吻合。
  
   教学精细化管理要切合学校实际
  
  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学生的成长虽然千差万别,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和学校的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理念,是所有的学生相对于学校的课业来说都有成功的可能。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地探索、反馈、调整,形成符合规律的基本教学规范,并用制度把它相对固定下来,从而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目标。教学精细化管理绝不是仅靠某一种理论,某一种方法或制度,甚至仅靠行政手段就可以获得成功的。教学精细化管理成功学校的经验表明,这种成功一定需要师生和学校领导共同发挥主体作用,并持续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教管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