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培养定位与教学模式研究】财经类高校排名
 

【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培养定位与教学模式研究】财经类高校排名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0:54 影响了:

  摘要:文中给出了偏远地方高校的定义。简述了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教育现状、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从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注重通识教育四方面作了探索性的论述。
  关键词: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培养定位;教学模式
  
  偏远地方高校是指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城市的高等院校。这些高校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历史较短,实力相对薄弱,均为地方管理的非重点高校(唯一例外是陕西杨陵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此,这类高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有别于省城及东部地区的高校,针对所处环境和自身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现仅就这类高校设置较为普遍的财经类专业的办学现状、培养定位、教学模式作以探索性的研究。
  
  一、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教育现状
  
  偏远地方高校大多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本世纪初新建的高校。截止到2006年,偏远地方高校中的普通高等学校共有355所,其中本科院校138所、高职(专科)院校217所,分别占同期同类院校总数(不计港澳台)719所的19.2%和1105所(不计港澳台)的19.7%。除此而外,偏远地方高校还包括成人高校和少量独立学院、私立高校、分校办学点。这些偏远地方高校为适应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改革,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为了紧跟规模快速扩张的步伐,需要开拓更多的学科和专业。财经类人才由于社会有较多的需求,更主要的是这类专业的举办成本相对较低,仅是同类工科专业的五到十分之一,因此,偏远地方高校出现了竞相开办财经类专业的局面。原来的工科、文科、农林科等院校早已普遍开办了财经类专业;近些年,努力开拓非师类专业的师范院校其首选也是财经类专业:新建和改建的偏远地方高校一般称谓都是“地名+学院”,如陇东学院、宜宾学院、绥化学院、巢湖学院等,无论从其立意还是校名看,都是综合性质的高校,开办财经类专业当是必然之事。本科财经类专业主要有经济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等,其中布点较多的是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而高职(专科)的财经类专业则划分的更细,数量更多一些。据局部抽样调查可知,目前偏远普通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在校生有20万余人。
  偏远普通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大都与其它地区高校的同类专业趋同。其原由有三:一是源于宏观导向。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更多的行政管理色彩,如1998年国家规范的249种本科专业都有较为详尽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主干课程等的统一要求,这种规定具有权威性、指令性,不管是重点院校,还是一般院校,只要是本科层次都要照此办理,这就从源头上为本科教育划定了同一标准。二是脱胎于重点高校。偏远地方高校在开办财经类专业之初,都经过一番较为详尽的考察。一般情况下,都到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重点高校调研,对于这些高校的教学计划一般不经或较少改动便取而用之。就本科而言,其培养目标与之无异,教学计划与之趋同,教学模式与之相仿,甚至教学环节也没太大的区别。三是认识上的误区。要保证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要保障办学的质量、要提高学校的声誉,本科也好、高职也好不能降低标准,不能差于别的高校。本科院校还有考取研究生比例这一衡量指标,以及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等认识上的问题。
  因偏远地方高校普遍设置财经类专业,加之地区经济不甚发达,致使就业矛盾更为突出。对于本科而言,还面对着同一地区的高职(专科)、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甚至中等职业学校同类毕业生的竞争,一般情况下,只好拼考研,或者到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寻求出路。
  
  二、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鉴于偏远地方高校所处的地域环境、综合实力等因素,这类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不能等同于重点高校,应有自身特色。
  偏远地方高校几乎都是教学型高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主业,以服务于本地区为根本。其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应面向一线和基层,主要在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业务工作。就本科而言,在理论层面上与重点高校相比要低就,以保证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即可;与高职院校相比要高求,借鉴高职实践教学的长处,要具备相对较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功底,使之能上有空间,下有余地。东北某偏远地方高校本科财经类专业的“四得”人才培养定位,即为所在区域输送“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经济专业人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并受到专家好评。
  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颇值得商榷。从目前看,其培养目标与重点高校差别不大,本科是培养高级经济人才,高职是培养高级应用经济人才,这与我国相关法律有直接关系。《中国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是说,只要是高等教育,不论层次,都是培养高级人才。鉴于此,各高校都千篇一律的用着培养高级人才的表述,仅是不同学科定语不同而已,如经济学科是高级经济人才,工科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医科是高级医学人才等等。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之以往要多得多,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明的提升,相当多的职业应该由有文化底蕴、有科技功底的人担任,过去看似平常的工作也可由大学毕业生去做。由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可否去掉“高级”二字,比如研究生用“研究型专业人才”、本科用“技术型专业人才”、高职用“技能型专业人才”、中职用“操作型专业人才”。《高教法》明文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又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这可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去掉“高级”二字的法律依据。如此,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是否更为妥当。如此,可有较大的弹性,能伸能缩,至于是不是高级人才,还要看其工作后的具体表现,相当一部分可成为高级管理和高级科技人才,而一直在基层工作,成为精业的会计师、高超的工艺师、纯熟的操作师、高效的办事员,那也无可非议。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一律事先界定为“高级”也不利于心态平和与社会和谐。就偏远地方高校而言,本科财经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去掉“高级”二字之后应定位在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宽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型、复合型经济专业人才这样一些基点之上。
  
  三、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可从如下几 方面着手。
  
  1.改革培养模式
  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应有自身特色,应与重点高校有别,对本科来说,应该突出实践性、复合性、应用性,在具备基本理论功底的同时,要强化专业知识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遵循这一原则,近几年,不少偏远地方高校的财经类本科教育提出并实施了许多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如“三三制模式”,即本科四年中,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习各占三分之一:“211模式”,即四年本科教育中有两学年理论课教学,一学年校内实践,一学年校外实习;安徽某偏远地方高校提出了“5+3模式”,这是指本科的八个学期中有五个学期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三个学期为选修跨学科的课程和以社会为主的实践实习:曾有的偏远地方高校试行过“3+1模式”,即四年中三年校内理论教学(含校内的实验、实训等),一年校外实践实习。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适于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培养要求,具有较高的示范作用和实用价值。
  
  2.创新教学方法
  作为财经类这一实践性强、社会特征明显的专业,采用如研讨式、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更为适用。比如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可展开课堂讨论,由师生共同研讨做假帐的手段、危害、防止办法等;在金融、国际贸易课程中可以对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等为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在统计学课程中,可就国内总产值(GDP)统计中注水虚报现象的原因与危害,剔除虚报的举措与信度等进行讨论。这亲,在课堂教学中就可克服呆板的说教,教与学双方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然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实践环节
  实践性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校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习。
  校内实验主要在于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各院校均建有会计模拟实验室、贸易模拟实验室等。要进一步增加实验学时和强化实验内容。比如在会计模拟实验中在强化电算会计技能训练的同时,为打基础和适应小企、个企的需要,也要有传统手工会计技能的训练;偏远地方高校多处于边疆地区,为适应边境贸易的需求,还要有边境贸易方面的模拟实验;为掌握多种技能,还应进行统计、税务、经济案例等方面的模拟训练。校内实践不受外界干扰、时间利用率高、随机性强、效果逼真、事半功倍,比较适于偏远地方高校经费短缺的现实。
  为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要在各门专业课中安排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可以是方案设计、案例剖析、小幅论文、调研报告等不同形式,可安排专用的课程设计周,也可随课进行,要结合课程,给出有理论、有实际的课程设计题目,比如某地区旅游经济的现状及前景,某县增收节支的举措与实施等。这些附着于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一改过去完课了事,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弊端。有的偏远地方高校要求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要据情安排实训性的课程设计环节,这就是效果突出,被学界称为“理论+实训,,式的课堂
  校外实习应采取多点、多业的方式。由于受到经费短缺,以及追求效益等的影响,如今校外实习的现状很不乐观,不过,财经类专业相对于工科类专业要好一些,因所到的实习部门不是生产一线,干扰和安全等因素不甚明显,这就相对较容易寻求到校外实习场所。校外实习要注重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在深度方面,除进一步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之外,要上升到分析和研究层面,比如在一个企业财务部门实习,要亲手做帐,更要注意企业的资本运作情况,包括盈亏分析、资金运用等。为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要注重实习的广度,如会计学专业也要到外贸、审计、税务、统计、工商、会计事务所等多行业、多部门实习。这类实习可以采用多点少人方案,以2-3人为一组,分散到不同的部门,对此,教师要加强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4.注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多一门手艺就多一条出路,多一门学问就多一种选择,再者,考虑到地方中小企业更需“全才”的要求,其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就更应注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可通过两方面予以体现:一是课程设置要突出通识教育的要求,尤其是专业课程,要在以本专业课为主的同时增开其它相关学科的课程。比如会计学专业,可适当地压缩专业课程的门数和学时,以开设统计学、税务学、贸易学、审计学、金融学等相关财经类课程以及讲授证券、WTO等方面的知识。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还要适度强化外语、计算机、数理等基础类课程。对本科而言,为保证培养规格和个体差异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确保必修课,增开选修课的举措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保证基本规格要求的课程列为必修课,对拔高性的课程列为选修课,以使那些有余地、有雄心的学生通过选修晋升到研究生层次。二是在实践教学中突出通才教育。就是尽量扩大实验、实习的科目和范围,使其除本专业外,掌握更多的相关专业技能。比如,会计学专业,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业务方面,也要具备贸易、统计、审计、税务、金融等业务技能。通过这些措施,偏远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就有别于其它高校,与之相比可能就有更多的就业优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