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植树问题”教学片段与反思(一)] 植树问题教学片段
 

[“植树问题”教学片段与反思(一)] 植树问题教学片段

发布时间:2019-01-23 04:01:43 影响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张开手指,看一看,你们看到有关数学的信息吗?
  ……
  教师出示三则材料:(根据书本例题1、2改编,同时搭配书本主题图)
  材料一:在全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
  材料二:要在围墙外15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几棵树?
  材料三: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5米,要在两馆之间的小路一边种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一共要种几棵树?
  师:理解吗?大胆猜一猜,要种几棵?
  师:根据题目要求画图验证,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
  
  师:仔细观察, 3个图都表示出15米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15米长,同样是每隔5米种一棵,为什么种的棵数不一样呢?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
  师:你知道4棵树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3棵呢?2棵呢?
  生1:15÷5+1=4(棵)
  生2:15÷5 =3(棵)
  生3:15÷5-1=2(棵)
  师:理解算式的意思吗? 15÷5表示什么? +1表示什么?
  生1:算出了有3个间隔。
  师:3个间隔是怎么算的?
  生2:用15米除以每个间隔的长度。
  师:他的意思就是用总长度除以每个间隔的长度就算出了间隔数。是这样吗?
  生1:+1表示两头都种时,3个间隔可以种4棵树,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生2:也可以这样说:两头都种树时,间隔数比种树的棵数少1。
  师:那第2题的算式,为什么只要15÷5呀? 15÷5-1怎么理解呢?
  ……
  师:有关间隔数和种树棵数的关系,在其他的情况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整体呈现3张情境图片。(让学生结合间隔数和种树棵数的关系进行说明)
  师: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发现:
  两端不种:间隔数 -1=棵数
  只种一端:间隔数 =棵数
  两端不种:间隔数 -1=棵数
  师:通过画图分析,我们发现了3个关系式,现在请你运用关系式来解决问题。
  (出示基本练习)。
  师:这3个题目都是来自于生活,你还能说出哪些现象也类似于植树问题。
  师:老师也收集了类似的现象,让我们来研究一下。
  电脑演示(3种生活场景):图1(路灯)、图2(锯木头)、图3(花盆)。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我们再来挑战一下。
  出示综合实践题……
  【反思】
  1.呈现有效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教学中,我们要寻找教材知识与生活情境的有机切入点,努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鲜活的现实问题。本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建构知识模型,教师通过课前的谈话,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手指,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间隔的概念;同时,课一开始,教师就呈现3个生活情境,采用“大胆猜一猜”“用合适的方式进行验证”两个环节,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使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表达数学。教师还有效利用呈现的材料组织活动,强化了“解决问题”的氛围,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预留参与时空、凸显数学模型的建构。教师在教学中先是组织学生在“观察手指”的体验活动中直观感知“手指数=间隔数+1”。然后学生通过大量的猜测、验证、体验、交流、归纳,建构植树问题的模型,从中亲身体会植树问题的题目结构和解题策略。这样,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发现新问题,在类比中促进迁移,在对比中排除干扰,自主地沟通问题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化的问题模块,自然地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活动过程凸显了数学模型的建构。
  3.省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