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赤壁之战》提问设计与分析 赤壁之战翻译
 

《赤壁之战》提问设计与分析 赤壁之战翻译

发布时间:2019-01-23 04:03:16 影响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   【提问片段一】   教师甲的提问――   师:你知道赤壁在哪里吗?   生:不知道。
  师:你去过吗?
  生:没去过。
  师:你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战役?
  生:赤壁之战。
  师:想知道具体情况怎样吗?
  生:想。
  (生不假思索地答问后便沉默不语)
  教师乙的提问――
  师:在湖北有一个著名景点――赤壁,那里曾经发生一起著名的战役,大家知道这场战役的名称吗?
  生:赤壁之战。
  师:可以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的吗?
  生(争相回答):看书,看电视……
  师:大家都懂得利用各种途径获取学习信息了,真聪明!看哪位同学愿意将了解到的关于《赤壁之战》的信息与大家分享,帮助大家学习?
  生(自豪地):我看过《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是古代经典战役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以少胜多,周瑜用几万兵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
  生:我在电视上看过《赤壁之战》,火烧战船的场面可大了。
  (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气氛热烈)
  【提问片段二】
  教师甲的提问――
  师:《赤壁之战》中周瑜用什么方法打败了曹操?
  生:火攻。
  师:具体的计策是什么?大家读读课文,然后归纳说一说。
  (生阅读,没人主动解答,气氛沉闷)
  教师乙的提问――
  师:赤壁之战这场战役不用刀,不用剑,你们说用什么打呀?
  生:火攻。
  师: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总得有个计策。你认为课文中哪几段写了计策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与同桌交换意见,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如果能说明理由就更好了。
  生:我认为是第3~9自然段。因为……
  生:我认为是第2~9自然段。因为……
  师:你认为计策的哪一部分好呢?现在请你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伙伴交流一下。
  (学生又是翻书又是讨论,气氛非常活跃)
  师:你喜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就读一读内容,待一会把你的理解大声地告诉同学们。
  生:我喜欢“写信假投降”这个自然段,因为它是整个计策的开始,要是没有黄盖的写信假投降,计策就不可能成功。
  生:我喜欢“借东南风”这一部分。因为有东南风,火船才能迅速地冲入敌军船队,令曹操来不及防备;因为有东南风火势才那么猛,使“曹操的士兵丢盔弃甲”“曹操狼狈而逃”。
  (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
  【分析】
  以上案例是教师甲和教师乙针对两个相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同提问片段。提问方式不同,教学效果迥异。
  在教师甲执教的课堂上,提问实效性差、学生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问过于机械,缺乏新颖性。片段一中学生随口便能解答或理解与文本联系不大的问题,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满足其表现欲望,故简单对答后便陷入沉默。二是考虑欠全面,主导作用不明显。片段二中教师甲没有做任何铺垫便直奔主题,让学生解答“具体的计策是什么”,虽然学生经过预习对课文有一点了解,但毕竟由于年龄、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难以不启而发。教师甲没有利用积极引导,给予学生消化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无法带动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畅言。
  而教师乙巧妙地把握了教材切入点、学生兴趣点以及知识衔接点,进行问答提炼,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善于交流,不再沉默,因此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教师乙的提问有以下特点:一是采用启发式提问,学生思考有重点。他对问题的提炼很到位,目的性明确,精辟而贴题,“不用刀,不用剑,用什么打呀?”“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总得有个计策……”,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了预习中感觉混乱的思路,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二是采用探究式提问,学生商议有论点。“片段二”中教师乙让学生与同桌商议“课文中哪几段写了计策的具体内容”,与观点相同的同学讨论“计策的哪一部分好”,把探究的“绣球”丢给学生,激发其探究兴趣,引发了发言冲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三是采用商量式提问,学生心理有平衡点。教师乙在提问中语气平和,“可以说说……”“看哪位同学愿意……”,没有命令式语气,不会产生咄咄逼人的感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畅所欲言。(作者单位:广东省阳山县阳城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徐慧林
  E-mail:Xuhuilin12@Tom.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