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适时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 适时引导
 

适时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 适时引导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6:27 影响了:

  今天我上《故都的秋》的第一课时,在完成诵读全文,感知思想感情这一环节后,由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本文的原因。我按照自己的预设提问:   “课文读完了,哪位同学具体说说自己喜欢本文的原因?”
  “我很喜欢文中的描写。比如作者写秋天的院落,写了听觉、视觉。写秋天的槐树这一块也很好。”张芳同学站起来回答。
  “作者写秋雨的文字很细腻。”张蓓站起来回答。
  “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文中的写景很有特点。”我一边板书“描写”一边继续提问,“文章从哪到哪写故都的景物呢?写了哪些景物呢?”“写了秋天的牵牛花、秋槐、秋蝉、秋雨、秋天的枣树。”学生在下边纷纷而答,我顺势板书“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你还喜欢文章的什么?”
  “对比……”王丽娜同学在下边犹豫道。“请你具体说说。”我鼓励她。“文章开头和结尾用了对比。作者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作者还将中外文人对秋天的感受进行对比。”丽娜回答。“中外文人对秋天的感受不是对比,作者在这里是引用他们的诗说明中外文人对秋天的感受是相同的。”我纠正道。
  “有没有排比呢?”我问。学生找到了排比语句并且也作了朗读。
  看着这段教学实录,我觉得自己这节课存在很多问题。
  1.重点意识淡薄,应变能力较差。本课我设置的教学重点是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品味优美、隽永、深情的语言。我在教案中的设计是在学生回答出来描写、对比、排比等手法后,由学生讨论这些手法的特点、作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把描写、对比、排比都答出来了,我并没有将作家描写景物的特点(多角度、情景交融)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没有能够将优美、隽永、深情的语言品透,囫囵吞枣,草草而过。其实,在张芳和张蓓两位同学回答出来描写以后,我就应该组织学生按照预设进行讨论了;这一环节完成后,再体会排比和对比的作用,这样做,学生思维是连贯的,而且能够将作家笔下“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及作家眷恋之情、孤独忧郁的心境较为充分地品味一番。
  2.引导功夫不足,点拨能力虚弱。实录中有几处细节需要老师的引导:①张芳同学说到“作者写秋天的院落,写了听觉、视觉”时,我应该引导:“哪里是听觉?哪里是视觉?这里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秋院、秋花的什么特点?文字中传达出作者什么感情?”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了解学生对文字的把握情况,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讨论做了示范。②张蓓回答“作者写秋雨的文字很细腻”时,我应该引导,很明显,张蓓同学回答得过于概括,需要展开说明,老师应该追问:“这种细腻的特点体现在哪儿呢?”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品味优美的文字,更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③王丽娜同学将中外文人对秋天的感受错误的理解成对比时,老师应该予以知识上的点拨,应该在这里将对比这一常用、常考而又易错的知识点作具体的阐释。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即使我们教了十几年、几十年书,或者一篇文章教了几遍、十几遍,面对不同的学生,处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不断思考、不断研究,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之花才能常开不败、永放芳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