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ofdm系统是如何充分利用频带的 [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第二德育系统]
 

ofdm系统是如何充分利用频带的 [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第二德育系统]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0:01 影响了:

  一、 未成年人第二德育系统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1.未成年人的德育关乎国家未来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落实和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合格人才,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下达了文件,要求要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强调要加强家庭、社会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的作用[1]。2004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各地也在认真学习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的方针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良好风尚。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效果如何呢?近几年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2008年10月份一月内我国发生三起弑师案[2],其中两起就是未成年人。尽管是个例,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深思,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深思。教育应试化、思想道德课堂化、思想道德教育说教化……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思想道德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受教育的对象真正认同并内化为个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思想道德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真正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素质光靠下发文件、组织召开会议以及进行德育课教学是行不通的,仅仅简单地搞几个活动、做几件实事也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需要心理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用“心”去做,要真真实实做到德育对象的心中,才能实现有效德育,才能真正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所强调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3]。
  2.第二德育系统是第一德育系统的必要补充
  德育工作到底如何实施才能更有效、更科学、更合理呢?
  我国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从领导到实施都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这些机构从宏观上分为两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工作机构和从事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从微观方面(一个学校内部)可分为分管德育工作的校级领导、政教处和团委、各班班主任以及学校的德育教研室。如此系统完善的德育工作组织机构为我国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领导和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也使我国的德育工作更加统一规范。
  然而,德育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是塑造心灵的工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以外的各种信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影响着未成年人,电视、手机、网络等越来越多的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未成年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未成年人在发展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加快了未成年人智力的增长以及生理上的过早成熟。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形势,仅仅靠行政化、命令化来实施德育或仅仅把德育当作一项工作来做是远远不够的。德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有良好效果的德育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有学校的,也有环境的、家庭的、社会的;从德育的施加者来看,有老师的,也有家长的、邻里的、朋友的、同学的等等。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文件,各地积极响应、传达文件精神,各学校采取积极措施遵照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都组建了专门的机构、制定了翔实的计划、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这只是有效德育的一部分,是显性的、直接的、被动的、来自学校的、老师的那一部分,这一德育系统有容易操作、容易统计、易于汇报的特点。我们且把它称作第一德育系统。
  但要实现德育的真正效能,使德育更有效,隐性的、间接的、主动的、来自环境的、社会的、朋友的、同学的第二德育系统尤为重要。不过,由于第二德育系统操作难、技术要求高、人员素质要求高、确定统一标准难,在我们这样一个凡事都要求量化统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国家里是很难受到重视的。有一些德育工作机构就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工作简化为做几件好事、读几本好书、看几部好片、记几句名言(或口号)、交几个好友……其实,这些不过是一些德育的表象,并非根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的德育问题,启动第二德育系统、更多地关注第二德育系统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要真正让人们关注第二德育系统,首先必须了解当代未成年人群体的特点。当代未成年人群体,有着与中国传统青少年的共性,而更多的是新时代环境下形成的特性。他们生长在我们国家的繁盛时期,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生活资料发达,生活、学习用品丰富多彩,生活和求学基本能得以保障。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信息的内容也丰富多样,他们不可能再固守于某一固定的观念。他们思维活跃,信息多样,思想观念更加务实,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更加崇尚个性,崇尚自然,更加追求卓越;他们充满理想,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他们也有着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弱点和不足:易冲动、易偏激、易极端、易不切实际地幻想、易我行我素……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是要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按照德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使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习惯、具有健康心灵、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从当代未成年人的特点来看,许多思想品德方面的特点是内隐的个体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单纯用第一德育系统(行政组织和规章制度)来培养是很难实现的。充分发挥环境、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第二德育系统的作用,才能更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未成年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社会体验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 未成年人第二德育系统建立和利用的主要渠道
  充分发挥第二德育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就是要在强调第一德育系统作用的同时,更多地关注隐性的、间接的德育资源的作用,更多地关注非学校的、非正式的第二德育系统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营造良好环境,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综合功能
  爱国、爱家不能仅以说教来实现,而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营造和谐民主的社会氛围,让未成年人真正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现代社会,信息飞速传播,用说教来培养思想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用事实说话”才能让未成年人信服。学校是每个未成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未成年人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实现未成年人有效德育结果的关键一环;社会是家庭和学校的纽带,充分整合各种社区资源,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外活动,发挥社区的教育补充作用是实现有效德育的重要环节。
  2.以人为本,密切关注未成年人身边的各种人群
  传统上人们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德育也一样。因而,在德育开展中常常造成只注重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家长、朋友、同学、邻里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有时造成教师德育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以至于失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也是社会各界人士的事,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努力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人人都有“德”的社会道德氛围,使未成年人在课外、校外获取健康向上的道德信息。
  3.充分发挥间接、隐性的道德资源的作用,补充直接、显性的道德教育
  在一般人的头脑中,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班团会、学校组织的一些课外活动等,其实这些只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显性的、直接的部分。另外的隐性的、间接的德育资源常常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化课各科中包含的德育成份、文学类书刊中的伦理道德内容、电影电视中的价值观念、教师的良好形象、周围人群的言谈举止等等都是未成年人间接的、隐性的道德资源。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形成某些方面的良好品德;而凶杀、暴力作品,则会把未成年人带上邪路。这也就是我国古人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4.根据新时代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与未成年人建立对话平台
  现代的未成年人(尤其是年龄稍大一些的)信息来源广、获取信息渠道多、掌握的信息多,仅凭学校实施的灌输式德育的单向交流很难起到最佳效果。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对话平台,和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给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发表思想的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网上设立诸如“学生悄悄话”、“学生对话日”、“学生对话时”等栏目,让未成年人把平日不愿说、不敢说的心里话尽情地说出来,并设专人及时给以回复,让学生们能及时看到对话的效果;条件差一些的学校,可以建立留言薄、组织一些非正式的活动给未成年人提供说心理话的机会;还可以建立QQ群、博客群等,加强与未成年人的沟通。网络德育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平等真实的对话[4]。“平等对话”已经成为现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第二德育系统的重要内容。
  5.根据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因材施教
  从行政角度说,凡事都要讲个标准、统一。第一德育系统的实施就要求制定统一的计划、基本采取统一的行动、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德育的效果,这是不符合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认知到辨别、区分再到认同、内化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心理过程。同时,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在每一个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个体之间和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身心都有着不同的需要。仅靠制度、统一的标准是很难使未成年人把道德准则、道德标准和各种道德条款内化成个体内心的一部分的。充分认识和运用第二德育系统,按照德育规律、根据每个个体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德育形式、方法、手段,使德育效果获得成功最大值。
  三、 未成年人第二德育系统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第二德育系统很难量化、标准难以掌握、可控性差的特点,开发利用第二德育系统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在开发利用第二德育系统的同时要把握好第一德育系统
  第一德育系统、第二德育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第一德育系统,很容易造成德育僵化,很难把德育内容真正融入学生心中;而只有第二德育系统,很容易滑向道德自由主义,很难让未成年人形成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将第一德育系统与第二德育系统结合起来,是实现德育有效的重要原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2.把握规律,科学实施,避免盲目
  间接、隐性的第二德育系统是第一德育系统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充分开发和利用第二德育系统能使第一德育系统的实施更有效。但由于第二德育系统把握规律难、实施难、见效慢等特点,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把握其规律、研究其方法,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未成年人在愉快成长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第二德育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更加有效的保障。加强实践,避免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是实现第二德育系统的关键。
  总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要真正做到“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让未成年人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2.16.
  [2] 一个月连续发生三起弑师案,https://edu.省略/GB/8216/140492/8493679.html.
  [3] 胡锦涛.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5.12.
  [4] 袁静.网络德育:未成年人德育的当务之急.教学与管理,2005(7).(责任编辑郭振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