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开展微型实验教学】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开展微型实验教学】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8:47 影响了: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一门课程,以实验活动为载体,而微型实验让学生有了动手实验的机会,很受学生的欢迎。我们可以从“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挖掘实验材料;给每个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利用多媒体,清晰实验现象;利用课外,拓展探究空间”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微型实验 应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实践类的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的一个主阵地,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片沃土。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为主。在这些课中,教师主导过多,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微型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通过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所谓微型实验,是用微型实验仪器和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得明显的反应效果和实验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虽然它的试剂用量一般只有常规实验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但它的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但从定义上来看,它比较适用于初中以上的化学课程。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微型实验教学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挖掘实验材料
  很多科学教师都认为科学课难上,难就难在科学材料的准备上。因为既没有齐全的仪器、教具,也没有配套的学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但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就会发现,材料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新课程隐藏着很多来源于生活、突出科学生活性的内容。教师只要善于挖掘、不断发现就能发现很多材料。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这样就能基本上解决材料困难这一问题。如《热胀冷缩》一课,为了让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每个人都有充分体验动手的机会,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装葡萄糖酸钙废弃的微型小瓶子,装满红墨水,在橡胶瓶塞中间插上一根废弃的微型吸管,一个简易的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就做成了。实验时只要把瓶子放入热水中,吸管里的水就会马上上升了,而将瓶子再放入冷水中,升起的液面就很快下降了,实验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兴趣盎然。这样的葡萄糖酸钙小瓶子,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所以不但取材容易,使用方便,而且又便于携带。又如《它们吸水吗》一课中,有一个“造一张纸”的实验,学生只需准备几张餐巾纸,将其撕碎就成为了造纸的原料。微型滤网可以用细铁丝框和两层纱布绷紧代替。过滤时可以用小棒把纸浆均匀铺开,并夹在报纸中间。这样,一张纸就造出来了。再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我们利用一次性杯子进行微型实验,整个实验每组只用少量高锰酸钾、盐等,加上几滴水,通过溶质的粗与细、溶剂的冷与热以及搅拌与不搅拌等的分组对比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清楚地看到实验结果,轻而易举地得出实验结论。另外像《冷水和热水》中的小水袋,可以用微型小气球来替代,效果极佳。
  二、给每个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小学科学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而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实验课的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就是让学生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来获取知识,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而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并多为教师演示实验,加上学校设施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分组实验也往往不能保证,实验铺开面不够,学生参与少。
  微型实验可使绝大多数学生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比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我们如果一味地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或只是通过验证实验让学生看,这样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遗忘较快。而这一堂课所需的材料又十分简单――每人一根皮筋和一把尺子。课上,我要求学生利用这两种材料制造声音,学生兴趣盎然,用各种方法让尺子和皮筋发出了声音。在汇报时,学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抖动”“颤动”“振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我加以引导,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这样的科学概念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现象得出的,既简单又明了,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积极开动了脑筋,从中获得了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多媒体,获得清晰的实验现象
  微型实验,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的实验,很多实验也因为实验现象的“微小”而产生困难,实验变化极其细小,学生很难观察到现象而陷入尴尬。在推行微型实验的今天,怎样使科学实验既微型化,又具有清晰的实验现象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微型实验与投影合理结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如上《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微型实验装置:将开塞露小瓶的底部扎一个小孔,里面装入少量小苏打,然后接上导管(充气用的小橡皮管代替最佳),连接到另一杯水中。当盛有小苏打的开塞露小瓶一碰到白醋时,气体产生了,而一旦离开,杯中的水里就没有了气泡,比教科书上设计的通过点火柴来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要更方便,但是由于实验装置比较小,学生仅凭肉眼是很难看清楚气体产生的过程,这时,实物投影的展示放大功能帮上了大忙,学生通过投影很清楚地看到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时所发生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了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利用课外,拓展探究空间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有时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但由于时间或事先器材准备不足而来不及验证,必须利用课后时间自行实验探究,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如在上完《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后,教材中有一个内容为“小杆秤的研究”,这个实验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实验的材料也很简单,生活中随处可见,都可以由学生自行尝试设计的。学生可以用一支长竹筷或小棒当秤杆,用螺帽或钩码等重物当秤砣,而奶茶的盖子或者硬纸板等就可以用来充当秤盘。由于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就安排学生回家做小杆秤,在下一堂的展示课中,学生的作品非常丰富,而且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小小秤砣能压千斤”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动手能力。
  微型实验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实验形式,它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使操作更安全、更省时。师生可以自己动手自制微型实验仪器,自行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自觉养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精神。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庆云.化学实验微型化研究[J].教育研究,2005(12).
  [3] 王磊.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4] 马荣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7(5).
  (责编 潘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