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物理教学课】物理教学情境设计
在担任高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经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所措……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教学效果不理想。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引入,在问题情境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特别重视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我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将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体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的慢。 通过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来引出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我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细绳一端拴住一只气球(内置一鸡蛋,气球内不加气),将鸡蛋拉到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自由下落。结果可想而知;当我再次重复此实验时同,在鸡蛋的下方放一块海绵,结果自由下落的鸡蛋完好无损。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从物理本质上看,又应该怎么样解释呢?
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共振”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问题:“洗衣机在什么时候振动最强烈”,要求学生回家仔细观察洗衣机的脱水过程和脱水完成切断电源后的过程,什么时候振动得最剧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对于这个本身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很有兴趣,研究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做了认真的观察。不少学生认真阅读了说明书,又认真预习了“共振”这一节内容,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体验,在上新课时,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激烈,学习效果十分时显。然后我再引出教材L的一个问题:“1830年,一些骑兵列队通过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一座便桥时,桥居然坍塌了”。是不是由于骑兵的质量太大引起桥的坍塌?
通过前面学习“共振”的知识后,学生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马蹄有节奏地敲击桥面,引起桥的共振,致使桥面坍塌。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很好,真正理解了“共振”这一知识点。
四、优化问题设计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能更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活动,并对研讨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知识和能力目标方面发展。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不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2.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