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斯滕伯格论成功智力及其成分技能解析: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论成功智力及其成分技能解析: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发布时间:2019-03-21 04:17:11 影响了:

  [摘要]成功智力是面向每一个人的,它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获取成功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由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和分析性智力三种成分构成。人人皆可成功,人人皆有获得成功的不同路径,重要的是要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创意、执行和反思的能力是现代人立足谋生所不可或缺的能力,教育必须对此作出反应,并为之奠定基础,从而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不断地分析自己的处境,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创造性地发挥自身优势。
  [关键词]成功智力;创造性技能;分析性技能;实践性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2-0070-07
  
  作为当代国际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Sternberg)曾是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IBM教授和管理学教授,曾担任耶鲁大学和塔夫斯(Tufts)大学“能力、胜任力和专长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塔夫斯大学心理学教授与人文与科学学院院长,现为俄克拉马荷州(Oklahoma)州立大学教务长和副校长。他曾获得教育心理学“桑代克杰出成就奖”,出版(发表)了1200本/篇著作、论文或者书的章节,在智力和成功智力、创造力及其投资、思维风格、智慧和天才等领域研究贡献卓著,成就非凡,被誉为“产能和质量”双佳的学者。
  成功智力是斯滕伯格一系列成就的核心理论。2009年,斯滕伯格的两位弟子最新编选了一本《斯滕伯格论文精编集》,共有20章,其中大部分章节同成功智力有关。斯滕伯格虽然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专家,但是他对成功智力的精辟阐述,为广大教师运用先进理论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能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具体直观的启示。本文对斯滕伯格有关成功智力的要旨和各个分项技能的含义作一介绍。
  
  一、什么是成功智力
  
  斯滕伯格认为,成功智力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获取成功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由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和分析性智力构成。创造性智力是人进行创造、发明和发现时所需要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人在实践、应用或者学以致用时所表现的能力;分析性智力则是分析、评价、比较或者对照时所需要的能力。在学校中,大家期望学生应具有分析性智力,而生活现实则是创造性智力尤其是实践性智力大有用武之地。
  斯滕伯格用一组描述来说明成功智力是什么。他认为,成功智力是指:(1)不管每一个人对成功如何下定义,成功智力就是个体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一组“能力综合体”;(2)成功需要依据社会情境来作出界定。成功绝不是发生在真空中或者抽象意义上的,成功要考虑个人自身和他人的标准究竟是什么;(3)成功就是认识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每一个人均有自己的长处;(4)成功同样依赖于把握并且弥补或者纠正自身的劣势,没有一个人是无所不通的;(5)成功是调整自身的思考与行动以适应、改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所谓成功,不能指望出现一个无所不能的天才;所谓成功,也不必总是非要淘汰、抛弃一些人。人人皆可成功,人人皆有获得成功的不同路径。成功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是有的话,大家早就趋之若鹜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没有一种方法是适合所有人的,重要的是要扬长避短。
  除了“扬长避短”,成功还同“扬长补短”联系在一起。承认人不是无所不能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认知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弥补、克服。生活中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缺陷,而是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知道如何去弥补和克服,即所谓的“自觉无知乃圣人”。
  成功智力有比较充分的实证研究支持。研究发现,处于成功智力条件下的学生成绩好于其他学生,也就是说,同时进行三种思维类型的教学是成功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记忆学习测验中,处于成功智力教学情境下的学生成绩也好于其他学生。因此,研究表明,不仅成功智力理论的三种智力成分是有效的,就这个理论的整体框架而言也是有效的。在实验室情境的验证是有效的,同样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境中也是管用的。
  成功智力是可教的。成功智力不是一句笼统的空话,而是可以分解为一些具体的技能与品质。以往的学校,比较重视的是分析性智力,对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关注不多,甚至还有排斥的现象。斯滕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是专注于某一种智力,哪怕是创造性智力或者实践性智力,也是难以保证在生活或者学习中脱颖而出。
  斯滕伯格特别强调,当今社会中之所以需要培养成功智力,是因为现今社会各方面发展十分迅速,在一个地方“呆不长”,在一个岗位“做不久”的情况几乎成为常态,因此,光靠一种能力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如果我们承认:创意、执行和反思的能力是现代人立足谋生所不可或缺的能力的话,那么,教育就必须对此作出反应,为之奠定基础,就必须关注学习者的创意、执行和反思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分析自己的处境,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创造性地发挥个人优势。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成功智力,就是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这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重要途径。教师想要增加学习者成功的可能性,就应该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习者尝试使用不同的能力,从中发现自己的强项与特质。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的能力优势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师应该设计哪些活动才能让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为此,斯滕伯格对成功智力的成分进行了分解,在列出了一共39种具体的技能的同时,还对这些技能的含义做出了简要的分析与说明,给出了语文、数学、社会、科学、美术、音乐、外语和体育等八门学科应用的提示,并就如何对从幼儿到大学生进行成功智力各项技能成分的训练,提出了分类分项建议,从而保证每一个智力成分所涉及的技能都能结合学科得到相应的训练。以下我们分别简要介绍斯滕伯格对成功智力三类成分和39项具体技能的解析。
  
  二、分析性智力技能成分解析
  
  分析性智力涉及的主要心理运作要素是明确方向,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问题情境走向问题解答。分析性智力可以用于不同的任务。如果是要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其宗旨就是从问题情境出发,逐渐克服各种障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是要作出决策,那么其目的就是对不同的解决路径作出选择或者评估各种机会。以上两种任务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均需要用到一些相同的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是一个循环圈,今天的解决办法到了明天就会成为新的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所涉及的心理运作的步骤先后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人们必须随时调整思维的步骤。
  心理学研究已经对问题解决所需要的高层次心理运作过程达成了相对一致的共识,虽然在名称上还是有差异,但是这些步骤却是被同样揭示出来。斯滕伯格依据自己的研究,提出问题解决中以下有6项技能同分析性智力有关。
  
  1 确定问题
  学习者首先要认识到问题究竟是否存在,其次还要界定问题到底是什么。发展分析性智力的目标是要鼓励学生发现 问题和澄清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随时随地提出他们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些问题是重要的。
  
  2 配置资源
  学习者接着要决定该把多少时间、精力或者其他资源合理用于解决问题之中。实际上,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不是无限供应的,更何况还要将可利用的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问题解决环节或者步骤中。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问题解决的质量。许多不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不是说一点儿都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不是完全束手无策,而是因为资源配置不得法。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决定对完成一项任务来说需要哪些资源。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应该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只是在学生作出尝试性决策之后再给予必要的评估与指导。
  
  3 表征与组织信息
  问题解决的这一阶段需要以一种易于理解和实用方便的方式来表征和组织信息。研究发现一项一般的规则:专家型问题解决者常常在问题解决循环圈的早期步骤中,投入越多的时间来表征和组织信息,后期解决问题时就越顺利,质量越高。教师在要求学生解答数学题目、写作文和读课文时,应该先要求他们展示数学解题思路、列出写作提纲和勾勒概念图示等等,然后再加以点评,帮助学生厘清自己的思路。
  
  4 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表征和组织了信息之后就应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保证学习者以一种合理的顺序对表征的信息进行思考或者行动。采取思考与行动的步骤若不恰当,那么不仅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同时还会导致问题解决受挫。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实际动手解决问题之前先制定好计划,仔细琢磨,彼此征求意见,逐渐完善,力求取得共识或者澄清误区,不要匆忙上阵。
  
  5 监控问题解决的策略
  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必须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检查所采用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否管用。所以,在问题解决全过程中始终应有监控相伴,以确保问题解决过程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通常教师只要求学生将最后的作业定稿本交上来批改,但是实际上,完全可以请学生随时将草稿提交上来予以批改反馈,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监控意识。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对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提出自我反馈意见。
  
  6 评估解决方案
  这一步骤涉及到对已经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作出评判,是不是正确无误,是不是合理可行。为此,需要问题解决者具备对反馈的敏感性,以及将反馈的结果转化为行动方案的能力。外部反馈来自于别人的看法;内部反馈则来自于对任务绩效的自我觉察。对反馈是不是作出了及时的回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改进自己学习与工作绩效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联系着当前的问题解决质量,同时也与未来的问题解决效果相关联。教师可以让学生坦诚地评论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优势与不足,突出与人为善或者建设性批评的价值。
  
  三、创造性智力成分技能解析
  
  如果说分析性智力本质上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创造性智力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是否善于提出新颖和有创意的想法,是否能够做到“低买高卖”。从成功智力三要素的角度分析,如果说分析性智力在于能否区分一个创意的优劣,实践性智力在于能否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并且让别人认识到其价值所在,心悦诚服地采纳它,欣赏它,那么创造性智力就在于能否提出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并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作出综合。
  创造性智力是一种大智慧,它和分析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密切相关。具体来说,斯滕伯格提出了培育学习者创造性智力的12种具体策略。
  
  1 重新界定问题
  重新界定问题是指接手一个问题之后不是匆忙想办法去解决,而是反复掂量、细心琢磨、重新表述和改变视角。许多人在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下手,如同走进了一座迷宫。所谓重新界定问题,就是希望能够从置身其中的迷宫中跳出来,看清庐山真面目。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鼓励学生自己界定问题和重新界定问题,千万不要时时处处包办代替。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主题或者研究项目。当学生作出不当选择时,允许他们予以调整。只有鼓励学生自己作出选择,才是帮助他们真正学会选择的唯一途径。合理选择不是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显示一些雕虫小技,而是要培养真正的鉴赏力和判断力,这是创造性的根基所在。
  
  2 对假设提出质疑和分析
  每一个人都会提出假设,但通常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提出假设,原因在于彼此的假设均是司空见惯、鲜有新意的。有创意的人善于质疑假设并且最终能让别人也质疑这些假设。质疑假设是属于创造性智力中的分析成分。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作出示范,提示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区分已知和未知分别是什么。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加区别地对所有事情提出质疑。如果时时事事去质疑,那就会让别人无所适从,懒得搭理你。必须学会区分哪些假设值得质疑,学会取舍与权衡利弊。教师应该创造条件使得质疑成为课堂交流与分享的常态。知道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和怎样提出问题比简单地寻求答案更重要,就像杜威早就说过的那样:学会如何思考比知道思考什么更为要紧。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也就是程度合适的、启迪智慧的和充满趣味的问题,决不能只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
  
  3 善于向别人兜售创意
  人们往往会以为自己的创意亮眼无比值得欢呼雀跃,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创意本身并不能自我向别人兜售。许多创意通常在别人看来是离经叛道或者难以置信的,有创意的人也就被看成是这样的人。由于大家往往习惯于驾轻就熟,满足于现有的思维定势并且毫无风险,所以要别人改弦更张并非易事。因此,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说服别人欣赏其创意的价值,这是创造性智力的实践成分。如果学生完成了一个学习项目,教师就要请他们公开展示或者汇报,以便让大家能够了解其价值所在。同样,如果学生就政府组织架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创意,教师也应该请他们解释理由何在。总之,教师自己要在推销创意方面作出榜样,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认真效仿。
  
  4 萌发创意
  有时候一个创意看起来似乎很离谱,很容易受到别人的讥讽嘲笑。确实,要想生成一个有价值的创意并非易事,但萌发创意的首要条件就是不惧怕担心能否产生创意。因此,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解放思想、敞开胸怀、接受挑战。创造性比较突出的人往往带有“立法式”思维风格,他们喜欢我行我素,自己制定计划,自己想办法去落实,不太愿意坐享其成。有利于萌发创意的环境应该听得到富有建设性的批评质疑声。应当承认各人的想法总有优劣好坏之分,所以,师生之间要齐心协力鉴别和鼓励有创意的想法。即使有的创意看起来价值不大,教师不应该只是抱怨遗憾,而是要做到与人为善,因势利导,发现闪光之处,欣赏进取态度,这实际上也是重新界定问题的好时机。   
  5 不落俗套,跳出框架看问题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创造离不开知识。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那么他就不可能超越现状。许多学生虽然提出了自认为是有创意的想法,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被大家认同,因为别人早已所见略同了。所以,相对而言,教师因为知识基础比较深厚扎实,在发挥创造性方面会更胜一筹。但从另一方面说,知识存量也可能成为萌发创意的拦路虎。虽然专家见多识广,学富五车,但是恰恰可能由此造成目光短浅、思维僵化与故步自封,因为专家有时候也会钻进死胡同难以脱身。所以,学习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需要有学而不厌的态度。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无所不知了,那么就难以再表现出有真正价值的创造性了。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彼此悦纳,互相提高,这才是理想的境界。
  
  6 确定并克服障碍
  在创造力投资方面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随波逐流。有创造力的人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抵制。问题不是在于会不会遇到障碍,而是看你在遇到障碍时有没有毅力坚持到底。许多人刚开始时雄心勃勃,要不了多久就会气馁放手,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觉得不值得去厮守和付出代价。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会愿意付出一时的代价,因为他们认识到从长远看这样做是值得的,不过通常的情况是一个有创意的价值要被别人认可并受到重视,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人人均会遇到障碍,包括名人也不例外,绝没有一帆风顺的运气。许多有创造性的人最初提出的想法往往不受重视,无人搭理,所以,要有一种自我珍惜的心态。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不必太在意别人的感受,当然,这样做是非常难的,因为同伴的喜好实在太有影响力了。当学生表现出锲而不舍努力攻关的行为时,教师就要积极肯定,即使尚未取得完全成功也要予以鼓励。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和条件,集思广益,大家献计献策去克服困难。成功的障碍有的来自于内部的担忧,有的来自于外部压力,不管怎样,都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它们。
  
  7 承担合理的风险
  几乎每一项重要的发现或者发明都包含了一定的风险。当人们在创意方面表现出投资行为(即“低买高卖”)时,实际上就是承担着同其他投资行为一样的风险。这样的投资很可能血本无归。而且,更为难得的是,不随波逐流即意味着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他们会出错,会失败甚至付出惨痛代价。但无论如何,承担合理的风险是值得的。在发挥创造性时承担合理的风险,因其提出新思想,开创新局面最终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当然,在从事风险决策时,要意识到肯定有一些东西是无法获得回报的,这就是从事创造性工作需要付出的代价。虽然我们说承担一定的风险是必要的,但是这种风险不是拿自己的身体甚至性命开玩笑,要帮助学生学会评估风险的承受度。很少有学生愿意在学校中承担风险,因为这种风险会让人付出极大的代价。循规蹈矩者普遍受到青睐,敢于冒险者往往自作自受。如果一个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提供任何选择的机会或者只偏好某些答案,那就意味着他在有意无意地鼓励学生放弃风险决策。看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承担合理风险,而且要给予这样的行为实际奖励。
  
  8 容忍模糊性
  创造性想法往往以零散片段的方式显现并且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清晰起来,不过进入到这一阶段前常常会让人觉得坐立不安。如果匆忙下结论或者难以容忍模糊性,人们就会半途而废或者与最佳解决方案失之交臂。大家总是喜欢黑白分明、对错有别,但是创造性活动却有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带。艺术创作、科学探究和生产劳动中均有这样的例子。容忍模糊性并非易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接受并且延长创意的磨合期,将不确定性与进退两难看成是创造性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坚持不懈,总是能够从模糊走向清晰。
  
  9 强化自我效能感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做的事情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肯定或者鉴赏。由于创造性劳动往往难以得到别人一见钟情式的赞赏,所以创造者自身应该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肯定。这当然不是说要相信自己每一个创意都是精彩纷呈的,而是说要相信自己具备总有一天脱颖而出的能力。一个学生能做好什么其主要限制来自于他认为自己能做什么。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能力并且能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但是首先得相信自己有这样的本事。教师或者父母也应该注意不要因为他们有意无意地做法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而要做到充满期待保持信任。预测学生成就的最好指标也许不是能力,而是他们对有能力取得成功的信心。
  
  10 发现真正的兴趣所在
  为了激励学生在创造性方面有最佳表现,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情。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那些最有创造力的人总是表现出对所做的事情无比热爱,而且主要是受到内部动机的激励。创造力不强的人总是会受到各种名利的诱惑去做某些事情,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类拔萃。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并非是一件易事。通常,学生对什么有兴趣并非完全出自自愿,而是听从了父母的旨意或者受到其他名人的影响,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也许他们在这个领域能够胜任,但几乎可以肯定难以成大器。一个人对某个行当不感兴趣却要想出类拔萃,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找到其真正的兴趣所在,这是至关重要的。
  
  11 延迟满足
  创造性的真谛之一是在某项任务或者项目上持久投入而无法得到即时回报或者中期奖赏。有创造力的人一定会了解回报并不总是唾手可得。延迟满足好处多多。当人们从事创造性工作时,通常会受到一时的冷遇甚至惩罚。学会创造,实际上就意味着学会等待,甚至放弃。许多人以为,学生学业表现出色,就应该给予及时奖励和赞赏,其实这种做法是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只是看到了短期效应。备尝艰辛并不总是能带来即时回报。学生不可能马上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或者精英人物。所以,有些人就是因为成就一番事业的回报太过遥远,所以就屈服于享受眼前的实惠。那些成大事立大业的人都是不计较一时一事得失,有耐心等待回报,有毅力去战胜长期挑战的人。教师应该通过布置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数周或者数月)完成的项目或者任务,以培养学生为获得长期回报而必须持之以恒付出努力的耐心。
  
  12 为发挥创造力提供各种示范与便利
  在现实生活中有好多途径可以用来培养创造性。最受到学生称道的老师是既教知识,又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人。为了在创造性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示范,教师应该身先垂范,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细细掂量创造力的价值、目标和理念并且落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是:
  (1)提供榜样示范。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最有力途径就是现身说法,榜样示范。光说不练是不行的。
  (2)学会跨界思考。也就是说,要在学科分割、知识门类繁多的学校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整合,以此培育创造性想法和见解。还有一个办法是让学生从擅长的学科 与最不擅长的学科之间进行搭配人手,扬长补短。
  (3)留有创造时间。追求速度领先一步并不总是好事情,说一个人聪明并不一定指的是快人快语。大多数创意不会在匆忙中登台。理解和应对问题均需要时间。留有时间,拥有耐心,才会有益于创造。
  (4)指导并且评估创造性。学生是很现实的,如果老师在考试中总是以选择题作为评价方式,那么学生就会只看重这种形式。教师只有在作业和考试中渗透要求创造性思考的本领,学生才会乐意这样去锻炼。
  (5)奖励创造性。只对创造性的好处高谈阔论是没有用的。需要的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要言行一致。教师要运用实际行动证明对创造性的赞赏和奖励,否则只能让学生感到失望转而追求考试分数。
  (6)奖励对创造做出的努力。除了奖励创造性之外,教师还需要奖励对创造所付诸的努力。要帮助学生理解所谓创造性不是讨好老师或者教科书的观点,而是在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之间有所整合。教师只需要从学生的视角看是否有创新,而不必太在意是否真的领先别人,因为从别人的视角看学生提出来的一些新想法实际上并不是全新的。虽然在评价创造性方面有时候会给客观性带来一些损失,但是少一些客观性也许就多一点创造性。评价创造性也许原本就没有多少客观性可言。
  (7)鼓励协同努力。创造性有时候会被人误认为是孤家寡人做成一件事情。实际上,人们通常需要在团队中一起共事,通过协同努力来激发创意。教师尤其应该鼓励学生同有创意的人共同合作学会创造。
  (8)学会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与人共事同铸辉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学会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学会了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天地就会更加宽广。要鼓励学生懂得理解、尊重和回应别人的看法。这一点很重要,许多聪明人为什么最后难以成大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培育好实践智力,缺乏与人共事与交往的本领,不懂得珍惜别人的意见。
  (9)穷其一生发展创造力。创造性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过程,不是说大学毕业就万事大吉了。一旦有了一个重要的创意,说不定就奠定了你一生的追求指向。不要患得患失,过分的思前顾后一定会导致故步自封或者丧失斗志。要冲破各种条条框框,持续不断地做出努力赢得未来。
  
  三、实践性智力成分技能解析
  
  每个人总会遭遇到失败。确实,如果一个人总是做常胜将军的话,那么实际上他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实践性智力出色的人不是不会犯错误,而是善于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犯错总是可以原谅的,不可原谅的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所谓实践性智力,主要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克服一些思维上的障碍或者行动上的绊脚石;实践性智力是一种情境性智力,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抽象的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从正面讲,针对要克服的障碍,培育实践性性智力涉及的问题解决技能一共有19种,以下作简要说明。
  
  1 保持高昂动机
  一个人虽然有才干但是没有发挥出来的意愿,那就等于是白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动机对获得成功而言与才干本身是一样重要的。动机之所以不能忽略,是因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例如班级),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异相对较小,而动机上的差异却广泛得多。伟人与常人的差别,往往在于前者勤奋努力、静心专注和动力强劲。因此,动机强弱是人与人之间取得成功大小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人的动机以外部为主,如希望得到同伴赞赏,得到别人认可或者增加收入等;有的人的动机以内部为主,如来自于工作成就本身带来的满足。大部分人的动机兼具内外成分,只不过比例不同而已。不过,从总体上说,内部动机优于外部动机,这是因为内部动机常常保持更为持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增强学习动机的目的。不能以为只要教师厘清了教材体系并且讲解得当,学生自然会愿意学,实际上,只有首先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吸引他们全神贯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 控制冲动
  在生活中有时确实需要人们率性而行,但是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常常是削弱而不是增强理智行为。教师在平常会遇见这样一些学生,学业出色,聪慧过人,但就是过于冲动,缺乏深思熟虑,因而就难以将自己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智者就是能够控制冲动鲁莽行为的人。虽然我们难以做到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动声色,但确实不能一有灵感就得意忘形,只有深思熟虑才能周详应对。教师应该在平时多多鼓励学生仔细思考问题,养成心细稳重的习惯,而不是急急忙忙得出结论。
  
  3 有毅力但不固执
  有些人尽管聪慧过人但是做事很容易半途而废,稍有不顺或者最初的努力没有如愿以偿就会退缩避让,似乎很小的挫折都能使得他们心灰意冷。另一种情况则是本来该歇手的问题却死死不肯放手,甚至自己已经知道成功无望了还要死撑面子,或者本来已经比较圆满了,却还要画蛇添足不肯停下来。虎头蛇尾的人很常见,固执己见的现象在生活中也不乏其人。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要告诫他们,该放手就放手,有时候,重新开始就是最好的选择。
  
  4 适当的事情采用适当的办法
  许多人总会认识到生活中要么是选错了职业,要么是办事不得法,人与事不相配,有劲使不上或者根本无劲可使。当然在学校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法律的人觉得自己很适合于做研究,学医学的人觉得去搞营销才对头。这种情况下,聪明的办法是换一份工作或者换一个专业,至少要改变应对环境的策略。人与环境适配就是创造性的一种表现,也是体现其应有价值的关键。没有一个关于优质环境或者产品的绝对标准,南橘北枳,南腔北调,青菜萝卜各人喜爱,关键在于找到能够发挥创造天赋或者才能的用武之地,或者对环境本身进行改造。
  
  5 将计划付诸实施
  在生活中有些人很善于计上心来,似乎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的每件事情总有办法去对付,但就是不能将想法付诸于行动。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不管这些想法多么完美,然而却没有实际发挥作用。要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们不仅要有好的创意,同时也必须有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能力。有些人虽然才智过人,但是因为不会抓落实,就难得收到实惠。大家多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改进的办法就是不要把创意点子只留在脑子里,而是要设法落实在行动中。在与名人的访谈中,有一个话题会被经常问及:这就是他会对一些事情或者经历感到后悔吗?回答是有后悔,不过不是对已经做过的事情后悔,而是对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觉得丧失了大好时机。有一个教益是:不管做什么事情,永远都不会赶不上趟。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学生提出和落实计划。
  
  6 具有产品或者结果的意识
  有些人很关心做事情的过程,却不怎么在意最终的结果。可是,一个人的成就往往主要是按照最终结果来评判的。在大学中,有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热情很高,十分投入,可是到了将过程转化为产品的时候,写出来的论文却不入流,一点也不肯花工夫精雕细琢,最终导致了其贡献被人低估,自己的潜 力也没有能够充分挖掘出来。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具有产品或者结果的意识。
  
  7 有始有终,该断则断
  有些人做事你很难指望他能按计划完成,他们的精力和时间被大量地纠缠于枝节末叶之中。这种人的生活陷入了一种怪圈:一直在不停地走却似乎永远也到不了终点。现在大家都在谈终身学习,这自然不错,但是“终身学习者”不等于是“终身肄业生”,这完全是两码事。“终身肄业生”是那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断地介入新的事情但是从来没有做成过什么事情。他们常生活在由一大堆虚假的“起步”留下的瓦砾之中。所以,人要学会果断处事,有始有终,该断则断。
  
  8 履行承诺
  有些人不愿意或者无法履行承诺去做某件事情,他们总是在计划做些什么事情,但是却不肯迈出第一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害怕履行承诺,担心受到的约束太多无法随心所欲,所以迟迟不肯真正启动做什么事情。在完成学业和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这样一些人:临渊羡鱼或者浅尝辄止,不敢真正置身其间履行承诺。对学习而言,学会选择,权衡利弊关系固然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履行承诺。
  
  9 承担风险
  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担心失败,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无论成就大还是成就小的人都是如此。成就大的人没有多少失败的经历,不知道怎么去应付失败;成就小的人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痛苦难以回首。不过,许多人正是由于担心失败而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某些情况下,担心失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不去冒险;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去冒险,不愿冒险或者无力冒险都将痛失良机。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承担合理的风险,教师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创意投资属于“低买高卖”,肯定有风险。弗洛伊德、皮亚杰、乔姆斯基和爱因斯坦等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其贡献来自于他们允许自己冒险和犯错。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不在于其能够流芳百世,而是在于能够成为后来居上者的阶梯。他们的错误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现在的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允许学生犯错,一旦作业上出错就被画上了大叉叉,一旦课堂上回答问题离题甚远就会招致批评或者讥讽。有了一次次这样的经历之后,学生都乖巧起来了,知道犯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结果谁也不想再去独立思考了,因为谁思考谁出错谁倒霉。实际上,教师不应该怕学生出错,而是请他们自己分析和讨论为什么会犯错。失败是成功的阶梯,识错纠错是一种教学的好办法,值得一试。
  
  10 做事不拖拉
  拖拉耽搁在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拖拉耽搁的毛病,把本来应该立刻做的事情拖延到不得不做时才去完成。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拖拉耽搁成了习惯或者做事的方式,那就成了大问题。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的任何阶段,大家都容易把时间消磨在琐事小事上因而实际上也回避了甚至是拖延了做大事。这样做也许能带来短期的成功,却难以有长远的收益。有拖拉耽搁陋习的人应该利用自我加压或者别人加压的方式来逼迫自己成就大事,因为没有压力他们什么大事情也做不了。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早日启动长期项目,投入到做大事中去,不妨采用提出具体的子目标方式来加以督促。
  
  11 分清责任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总是想方设法挑别人的刺儿,哪怕别人只有一点点的失误。还有的人则愿意事事自责,不管自己在成败得失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对过失或者责任的错误归因会严重阻碍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或者自我完善。教会学生出色的完成学业任务,就是要告诫他们勇于承担成功或者失败的责任,就意味着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思考的过程,敢于开展自我批评,也勇于为自己出色的表现喝彩。然而,不少教师与父母都听任学生在失败时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在现实生活中,在分清责任方面个体之间还是会有较大差异。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智者总是责任自担但同时也绝不大包大揽。
  
  12 不过度自怨自艾
  每一个人有时都会自怨自艾一番。当事情不顺心的时候,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无休无止的自怨自艾就是一种严重的适应不良症了。自怨自艾不仅于事无补,更重要的是它会回绝别人可能伸出的援手。没完没了的自怨自艾会使自己陷入一个怪圈:越是觉得自己不争气,别人越是不同情你,最后甚至会懒得搭理你。想想霍金,他身体够糟糕了吧,但是他并没有不停地自怨自艾,毕生研究黑洞和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终于成为时代最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
  
  13 自强自立
  一个人如果想把事情做好,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一般来说,个体应该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或者行动负起应有的责任。所谓自强自立是指你能够主动及时地去完成该你负责的那部分工作。有许多好学生老师让他干什么就会干什么,但是要他自己负责承担某项独立任务时,表现就差强人意了。很多学生总是希望别人能够代替他做很多事情,希望别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如果没有这些帮助,他们就会感到一切乱了套,结果就导致了他们宁愿去选择一些责任较轻的工作或者难以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所以,对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业优秀的学生,更要塑造善于自强自立的人。
  
  14 善于应对个人困难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的难处,但是困难的程度却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的生活坎坷不断;有的人生活一帆风顺。在人的一生中,欢笑和痛苦总是相伴而生,要学会从容应对。面对问题每一个都必须选择是被困难吓倒还是迎头克服困难。不管人们是否愿意,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总是会对工作产生一些影响,人需要接受事实并坦然处置,而不是陷在个人的困难堆里难以自拔从而拖垮工作,折腾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我们既不应该逃避必须面对的困难,也不应该让困难吓倒自己。是让死亡、婚变、病痛或者贫困等给人带来消沉或者绝望吗?还是坚强勇敢地去面对,重新振作起来?每一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关键是自己做出如何选择。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重大挑战,问题不是有没有挑战,而是如何去迎接挑战。
  
  15 专心致志
  有些人虽然很聪明,但是难以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做成某一件事情。他们表现出来的缺点是极易分神,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结果,往往什么事也干不了。从一定程度上说,分心总是会有一点的,但是如果极易分心很难集中注意力,那就需要调整一下工作环境了,以便自己能不受干扰、专心致志地完成任务。
  
  16 合理安排做事
  有些人喜欢同时做许多事情,摊子铺得很大,搞得疲于奔命,最后还是一事无成。问题不在于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在每一个事情上都不可能投入足够的精力。这样的人应该调整心态,在接受多项任务之前,最好掂量一下是否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一一完成。还有一些人则相反,在同一时间段内只能盯牢一两件事情去做。虽然这样办事情比较保险能完成任务,但是由于活接得太少浪费了精力,会错过许多机会,降低了成就感。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究竟多大的工作量是适宜的,学会如何分清主次合理安排,避免同时过多或者过少承担任务。
  
  17 勿忘大局
  有些聪明人为什么难以成大事是因为分不清主次和把握全局,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会过分地纠缠于细节而难以脱身,一叶遮目而迷失了方向。当然,生活中有时候确实需要关注细节,但是千万不要由此忘了大局。职业生涯不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不会统揽全局。父母包办、金钱所累或者在做出不当选择之后没有及时调整,这些都与只图一时一事方便放弃了自己的鸿鹄之志辨不清人生方向有关。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学生仔细掂量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究竟有没有价值,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否则,他们最终会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有助于实现目标。
  
  18 平衡三种智力品质
  生活中有些时候需要批判与分析,有些时候需要创造和与综合,还有些时候则需要实际执行能力。重要的是要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运用哪一种智力成分。成功的教师都能在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之间保持协调平衡。分析能力用于指明哪一种教学方式管用,哪一种不管用;创造能力用于教学革新改进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实践能力保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和增加针对性。三元智力不仅适合于培养学生,同样适合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19 增强自信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会冲击个人的自信或者自我认知,如果缺乏自信的话,就会不堪一击。缺乏自信会导致难以完美做事,难以完美做事又会引发自我怀疑,而自我怀疑又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预言”。所以,自信是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你对自己都没有自信,怎能指望别人对你有信心呢?同样重要的是,也不能盲目自大。自信不足会面临受挫,过于自大也会一事无成。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错了,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自我改进,那么,要想领先一步就难以实现。增强自信绝不是盲目乐观,重要的是适度自信,既能迎接挑战,又不认为自己完美无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