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探讨学雷锋报道更丰富的视角|以全球视角探讨
 

探讨学雷锋报道更丰富的视角|以全球视角探讨

发布时间:2019-04-24 04:06:30 影响了:

  《北京晚报》设立了每周一期的军事版,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外军事时事的窗口。晚报的军事版不同于专业军事刊物,需要以百姓关注的热点为策划点,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和故事性报道为特色,提高感染力和渗透力。
  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局部战争和恐怖主义对和平生活的威胁。国防与国家、国防与军队、国防与经济、国防与生活等等,不再是战略家、军事家和国家官员关注的专利,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谈资。这种国防意识的建立和提升,要求媒体提供更多的国防知识和信息,这就为都市报设立军事版带来了需求。
  军事版该为读者提供哪些内容?如何才能受到读者欢迎?《北京晚报》军事版从军事宣传的社会功能和市场需求出发,一开始就具有精品意识,在内容提供上除了注意“全球性大视野”,重点策划百姓关注的热点国际国内话题,并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和故事性报道为特色,从而提高感染力和渗透力。
  既说“热闹”又讲“门道”
  《北京晚报》军事版在报道时,从国际和国内发生的热点新闻中,选取军事题材作延伸,不仅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更讲清为什么发生;不仅要讲现状,还要交待清楚历史及未来可能的走势。总之,就是带着读者从热闹的表象转向深层解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既求新又求深的阅读需求。
  2012年2月,非洲接连传出两起中国工人被劫持事件,引发了国人高度关注。如何解救受困同胞,国内产生了争执。有观点认为,如今2000多家中国公司和数以万计的中国员工散布在非洲各国,若不“示之以强”,劫匪的“成功效应”会不胫而走,有人甚至主张派出特种兵实施跨国营救;同时也有人认为生命至上,破财免灾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到底怎样去营救在海外遇险的我国公民?《北京晚报》军事版及时洞察出这一争论,在2月5日做了一期报道:“跨国解救人质 动武是上策还是下策”。首先,报道内容丰富,十分具有可读性。讲述了外国武力解救行动的正反两个惊心战例:以色列恩德培突袭、美军的鹰爪营救行动,前一个例子成为了武力跨国解救人质的经典范本,后一个行动则遭遇了重大失败。然后列举了俄罗斯、法国等国近年的5次武力营救行动。接着,刊登了专家的两篇评论:“诉诸武力马虎不得”“我国尚不具备随时在非洲武力解救的实力”。接着还介绍了除武力外,解救人质的4招策略:支付赎金、首脑出面等。最后,画龙点睛——“如何解救?未雨绸缪是上策”,分析出解救人质应判明对方意图,善用非洲各种关系。那么,整篇报道既有生动的行动事例,又有深度评论,把问题说得明明白白,并且让读者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动武是上策还是下策。这篇报道吸引了大批读者,做到了既有热闹,又讲门道。
  从“共有”求“独特”
  如今,读者获取相关军事信息的渠道很多,除军事刊物,电视台、电台也纷纷开辟自己的军事节目。也就是说,《北京晚报》军事版不仅要和专业军事刊物有所区别,而且还要和其他军事栏目有所区别,走出自己的特色。不满足于“人有我有”,都市报军事版要在差异化竞争上下功夫。为此,《北京晚报》军事版每周一次的版面内容,不仅满足时效性,而且大多是独家策划和约稿,走出了自己的“军姿”。
  2012年3月,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月”,各家媒体纷纷进行学雷锋的宣传报道。作为都市报军事版,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我们想到了一个思路:雷锋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突出典型,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他是一名军人,是一名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战士。因此,《北京晚报》军事版以雷锋的经典军装照片为切入点,在3月11日做了一期报道:“细瞧雷锋照片 评说那代军品”。报道放大并图解了雷锋的经典照片,带领读者细看雷锋的军装和用品。比如雷锋的军服上没有肩章,而是领章,并解释原因,是因为士兵要扛枪、背东西会遮挡肩章;而且雷锋的领章上除了两颗星,还有一个类似于汽车的标志,这就是55式军服区分汽车兵的特殊标志,等等。并且,在报道中详细讲述了雷锋帽的由来、雷锋开的是什么车、木柄手榴弹好投吗、雷锋用过几种枪等内容。该篇报道由于新颖而且有故事性,在众多雷锋事迹报道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好评。
  “硝烟味”混合着“感性味”
  有人用过这样的话来形容以前的军事报道:太过“高、大、空”,人物形象“黑、大、傻”。这些看似个别、普通的问题,若置身于信息化军事变革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则显得特别突出甚至是致命的缺陷。因此,《北京晚报》军事版讲究的是贴近性,避免说教和理论化,并且在报道硝烟战火中带有深深的感情。
  2012年2月18日,中国海监东海总队展开维权执法行动,驱离了日本保安厅的两艘调查船。许多媒体对这个事件都进行了消息式报道,而《北京晚报》军事版发现了一个报道角度:中国海监队。因为近年来,国际海域划界、岛屿主权、资源开采等争夺日趋激烈。在严峻的海洋形势下,这支队伍肩负着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国际安全的艰巨任务,但这支队伍又鲜为人知,少被报道。如何进行报道呢?根据驱逐日本调查船事件,我们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中日巡逻船实力比拼。首先介绍了我国海监队伍的海上执勤装备和水下声探等高技术,然后对比了中日两国海监船的数量、最大船只的排水量,得出比较结果:日方巡逻船在吨位、机动性、对抗能力上都占有一定优势,我国海监船航速低,赴敏感海域容易吃亏。最后殷切地提出建议:为了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我国海监执法队除了原本计划的建造新一批执法船,提供船只数量,还应令执法船高速化和标准化。最后,由报道主标题点睛:“加速吧!中国海监船!” 整个报道都充满着一种对我国海监队的热切关注,充满着对我国提高海洋执法能力、维护蓝色领土的深深感情。(作者单位:《北京晚报》国际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