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新课标理念_中学历史新课标理念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新探
 

新课标理念_中学历史新课标理念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新探

发布时间:2019-06-13 04:25:09 影响了:

  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日三问”,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每天四问,其中之一就是“问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1978年邓小平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 ,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主要体现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提升到教育目标的三维目标之一,并明确规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因此,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具有思想教育独天得厚的优势,“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思想源泉”。但历史又是讲述过去的事情,与现实社会有很大的不同,鉴于历史学科的这种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关键是怎样让“过去”的历史激发学生“现代”的情怀,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与时俱进,这是各位历史教育同仁们不断努力的方向,笔者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视角转换的尝试和探索。
  一、融汇社会主流思潮,弘扬优秀民族精神五千年文明古国,孕育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洋溢着优秀的民族精神,这也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责任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公而忘私的情怀,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长河中。教学时,教师每每豪情万丈,学生也是感慨不已,但学生一走出教室,便“时过境迁”,觉得他们与自己很遥远,与自己“毫不相干”,是前辈们的事,是那个时代的事。完成《中日甲午战争》教学后,笔者无意间与学生谈起:你们对邓世昌、丁汝昌等人一定是赞叹不绝吧?大多数学生都称颂他们英勇斗争、为国献身的精神,其中有个调皮男生说:“现在要是战争年代,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可惜现在没有战争。”个别学生的“大胆”,却道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当时,我给他们指出了爱国主义、为国奉献在和平年代同样能体现出来,学生将信将疑,一笑置之。事后,笔者就一直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怎样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融合,把优秀的民族精神真正传承发扬,学以致用。经过一番尝试,发现联系现实、引入社会主流思潮进入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起到非常功效。例如:在讲到《禁烟运动》**的危害时,笔者引进《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爱国守法”等相关内容,并给予新的诠释:国家衰败,理当图强,**输入,克己守法。国家处在危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公民要自觉拒绝吸食**,并积极抵制**输入。和平年代,我们同样要树立历史责任感。联系当今社会:**走私、**、**现象严重的现状,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办?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怎样自觉抵制外来消极影响?在大量实例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理论的说教具体化,让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学生觉得爱国就这么“简单”,守法也是很“容易”的事。学生乐于接受并内化为实际行动,从遵守校纪校规做起。
  当然,社会主流思潮大多是正在传承与发扬的优秀民族精神,关键在于把握与切入,这正是学生所欠缺的,教师的“意外”点拔,会形成“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之效。
  二、以生为本,在“历史”与“现实”的差距之间另辟蹊径由于历史的“过去性”、“时代性”特点,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离开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的限制,置身于当今现实之中,时空的差异,学生难以真正把握历史的深邃内涵,有时甚至会出现“变味”。面对这种“情景”与“现实”分离的尴尬,教师就要灵活多变,机智应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探求新的“通道”,赋予民族精神新内涵,永世传承。例如: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邓稼先、雷锋、焦裕禄等等,劳动模范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社会的精神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的富足、享受,相反,生活艰辛、疾病缠身、英年早逝。课堂上,学生在敬佩之余,出现了“这样做不值得”,“悠着点,多活几年,多做些贡献”的异样看法,“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呈现出来。仔细想想,在今天提倡“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思潮下,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偏差也不足为怪,这个时候,教师就不能把课本观点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将榜样的做法简单地附着于认识劳模的精神。笔者特别重视教材安排的活动课“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的专题讨论会(笔者认为安排得很好),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针对学生的疑惑,有意识地另辟视角,巧设问题:建国之初,是否需要艰苦奋斗精神?如今小康社会是否还需要艰苦创业?没有了艰苦创业,我们个人会怎么样?没有了奉献精神,我们的国家、社会又会怎么样?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之后,再就新时代学生耳熟能详感动中国的徐本禹、丛飞等,“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薛跃娥、李修雄、庄巧真等等感动事迹进行举例。在学生动情之余,教师因势利导:艰苦创业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时代发展同在;艰苦创业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让学生感受到艰苦创业不仅没有过时,还需要我们赋予新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新时代的艰苦创业观。又如:“两会”期间,祖国统一、台湾问题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有学生私下问: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期很多,三国时期,就没有人说刘备、孙权是分裂祖国的分裂分子,现在为什么说“台独分子”就是分裂分子呢?针对这样的发问,我并不担心学生的思想存在什么问题,而是不断提醒自己:注重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对问题要了解透彻。为此,学习“一国两制”内容时,我一改传统教法,在用史实证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外,课前精心制表如1。
  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表格,豁然明朗: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一股“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气氛在课堂洋溢。教师再导入“台湾问题”,学生自然理解:“台独分子”“台独势力”是违背历史事实,是非法的,祖国早日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学生对“台独分子”“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做法的愤恨之情和谴责之词不觉溢于言表,一种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一堂课结束,学生轻松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以及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政策;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得到了提升。类似“差距”很多,历史老师要密切关注社会上流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向,有针对性的收集整理各类教育素材,结合社会的热点、焦点,联系学生容易产生的思想谜团,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例,进行融会贯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生为本,密切联系现实,才能更好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三、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真迹,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新课标历史资源的开发非常广泛,除了常规的的图书馆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外,更为丰富的社区资源、乡土资源等等,尤其是历史遗迹、遗址、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为寻找真实的历史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实证材料,为历史教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课标教育倡导“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就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诸如实地考察、走访参观、综合实践等等。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选用,切合实际,才能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例如:在学习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内容时,笔者充分利用本校近临李白墓园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太白墓园,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史料记载、名人题字题诗、图片展示,加上“解说员”(学生自荐)绘声绘色的讲解,学生真实感知了才华横溢、恃才放旷的“诗仙”形象。学生无不为他的“斗酒诗百篇”的才情所折服,又为他的藐视权贵、报国之志而敬佩。情感的熏陶,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保持正直、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开拓人生,报效祖国。在参观过程中,身临其境,对参观对象的共同探讨,既加深了理解,又增进了情感。活动最后,突破常规,进行延伸,让学生撰写《我眼中的李白》历史小论文,提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呈现的平台。整个过程中,每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实现。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新的教学手段、教育方法的使用提供了契机,更为落实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不仅要注重教育过程,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内化直到自觉行为,注重解决学生困惑的现实问题,加强实际锻炼,“口头的推测不过是一些悬空的希望,实际的行动才能够产生决定的结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园初级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