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高考物理考核目标的新思考:教育心理学视角_《教育心理学》课本
 

高考物理考核目标的新思考:教育心理学视角_《教育心理学》课本

发布时间:2019-06-14 04:22:34 影响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解读高考物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内容与要求,透析利用5OLO分类法命题的实质,能够给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一些颇有价值的启发和建议。  1对高考物理考核目标的分桁
  高考物理的考核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两个层级(教育部考试中心,2006):
  I级: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
  Ⅱ级: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高考权威部门(教育部考试中心)并没有明确界定“知识”的含义,不过从高考物理知识内容表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划分上来看,这里所说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安德森(Anderson L.w)等人于2001年修订的布卢姆(Bloom B,s)认知目标分类学(以下简称修订版分类学)所指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掌握程度的两个层级的划分与修订版分类学对认知过程水平的划分十分类似,修订版分类学框架与高考物理内容和要求的对比见表1
  知识内容表是按照物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编排的,在罗列知识的同时规定相应的掌握程度,这也构成了知识内容表的两个维度,知识内容表就是建立在这个二维结构上的,同修订版分类学对认知过程的分类一样,掌握程度的两级要求也具有层级性,Ⅱ级要求比I级要求复杂,这两级要求也涵盖了修订版分类学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类别,高考物理知识内容表与修订版分类学采取了相同的框架,正修订版的作者所言:“两个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保持和促进迁移……我们修订的框架包括六类过程,其中一类(记忆)是与保持最密切相关的,其余五类(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逐渐增加了与迁移的相关性,”掌握程度的两级要求,也依次增强了与迁移的联系,对迁移的要求越高,对能力的要求也越高,看来知识内容表不仅规定了高考物理要考查的知识,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能力要求,是高考试题设计的重要依据。
  以上分析可以给教学两个方面的启示:
  (1)尽管解答高考试题不可能不应用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但知识内容表并未列出,这是因为知识内容表是命题的依据而非指导教学的依据,高考物理也不可能单独针对某一类知识命题,但教学时却可以有所侧重,因为不同的知识类型(按修订版分类学的知识维度的分类)要求不同的学习条件,加涅(R.M.C.Gagne)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对此做过详细的论述。
  (2)掌握程度的两级要求,给命题带来了较大的可操作的空间,描述这两个层次所使用的语言更加概括,也更加难以直接指导教学,修订版分类学则把认知过程分为六种类型十九种亚类,例如“理解”这一类别包括的七个亚类: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可见修订版分类学对认知过程维度的分类比掌握程度的两级要求要具体很多,因此可依据掌握程度的两级要求,参考修订版分类学对认知过程维度的分类设计问题,应用于评价或是教学,例如,高考物理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要求是Ⅱ级,转换为教学要求,一般我们表述为“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在教学和评价中可以让学生:举例“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说明“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在速度时间图象中说明“速度在增加而加速度在减小”。
  除了从知识和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两个方面划分考核目标外,高考物理还另外规定了对能力考核的内容与要求,高考物理要考核的能力主要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从对前三项能力的表述看,它们与知识内容表中掌握程度的两级要求没有实质的差别,不过更为详细,但与修订版分类学对认知过程的分类相比显得不够全面和清晰,后两项能力强调了数学知识和实验知识的运用,在知识的运用中有理解、推理、分析和综合,这两项不属于认知过程维度,所以高考物理的能力要求中,前两项是对认知过程的要求,后两项是对具体知识运用的要求,这五项能力的划分给高考试卷的结构(由能力角度出发规定的试卷结构)设计带来了问题:“由于物理科高考所提出的五种能力要求既不是并列式的,又不是台阶式的,无法直接依据这五种能力构建不论是并列式还是台阶式的(试卷)结构”(教育部考试中心,2006),为了清楚地划分试卷结构和试题类型,实现知识和能力考核目标,高考物理使用了SOLO分类法。
  2对利用SOLO分类法命题的分析
  高考物理命题利用了SOLO分类法,通过分析解答物理试题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估计正确解答各种物理试题所必须经历的思维操作,概括出典型的思维操作过程,以确定试题类型和试卷结构(教育部考试中心,2006),这里所指的试题类型和试卷结构是指按能力要求的深浅程度标定的,而不是依据某项具体的能力。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含义是“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是澳大利亚学者柯利斯和比格斯(Colis&Biggs,1982)所创,SOLO分类法是根据学生回答论文式试题时所表现出的知识容量、思维操作水平、答案的内部一致性、收敛性以及整体性,将学生的表现概括为5个层次,具体见表2,这是一个复杂性渐增的层次模型,许多研究者认为SOLO分类法适合用于测量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测量学生认知成就的客观标准性。
  看来按照SOLO分类法,从命题的角度可以这样认为,正确回答一道试题所需要表现出的层次(从单点结构到抽象扩展)越高,该题的能力要求越高,难度就越大,应用SOLO分类法设计的试题的确可以用于评估学生的认知成就,在其他科目高考试题的设计中也已得到应用,不过SOLO分类法本身并不包含提高学生的认知成就的方法,它能告诉我们“处于什么水平”,但不能揭示“怎样才能提高”。
  将SOLO分类法与修订版分类学的认知过程维度相对比可以看出:如果针对认知过程的各层次,从“记忆”、“理解”一直到“创造”按照SOLO分类法设计试题进行评价,试题的结构将是从“单点结构”、“多点结构”一直向“抽象扩展”的结构发展的,所涉及的知识也由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发展,最高层次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要评价学生“创造”(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设计的试题必然具有“网络化”或“抽象扩展”层次的结构。
  以上关于SOLO分类法的分析给教学的启示是:
  (1)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与建构主义的观点“解决问题时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不是被原封不动地提取,也要被不同程度地重新建构”是一致的,不过习题的结构(按SOLO分类法)应与所要培养的认知过程类型相匹配,如果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理解”,而习题用的是适合于“评价”和“创造”认知过程的,这样的习题对学生“理解”来说,不是促进而是阻碍,因为具有“网络化”或是“抽象扩展”结构的习题包含了大量的其他信息,解决这样的习题也需要更复杂的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学生不可能超越“理解”而直接“评价”和“创造”的。
  (2)按照SOLO分类法设计试题时需要“估计正确解答各种物理试题所必须经历的思维操作,概括出典型的思维操作过程”,这就决定了试题往往具有良好的结构,是经过人为处理的简化的、理想化的问题,这种命题方式的局限性在于:问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评价学生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性思维(斯滕伯格把人类的思维分为分析性、实用性和创造性三种类型)。
  3结论
  高考物理考核目标与修订版分类学应用了相同的框架,是由知识和认知过程构成的一个二维结构,高考物理的内容目标没有像修订版分类学那样对知识进行分类,而是按照物理学科知识的逻辑编排,掌握程度的两级要求、五项能力的前三项与修订版分类学对认知过程维度的描述极为相似,五项能力的后两项是对数学知识和实验知识应用的要求,仅依据知识内容表并不能完成试题的设计,把知识内容表的要求以试题的形式表达出来,高考物理试题设计中利用了SOLO分类法,
  SOLO分类法和修订版分类学都是为评估学生认知成就而设计的,它们本身并不包括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用SOLO分类法设计的试题训练学生也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但试题的结构应与要训练的认知过程类型相匹配,利用习题训练提高认知能力是可行的方法,但并不总是有效,按照SOLO分类法命题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评价学生实用性和创造性思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