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留白 反义_课堂留白:高效课堂的应有之义
 

留白 反义_课堂留白:高效课堂的应有之义

发布时间:2019-06-16 04:38:13 影响了:

  什么是留白?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在中国的书画印艺术中,留白是一种重要的技法。书法中的留白使整幅字黑白相间、虚实贯通;绘画中的留白使整幅画气韵相连、意境悠远;篆刻中的留白使整方印格局分明、方寸统一。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提效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于教者的角度来说,何谓“效率”,即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们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满,他们耐心地解读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苦心地拓展相关资料,使得课堂上呈现出十分“满”的状态。教学是互动的行为,教者的意图辐射到学生的行为上,即表现为:学生思维不得停歇,急速运转。过去,人们反对语文课堂教学里的“照本宣科”和“填鸭式讲学”,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完全没有主体地位,思维无法得到发展,课堂效率低下。如今,我们倡导“在‘大语文观’的关照下学习语文”“用课文教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这些观念指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前进方向,改变了不少曾经存在的弊端,但如果理解片面,也会产生不少新问题,使课堂呈现出“密不透风”“求大求全”“四处挖掘”的局面,对于学生来说自然不是什么福音了。
  提效课堂应该是目标明晰的课堂,应该是精选内容的课堂,也应该是有效设问的课堂。当我们的目光一直在关注“效率”二字时,是不是也应该去关注一下语文课堂的审美价值?人们总是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通俗来说,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且不说艺术,一堂语文课至少应该是一件作品,是师生互动、合力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有它的“审美价值”,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极具文化意味的,教学语言文字也当是富有审美取向的。这种“审美价值”的取向是什么?人们给了语文课堂教学两个方面的价值诉求:人文和工具。人文是语文的意蕴之美,工具是语文的实用之美,两者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这件作品中,留白也有极大的存在价值,它是生本一方的艺术舞台。执教者设立的目标、精选的内容、有效的设问均体现了教师的本位。学生的舞台呢?越是设计满当,越让学生随波逐流,而无思想空间;反之,教师若能适当收敛起锋芒,诚心于教学设计中留白,或许能还语文课堂教学真趣、真意。笔者试从三组教学案例中,通过比较,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效作些冷静思考,试图明晰留白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一、于环节设计处留白——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课例:苏教版第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
  课堂A:执教教师是一位年轻教师,她选择了串讲这篇科普小品。在处理描述四种大自然文字的四个小节时,教师选择了逐段讲解,每一个小节都设计了拓展延伸和恰当的过渡语言,环节设计应该说是很精细的。在教学“大熊星座可以指引方向”的段落时,教师拓展了温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带着学生一起去读这首诗。笔者颇为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拓展这首诗?同时反思了一下,也对自己教学中的一些“环节设计”产生了厌恶感,为了满足自己的环节设计,为了使每一个环节更加丰满,“为设计而设计”的傻事做了不少。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来,教师每一个自然段精讲细讲,而最终发现没有什么可讲,因为稍加研读课文,就会发现本课的难度极低。四个相同结构的自然段,用这样的设计去进行教学,真是一个重复而机械的方法,学生不断地去迎合老师,回答书中一目了然的答案,课堂教学可谓是索然无味。
  课堂B:执教教师在处理描写大自然四种文字的四个段落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教师在PPT上出示了这样三个要求:(1)读懂这几种大自然的文字的含义。(2)读出文章表达上的亮点,并勾画、交流。(3)合作填写好表格。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自学四个段落,以表格稍作引领,把学习课文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然后再进行汇报、交流、讨论,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点拨,使得这四个自然段的学习变得既灵动又有效。最重要的是,教师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适时地把自主学习的机会让给了学生,这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是一次有效的训练。学生读、思、议、说、听,在开放的教学形式下愉快地学到了知识。
  教师将学习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而淡化形式上的环节,用心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汇报,学生的精彩才是教学中最成功的环节。有时不需要精心设计,却需要精心留白。
  二、于挖掘训练点处留白——给学生一些亲近语言的机会
  课例:苏教版第十一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课堂A:执教教师整堂课都着力体现“用课文教语文”的理念,例举两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
  出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指名读
  生读
  师:你们留意“给”字后面的标点了吗?
  再读
  师:这里是一个逗号,应该读出停顿。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
  环节二:
  出示:“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指名读
  出示:“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散发出阵阵芳香,轻轻摇晃着,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师:读一读这句,你觉得能不能换一个顺序?
  生:不能换。
  师:对,不能换,表达是有顺序的,我们再读一读原句。
  不想对这两个教学环节本身多作评论,读者自有观点。只想说执教者用心良苦,目的也很简单,抓住课文中的词句,给学生以语文“工具性”训练。
  试想,对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样人文性极强的文章,如果我们非得如此深入去挖掘它的语文工具性训练点,课堂上不断地像做练习题一样训练孩子关注标点、关注表达顺序……笔者坚信,学生不仅不会亲近语言表达和标点,只能离语言越来越远,因为他们会发现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刻板、繁琐和不近人情。每堂课教师都像挖地雷一样带着学生挖这些训练点,语文教学还有一点审美可言吗?
  课堂B:本课课后有道习题:代高尔基儿子给父亲回信,应该是本课最重要的语言训练点。不由地想到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经典课例,于老师训练扎实却不着痕迹,不妨再次重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