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探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变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探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变

发布时间:2019-06-17 04:02:58 影响了:

  大力发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根本途径。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均衡发展,而非简单取舍。促进研究生内涵发展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建立“德艺双馨”的导师队伍、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实行多导师轮换指导与跨学科导师联合指导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是改革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中国教育;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250-03
  胡乃永(1972-),男,曲阜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山东曲阜 273165)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抉择:在学术型与应用型之间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所下滑和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硕士生,再也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了,而是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也成为社会各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是回归精英教育路线,还是走大众路线?(即走学术型还是应用型)面对如此选择,研究生教育走到十字路口”。
  有学者提出,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要求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改革。从以美国经验为代表的国际惯例来看,学术型研究生所占比例普遍低于应用型。于是,有学者主张,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转向应用型方向。甚至有部分大学校长认为,传统的学术型定位的培养模式已经过时,应该转向应用型模式。而笔者认为,无论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这绝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抉择”,因为两者并非绝对的对立关系,科学研究同成果转化、技术开发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亦是不可分离的。没有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开发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将研究生就业困难归咎于“学术型”的观点未免有点偏激。诚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但这显然不是否定对高水平研究人才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优秀研究型人才的辈出,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至多是掌握重复性技能的一线技术工人的制造。众所周知,在高精尖技术及重大基础理论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强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非简单的所谓“改向”。
  那么,是否美国模式就是我们的改革方向呢?美国的硕士学位是一个过渡性学位,硕士研究生或向就业市场过渡,或通向博士教育。前者在接受基本训练后转向应用性课程的学习,后者在接受基本阶段的理论学习后学习更为深奥的学术课程。效仿美国就意味着“与国际接轨”吗?笔者认为,“美国模式”及所谓的“国际接轨”并不是普适的,套用于中国,很可能水土不服。正如前几年我国缩短硕士培养年限,搞“三改二”学制。当时有专家论证,两年制硕士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实现应用型和研究型硕士的分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在这一理论的主导下,两年制硕士在全国高校推广开来。然而,就业市场上两年制硕士与三年制硕士同时角逐职场,结果并不理想。基于此,多数高校已将部分甚至全部“两年制”专业又重新改回到了“三年制”。实践表明,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我国教育改革必须综合考虑我国的教育、市场、体制及大众心理。不顾国情的“接轨”,不顾教育传统的“唯美”,恐怕只能带来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让更多学生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因此,在学术型与应用型之间,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是恰如其分的均衡。我国需要应用型的高技术人才,但同时也需要学术潜力大、有一定造诣的学术型人才。尽管近几年研究生就业遭遇困境,但客观地说,在以学术型为基本定位的博士研究生与越来越强调职业性的本科生之间,硕士研究生仍具有较大的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和改革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同时加大应用型硕士培养力度,使两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相辅相成、均衡发展,才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内涵发展: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取向
  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连年扩招,特别是近年来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纵观各试点高校公布的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和举措,基本上涉及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和导师制度三个方面的改革。上述改革的视角主要涉及研究生教育的外部支持条件和机制,而对于研究生教育及其改革本应关注的根本性问题即研究生教育究竟要赋予学生本身什么内涵,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教育而言,使学生得到知识总是首要的,问题在于使学生得到什么样的知识。
  首先,要使硕士研究生获得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上要服从于培养目标,把握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确定让研究生掌握哪些理论基础,学习哪些课程。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应覆盖本学科专业的基本领域,重视设置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建设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除研究方向课程按二级学科制定外,其他课程应尽可能按一级学科要求制定,以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课程学习是夯实研究生理论基础、拓宽研究生知识面的最基本环节,决定着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这是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基础。
  其次,要使研究生获得“关于如何获得知识”的知识,即学会学习。学习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也不仅仅是一种大脑的体操。当学习发生的时候,一个人将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智力、情感、意志甚至体能等诸多因素,都会被动员起来。因此,学会学习也是一种能力。
  再次,要使研究生具备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创新教育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举措,也是由研究生教育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教育观上,打破传统教育中以学科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观念,强调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在知识观上,不局限于本学科的书本知识,要按照“宽口径、大尺度”的要求,特别注意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智能观上,注意培养研究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发展观上,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在人才质量观上,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使研究生学会从事某一领域的专门技能,更加重视研究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干好事业的引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