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婆罗浮屠【婆罗浮屠,失落的秘境】
 

婆罗浮屠【婆罗浮屠,失落的秘境】

发布时间:2019-06-25 04:09:29 影响了:

  爪哇岛的秘密  与巴厘岛相隔一道3.2公里宽的海峡就是印度尼西亚的另一大岛屿——爪哇岛。深入爪哇岛腹地,有一座几乎被热带密林所掩盖的千年古迹:婆罗浮屠。如果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介绍印尼的书籍、画册中有很多是把婆罗浮屠的图片放在最显著的位置。
  现在的人们对于婆罗浮屠有各种各样的赞美——“佛教建筑的瑰宝”、“古代东方的奇迹”、“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等。它在印尼的地位等同于中国的长城、柬埔寨的吴哥窟。
  虽然婆罗浮屠的外形用寥寥数笔就可以勾勒出来,但其传递的信息极为复杂。简而言之,婆罗浮屠可被视作一座巨大的、立体的“曼荼罗”。曼荼罗,梵文Mandala的音译,意译可为“坛场”。它代表着佛教的宇宙观,经常出现在宗教绘画之中,通常为正方形或圆形,中心有主佛,整体极为对称有序。此外,婆罗浮屠的基坛、方坛和圆坛的结构也体现了佛教所说的“三界”——基坛为欲界,方坛为色界,圆坛则为无欲界。人们虽然不能进入其内部,却可以通过阶梯从基坛一步步向上攀登至圆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是从充满欲望、罪恶的世界到禅定境界的升华。从宗教意义上讲,婆罗浮屠的确远不止于一座佛塔。尽管佛教并非今天印尼的主流宗教,然而每年5月的一天,成千上万的僧侣、信徒和好奇的观众汇集在这里,以最盛大的仪式、最虔诚的敬仰之心,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
  婆罗浮屠故事
  其实,婆罗浮屠在建成后至今的一千多年里,这样的“鼎盛时刻”少得可怜。也许,这一千多年里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可以用几个片段来描述……
  1200多年前的一天,爪哇岛中部的古杜平原,信奉佛教的夏连特拉王国决定在一座山丘上建造一座佛塔。大批工匠的到来打破了农田密林间惯常的平静,这片肥沃葱绿的土地很快变成一个忙碌的工地。
  建成后,婆罗浮屠成了佛教徒的朝圣地。他们沿着佛塔每层的围廊,或沉思默想,或喃喃诵经。每一次完整的环绕、每一次行至更高一层都意味着精神上的净化与升华。
  当时的人们站在婆罗浮屠面前,心里充满着虔诚的信仰和纯粹的精神力量,没有人会意识到它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多么辉煌的一笔,更不会知道它会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经历怎样的沉沉浮浮。
  好景不长,婆罗浮屠建成后没多久佛教日渐式微,爪哇的权力中心东移,婆罗浮屠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前来朝圣的人越来越少,离开的僧侣越来越多,偶尔的光顾者也大多是出于好奇。说不清具体哪一年,大约是建成后200多年的时候,它就已经被彻底遗忘了。到了18世纪,这块佛家清静之地竟然成了反叛者的根据地,而在当时的相关记载里也没有提及婆罗浮屠,仅仅是提到了它所处的那座“山丘”。
  火山爆发、风雨侵蚀、高温湿热、天灾人祸,当1814年英国驻爪哇副总督派出的一队人马终于找到婆罗浮屠的时候,它不仅被厚厚的一层火山灰所覆盖,而且上面草木生长茂密,对建筑造成了严重破坏。此后数十年,清理、修复工作时断时续,其繁杂、庞大程度与当初的建设工程不遑多让。直到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拨款2500万美元,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全面修复了整座佛塔。1991年,婆罗浮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正式迎来了千年后的重生。
  针对婆罗浮屠的研究、考证工作早就达到了浩如烟海的程度。但是关于它的身世、用途仍有一系列未解之谜。
  婆罗浮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固然毫无争议,但它在印尼的宗教地位却曾有些尴尬。历史上的印尼虽然曾经深受佛教影响,但现今的印尼是****的天下。从人口分布来看,印尼国民的91%是穆斯林,佛教徒只占0.4%,是彻底的少数派。1984年,在联合国修复工程的竣工典礼上,时任印尼总统苏哈托以“婆罗浮屠是全体国民的宗教财富”为题发表讲话。这一发言在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不可谓不大胆。不知道是不是此举刺激了某些人的神经,就在一年以后,一群****激进派成员闯入婆罗浮屠,造成了建筑上的破坏,其用意显然是向宗教少数派进行示威和警告。幸而早先联合国的工程绝没有“豆腐渣”的可能,这次破坏很快得到了修复,但仍然在婆罗浮屠的多舛命运中又增添了不幸的一笔。
  石头会说话吗?
  印尼没有四季之分,只有雨季、旱季的区别。每年的旱季通常从5月开始,而我到达婆罗浮屠的这天恰好是4月的最后一天。从早上开始太阳就一改前几日的灿烂,阴云笼罩下黯淡无光。中午离开日惹,驶往婆罗浮屠的途中大雨开始倾盆而下。到了婆罗浮屠,雨仍未停,老天仿佛决意在雨季的最后一天倾尽全力洗刷大地。婆罗浮屠建在一座山丘上,风力比平地要大,雨借风势,倾斜而下。黄昏时分,当我最终顶风冒雨,勉强举着一把几乎形同虚设的小伞站在婆罗浮屠面前时,已经成了半个落汤鸡。但眼前的婆罗浮屠,让这一身的狼狈感觉烟消云散。
  抬头仰望,在乌云重压下,佛塔顶端在倾斜的雨丝中若隐若现;层层塔身上,盘腿而坐、面对四方的佛像在雨水不停的冲刷下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温润,平静的面容在肆虐的天气中越发显得高远。风未停,雨未驻,眼前的婆罗浮屠在无边雨雾中似是一艘行驶在茫茫大海中的巨轮,有点儿孤独,有点儿寂寞,有点儿神秘,但更多的是散发着一种风雨无阻的执著、纵横天地的气魄。
  基座上的五层方坛依次向上逐渐缩小,因此层与层之间自然形成了环绕塔身一周的围廊。五层方坛,四条围廊,从最下面的周长360米逐层递减直到最上面的周长256米。它们可不是简单的围廊,在某种意义上,婆罗浮屠的艺术精华都集中这总长1.2公里的围廊之中。
  经过守卫在基座阶梯口的怪兽,踏上颜色不一、明显经过修补的石阶,站在基座上的宽阔平台上,眼前就是第一条围廊的外墙。神仙、神兽、神树的雕刻在眼前如画卷般铺开,它们的出现不仅表示着在此以内的区域受神明庇护、神圣不可侵犯,更意味着婆罗浮屠即将向每一位访客一一展现它极致的瑰宝。
  石头有生命吗?石头会说话吗?当我真正身在围廊之中,答案不言而喻。如果是顺时针来看,站在大约两米宽的围廊上,左边相当于护墙,一米多高,右边则是上层围廊的外墙,比护墙高出大约一倍,无论左右全部是连绵不绝的浮雕——不同姿态、不同表情、不同服饰、不同性别的人物形象,身处不同的景物,花、树、兽、鸟、不知名的符号图案,组成了不同的场景。有的看似简单,独自而坐,神情恍若拈花一笑时的神秘、隽永;有的却是复杂莫测,数个人挤着,头部和躯干都重叠在了一起,似乎在进行某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有的飘逸唯美,宛若从《洛神赋》中走出的仙子或是从敦煌壁画中落入凡尘的飞天;有的则华贵威严,高坐马车之上,既像是剑指沙场的将领,又像是挥斥方遒的君王;有的欢乐,弹琴吹笛,仿佛进行着一场不醉不休的盛宴;有的则庄严,跪坐的女子双手合十,面向身前的佛祖祈求着什么……一幕幕,一幅幅,冰冷的岩石无声地向后人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和传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