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学前音乐教育唱歌教学法探究 部队优秀教学法教案
 

学前音乐教育唱歌教学法探究 部队优秀教学法教案

发布时间:2019-07-11 03:48:32 影响了: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已经受到家长的重视。学前唱歌教学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文章探讨了学龄前儿童唱歌教学法对培养儿童歌唱兴趣、音乐感受与表现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激发 培养 歌唱兴趣 实践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的艺术,优美的旋律加上富有内涵的歌词,使其成为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最佳载体。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今天,这种艺术形式受到普遍关注和喜爱。如今,通过卡拉OK、网络、电视以及其他媒体的传播,形式多样、内容纷繁的成人歌曲流行于大街小巷。由于学前音乐课还停留在传统教法,忽视孩子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个体体验,使得许多儿童喜欢模仿大人唱一些爱情歌曲,而这些爱情歌曲的歌词不在儿童的理解范围内,使儿童的身心在开始获取知识时受到了不正确的引导。众所周知,学龄前孩子的求知欲正处在旺盛期,他们渴望了解世界、认知世界,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配合有效的教法会激发他们唱儿童歌曲的兴趣,还能从健康的儿歌中获取他们那个年龄段应该得到的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格品质,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模仿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经过深入调研,加上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儿童身心发育规律,笔者对培养儿童唱儿童歌曲的兴趣,以及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做了一定的探究。
  一、教学中要明确学龄前儿童唱歌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德国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倡导原本性音乐教育,他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这种欲望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流露,而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各种适合儿童的方法,启迪和激发孩子唱儿歌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唱歌,学会表现和模仿。同时,学前儿童唱歌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以唱歌为职业的歌手或歌唱家,而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发展,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让孩子在唱歌中获得身心健康成长的养分就是教学的目标。
  二、了解掌握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教学内容
  生理方面。4—6岁的学龄前儿童声带单薄、脆弱及气息短浅、音域狭窄,自然音乐为6—8度。
  心理方面。4—6岁的学龄前儿童活泼、好动、好模仿、好奇心强,注意力难以持久,他们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易兴奋、易激动,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切从兴趣出发,极易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因此,在歌曲的选材上要注意两点。
  (一)曲调
  不宜唱音域较宽的歌曲,适合的音域为:
  小班:d1—a1 ;中班:c1—b1 ;大班:c1—c2
  学前儿童歌曲的速度一般为中速,大班可以偏快或偏慢的中速,不宜快速和慢速,快速歌曲容易不清楚,慢速的幼儿气息短浅,歌曲拍子唱不满,影响演唱的效果。在节拍方面,初期多选用2/4拍、4/4拍的歌曲,以后逐渐增加3/4拍、3/8拍的歌曲。
  (二)歌词
  歌词的内容应该健康活泼、生动有趣,使孩子能够理解和消化。歌词要有重复和发展余地,便于儿童记忆和掌握。可以多选用第一人称的歌曲,这类歌词会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能真实地表达情感。歌曲内容最好挑选动植物、自然现象、节日以及与儿童日常生活相关的,这样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产生愉悦感。
  三、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条件和理解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故事、儿歌渗透教学法
  故事对儿童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对故事的兴趣,将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他们听,以增强他们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对歌曲产生兴趣。比如,在教唱《两只老虎》这首儿歌前,教师要用儿童化语气做新课导言,如“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不好啊”,这样引起儿童的兴趣后,就把自编的“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的老虎的故事,生动地讲给他们听。故事讲完,还要提问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帮助儿童记歌词。随后,教师再用贴近儿童的声音和表演,把歌曲范唱下来(范唱演示法)。这样,就激发了儿童想学会唱这首歌的兴趣。又如《我有一双小小手》这首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歌词浅显易懂,贴近生活,教师的双手就是教具。教师可先编一个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小故事,引起儿童的注意,再根据歌曲的节拍,让他们举起双手,按照歌曲节奏教他们念歌词。在这种动作表现与语言结合的形式中,儿童不仅迅速记住了歌词,理解歌词内容,还懂得了歌曲的思想内涵。这种形象直观的教法,可使儿童能够很快学会歌曲,并且懂得儿歌所要传达的道理。
  (二)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适宜他们身心发育的学习方式。在教儿童唱歌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游戏这种儿童喜欢的形式传授歌曲。例如《丢手绢》,本身就是一首游戏歌。在教这首歌时,教师可以让儿童围成圈,然后播放这首歌,教师跟儿童一起玩游戏。在儿童边听音乐(聆听法)边做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很快熟悉歌词和旋律。然后,教师再让儿童脱离游戏,教他们唱歌。这样,这首歌很容易就学会了。又如《找朋友》《公鸡喔喔叫》《种太阳》等儿歌,教师都可以编成游戏,让小朋友边唱边做游戏,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唱歌。这样就避免了反复演唱带来的单一、乏味,使儿童喜欢唱歌。
  (三)“动”“静”结合法(主要针对向音乐特长发展的儿童)
  这里的“动”“静”是针对声音而言,“动”是指发音,“静”则是指不发音。学龄前儿童声带稚嫩,练唱时间不宜过长。在发声练习后,教师可带小班儿童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游戏之后再进入唱歌环节,他们唱歌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于一些有声乐特长或大班的儿童(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过程)在发声练习之后,可以加入练耳内容。这样既能使儿童的声带得到休息,又能使他们逐步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笔者的跟踪调查,使用这种方法教学和训练,一年后儿童的音乐综合素质会有很大提高,85%的儿童都能对音准和节奏有很强的听辨能力,能听辨三、四、五度自然音程,能较准确听辨4分音符、8分音符、16分音符及4分、8分附点音符简单节奏型。这种“动”“静”结合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组织教学、唱歌基本技能训练、复习旧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总结和布置作业的教学过程,在注重保护幼儿身心健康的同时,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由于他们的特性,任何一堂课都不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在学前儿童唱歌教学中,除笔者以上所述,还有图谱教学法、动作表演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是孤立的,要多种方法交融并用。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更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参与,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学龄前儿童唱歌教学中,由于长期忽视儿童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性和创造性,造成了他们被动学习,没有学习兴趣。如要想要通过唱歌课培养儿童的模仿力、想象力、节奏感等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实践和探索。学前儿童唱歌课教法,是一个值得幼儿教师以及从事学前儿童声乐教学的教师研究的课题。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除选择运用适当方法并根据实际调整教学方法外,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多媒体光盘)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完成他们成长初始的教育任务。
  (注:本文为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编号:2010kyb177)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建云.让幼儿快快乐乐学唱歌[J].儿童音乐,2005(6).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音乐教育系
  (责任编辑:曹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