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故土【挥别故土】
 

故土【挥别故土】

发布时间:2019-07-15 03:57:22 影响了:

  从2009年8月20日开始,到2010年11月28日结束,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湖北省十堰市自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向武汉、襄阳、荆门、荆州、黄冈、天门、潜江、仙桃和随州9个市的26个县(市、区)迁出移民7.7万人,分别安置在81个乡镇的194个安置点。自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到外迁移民结束的5年间,我多次深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在完成供职的《十堰日报》新闻报道之余,力图以摄影人的视角关注移民这个特殊群体,用影像的方式表述和呈现这批“非志愿移民”大迁徙的状态,也把他们在故乡最后几天生活的身影永远留在故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库区移民
  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这项工程是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郑州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中线工程为输水沿线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20余座城市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输水干渠总长1421公里,其中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
  为了自流引水,丹江口水库大坝需要从海拔160米加高到海拔176.6米,正常蓄水位从海拔157米提高到海拔170米。这样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最终将达到每年130亿立方米。大坝加高,相应的移民迁移水位为海拔172米。水库淹没影响涉及河南、湖北两省,搬迁安置移民约33万人,其中23万人需要外迁。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又一次大规模库区移民。
  湖北省境内的淹没区全部集中在十堰市,涉及到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5个县市区。淹没面积158.7平方公里,18万人口需要搬迁。其中7.7万人外迁安置,10.8万人在库区内后靠安置。政府日渐完善的惠农政策及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正力图为移民解决后顾之忧。此次丹江口库区移民除按国家政策享受土地和房屋补偿外,每户都可以住上政府按新农村标准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楼房,每人可分1.5亩粮田,并连续20年享受每年600元人民币的国家后期扶持补助。
  丹江口库区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移民。1950年代末起,为配合开工建设的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丹江口库区先后移民38.2万人,淹没和影响土地286平方公里。
  采访笔记
  移民户的年三十:2009年1月25日,时逢大年三十,我到库区采访在故乡过最后一个春节的南水北调移民户。沙沟河村由原来的庙湾、后湾和绵羊湾三个村合并而成,现有农户662户2374人。主要经济收入依靠果林、农作物和外出打工,人均收入尚未达到富裕。该村本次动迁人口1561人,首批外迁移民近千人,外迁地在襄阳市龙王镇、黄集镇等四个居民安置点。
  孙家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006年8月,我数次踏访孙家湾村。当时央视正在播放《乔家大院》,剧中山西富商安寡妇就在孙家湾开有商铺,这在孙家湾几乎是妇孺皆知。这剧情即便是杜撰,那现存的过街楼、山陕会馆、汉代水井等遗迹也足以说明,孙家湾的确有过市井繁华的岁月。
  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的孙家湾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即将淹没的最大村庄。2003年秋冬,长江委在此调查淹没实物数据显示,全村3866人,将有3486人计996户成为搬迁的移民,8平方公里的版图,有1600余亩的优质耕地、161亩果园和六个村办企业。加坝蓄水后,这里将变为水乡泽国,包括那些丰厚的文化遗存。调查队的文物专家在该村三组1米下土层里,发现了大量完好的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凿等生产用具,地面上纹饰精美的汉砖汉瓦到处可见,记载可查的20余口汉代古井遗址,其中的一口至今仍在润泽村民。老街上的山陕会馆、过街楼等都被列入了淹没区文物保护项目。
  我的采访起因和思考
  1969年的一天上午,一辆红色东方红牌拖拉机拉着一车家具和一家人,从湖北省郧西县城向西开去。一脸惆怅的母亲,坐在拖拉机高高的后轮挡泥板上,怀里紧紧地搂着小男孩。她还在不停地因晕车而呕吐。而小男孩却兴奋得要下车去追赶牛,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能发出叫声的牛。这个男孩就是我。刚过5岁。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当时我和两个尚未参加工作的哥哥一起,随父母“下放”到这里,一家人都成了农民。那个年代,类似状况的家庭在中国不是少数。今天来看,当时我家的经历,能否不叫“下放”而叫迁徙?我们的身份可不可以不叫“被改造的××分子”而叫移民?而且是“非志愿移民”呢?
  40年后的2009年,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有33万人需要移民,而且被多级媒体表述为“非志愿移民”。其实在这项工程建设的第一个阶段,1965年,这里已经有38.2万人移民,他们或后靠内安或迁徙外地。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摄影术已经诞生了近130年的当时那个年代,这次移民迁徙的历史影像,在当下的各级档案馆里几乎查阅不到。历史的影像在这里留下了空白点。当时是摄影师的漠然?是影像被流失?还是意识形态的桎梏?至今没有公开可考之据。因此,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大迁徙中,我决定以一个摄影师的身份和视角关注与大迁徙相关联的人和事,力图让历史少点缺憾。但是,仅仅让影像停留在历史的档案库里,不是一个摄影师的全部追求。他多少还希望他拍摄的影像,在非当事者心里能有点震动效应。客观、真实,是哲人们表述真理时的认知基础。通过摄影之“眼”观察和表述的客观真实,难免带有感情色彩或者说主观因素。但是,只要相机操控者的价值取向是源于生活,是事件的进行时态,那么,这样从客观生活中剪裁的影像,就具备了敲击人们心灵那扇感动之窗的基础。
  法国著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看过中国摄影师朱宪民的黄河人系列作品后赠言:“你有一双发现真理的慧眼。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从2005年关注这项移民工程以来,我力求用这句话的向量尺度,控制我的视角,控制我拍摄的影像,力求让影像一定是进行时态的瞬间。在“迁徙”这个主题一系列进行时态影像的单元里,很多影像似乎在重复,这正是视觉表达和视觉阅读希冀产生的“向量效应”。(向量:在数学与物理学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大科学家牛顿最先使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把抽象的概念视觉化。)
  有学者说,人类的迁徙历程就是人类的发展史。我谨希望《迁徙》能成为这个历程的一句脚注。
  一座丰碑,8万移民在463个昼夜间挥别故土。
  一组影像,移民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
  如果非要把感谢的心意写在这里的话,首先感谢那些移民,他们挥泪离别故土,为的是能让一江清水北上,去滋润中国北方大地;其次,在这个项目拍摄期间,十堰市移民局,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等移民工作部门都给了我很大的方便和支持;特别是我工作单位十堰日报传媒集团的领导和同事,为这个拍摄计划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机会。我都铭记心间,没齿难忘。
  责任编辑/李红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