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刻板印象名词解释【网络新闻语篇中价值观偏移的社会刻板印象及其生成机制】
 

刻板印象名词解释【网络新闻语篇中价值观偏移的社会刻板印象及其生成机制】

发布时间:2019-07-16 03:55:07 影响了:

  摘要:当前,网络新闻语篇中存在一些价值观偏移的社会刻板印象,容易导致各种社会认知的偏见。本文运用符号学分析方法,结合具体的网络新闻事实,探讨这些价值观偏移的社会刻板印象及其生成机制。
  关键词:网络新闻语篇;社会刻板印象;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新闻语篇的价值体现于生产(作者创作)——文本(作品)——接受(受传者阅读)这三个环节的互动过程之中。网络新闻语篇文本的编写经常会受到来自于记者或者编辑本人头脑中自动激发的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当前,网络新闻语篇中存在一些价值观偏移的社会刻板印象,容易影响到社会认知。本文运用符号学分析方法,结合具体的网络新闻事实,对价值观偏移的社会刻板印象及其生成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社会刻板印象及其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可以说,社会刻板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与职业、地区、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各种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尽管社会刻板印象有时与社会事实并不符合,但它却可以帮助解释复杂的社会环境,因而显示了其在社会认知上的优势。社会刻板印象常有先人为主的作用,其作用也称“晕轮作用”、“光圈效果”。社会刻板印象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心理等各种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深深地打人人的心坎,由于他对人的影响是自动的、过分概括化的,因此难以很快纠正,并且常常在事件开始时就导致各种社会认知的偏见。
  由于社会刻板印象不可避免,又能极大提高行为人知觉、推理与决策的速度和效率,使得新闻语言文本中充斥着大量的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可以通过许多形式影响新闻信息的加工处理:(1)它可以影响新闻信息的注意与选择。由于与刻板印象不同的信息趋向于新奇性,因此容易吸引行为人的注意,进而影响其选择。(2)它可以影响新闻信息编码与解码的方式。行为人往往加工和编码与刻板印象相符而非无关的信息。当信息呈现模棱两可时,刻板印象就会影响受传者的解码方式。(3)通过影响信息加工的过程,刻板印象还能影响行为人与其他群体成员交往时的态度与行为。如受部分媒体报道的暗示,宝马车被赋予“财大气粗、为富不仁、恃强凌弱”等负面信息的社会刻板印象,而其他高档车如劳斯莱斯、奔驰等则没有负载这样的形象信息。如:
  [1]《宝马撞死环卫工夫妇女工被撞身首异处》(新华网2007年7月23日09:06)
  [2]《宝马车强行加塞未遂撞伤急救车司机》(网易2008年1月6日11:38)
  [3]《宝马车闯红灯险撞人》(青岛新闻网2008年3月7日23:16)
  追求时效性使得网络新闻作者在紧急状况下无法进行创新思维,只能依照其固有的思想去进行新闻制作。这里的“固有思想”是指“所有人业已接受的一些平庸的、约定的和共同的思想,但同时也指一些在你接受时实际上早已被认可的思想”。在网络新闻的制作过程中,社会刻板印象主要表现为新闻作者本身的偏颇。竞争的压力导致网络新闻语言片面追求新闻的覆盖率,从而导致各新闻网站之间互相参照,并最终导致某家新闻网站的刻板印象与固定框架的大量复制。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无意识的、难以控制的认知过程,在新闻创作中,使作者总想维护既有的自我认知,在主观上坚持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赞许评估,而可能忽视客观的意见,因此这样的评估在本质上是主观的。
  二、网络新闻报道中价值观偏移的社会刻板印象
  目前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我们屡屡发现价值观偏移、不尊重弱势群体的情况,以致在社会上生成了一些错误的社会刻板印象,构成了对受传者主体不同程度的伤害。我们以对女性(特别是女大学生)的网络新闻报道为例来分析。
  在一些网络新闻报道中,女性经常以一种边缘性形象出现,有时甚至是负面形象,而且报道语言含有偏见,展现了明显的不平等关系。关于女大学生“卖淫”的新闻话语,成为网络媒体的长效话题,而且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致使原本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女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形象逐渐被媒体营造的“拟态形象”所扭曲并取代,并在一定程度上被与违法人员(卖淫、三陪)等、受害者(被骗钱、受到性侵害、被害、被搜查、被溺爱)、生活困难者(身体残疾、找不到工作)等负面形象关联起来,使女大学生在网民心目中的形象过于消极,而女大学生的正面形象和积极风貌却未能充分展现。而且,关于女大学生的新闻并不采访女大学生群体,也不让女大学生发表意见以了解采访对象本人的态度,从而造成女大学生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语。原先美好的女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形象很自然地被网络媒体的“预设形象”所扭曲并取代。
  网络新闻的受传者大多为居住在城市的青年男性,网络新闻为了吸引更多的点击,在新闻题材与语词的选择上努力迎合网民的心理,以网民的视点为主,特别是男性的心理。美国学者塔奇曼的“反映假设”理论认为,受传者是媒介运转的必备条件,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媒介必须反映社会价值标准。在这一假设的指导下,大众媒介选择反映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标准,将社会的状况“象征性地表现”出来,这就意味着网络媒体在传播新闻时是以网民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标准,把社会现实象征性地表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了选择性的真实传播,即在表达某一真实的同时必然掩盖了其他一些真实。因此,它导致了一种实质上的“象征性的歼灭”。另外,受到几千年封建文化中形成的两性不平等观念的影响,媒体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选择了女大学生作为“弱者”的新闻。于是关于女大学生的相关话题应运而生。如:
  [4]《女大学生当众砸警车打警察》(大河网2006年11月20日08:49:58)
  对这件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网络新闻还有:
  [5]《女大学生与网友酒后闹事砸警车打警察》(搜狐2006年11月20日15:36)
  [6]《兰州女大学生与网友砸警车打警察警方3次增援》(南方网2006年11月20日11:12)
  [7]《兰州女大学生与网友酒后闹事砸警车暴打警察》(腾讯2006年11月20日09:0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