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右腹膜后巨大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_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
 

右腹膜后巨大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_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

发布时间:2019-07-19 04:02:27 影响了:

  【关键词】 腹膜后精原细胞瘤; 诊断; 治疗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9  精原细胞瘤是睾丸肿瘤的一种常见肿瘤,位于腹膜后巨大细胞瘤则较罕见。由于本病早期只是无意发现腹部包块,无疼痛症状,患者多不重视,未及时就诊,又未行全面检查,故易误诊,延缓治疗。现将本科,2012年3月收治右腹膜后巨大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周某,男,37岁,因无意发现右下腹无痛性包块3年,约拇指大小,近3月来,右下腹包块进行性增大,无疼痛及其他不适,二便正常。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律齐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右中下腹可扪及约14 cm×9 cm×7 cm肿块,活动度可,边界清,表面光滑无触痛,腹部无压痛,肠鸣音正常,移浊(-),右腹股沟及阴囊未扪及睾丸,肛门指诊无异常发现。胸片:未及异常,血、尿常规无异常;B超:肝、胆、脾、胰、肾无占位病变,右中下腹异常回声,大小约140 mm×68 mm×100 mm,内部回声欠均;CT描述:平扫示右中下腹部见团状混杂密度灶,CT值45 ~13 HU,最大截面径线相邻结肠,肠管受压变窄,肝、脾、双肾形态、密度未见明显异常,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CT诊断:右中下腹部占位性病变,来源于肠系膜可能。
  1.2 诊断和治疗 入院诊断(1)右侧隐睾;(2)肠系膜囊肿。行术前准备,于入院3 d后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右下腹一来源于腹膜后约13 cm×8 cm×6 cm灰白色肿块,外侧紧邻升结肠、回盲部,边界清,肿块向腹腔突出,表面有精索、输精管附着,部分浸润,肠系膜及区域性腹膜后未及肿大淋巴结,肝脏未及占位性病变,结肠、盆腔未及异常。术中诊断:右睾丸肿瘤(精原细胞瘤可能),拟行右睾丸肿瘤切除。术后病检:精原细胞瘤(见图1),免疫组化:PLAP(+),CD117(+),CD3(-),Ki-67<(10%~15%)阳性,诊断:精原细胞瘤(经典型),术后四周行放射治疗,口服N-甲酰溶肉瘤素200 mg/d,连续10 d,每月予苯丙酸氮芥及顺珀化疗,每次7 d,现已化疗3个疗程。
  图1 精原细胞瘤病检单截图
  2 结果
  随访3个月,无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腰腹痛、腹胀等症。饮食可,二便正常,临床体检无异常发现。
  3 讨论
  3.1 病因 精原细胞瘤可能与遗传、隐睾、外伤、内分泌及化学致癌物质有关,其中睾丸下降不全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本例就是右侧睾丸下降不全,位于腹膜后产生恶变所致[1]。
  3.2 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精原细胞瘤起源于睾丸的原始生殖细胞,为睾丸最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男性,常为单侧,右侧略多于左侧,约占睾丸肿瘤的60%,该瘤为低度恶性,可发生于腹腔、腹股沟管、阴囊,隐睾患者在腹部或腹股沟部发现肿块并逐渐增大,常是隐睾发生恶变的表现。精原细胞瘤以淋巴道转移为主,少数以血道转移,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有的患者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晚期可有嗜睡、体重减轻。10%~20%的患者出现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该类患者内分泌功能失调,生精障碍,不育不孕机率升高。
  3.3 精原细胞瘤的诊断 精原细胞瘤的诊断除临床表现外,主要靠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检查,细胞形态结构单一和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是精原细胞瘤细胞形态的两个特征,瘤细胞弥漫分布或呈条索状结构,与正常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相似,瘤细胞大,圆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胞浆透明,核大,位于中央,核膜及染色质较粗,有1~2个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像不多[2]。
  精原细胞瘤可分为典型精原细胞瘤、未分化精原细胞瘤和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瘤3个亚型。临床可分为3个分期:I期,肿瘤只局限睾丸及附睾,尚未突破包膜或侵入精索,无淋巴结转移;Ⅱ期,由体检或辅助检查证实已有转移,可扩散致精索、阴囊、髂腹股沟淋巴结,但未超出腹膜后淋巴结区域,转移淋巴结未能扪及者为Ⅱa期(此病例即为此期),临床检查扪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者为Ⅱb期;Ⅲ期,已有横膈以上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3.4 治疗 一经发现宜早期行肿瘤切除,术后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选择治疗方案,精原细胞瘤对放射高度敏感,睾丸高位摘除后,应对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进行预防性照射,并可配合苯丙酸氮芥等烷化剂或顺珀为主的综合治疗,对Ⅲ期患者以化疗为主,辅以局部放疗。另外我国首创的“N-甲酰溶肉瘤素”治疗睾丸精原细胞瘤,有效率达91.3%,其中2/3完全缓解。
  3.5 疾病预防 及早治疗隐睾,避免睾丸外伤和房事过度对预防精原细胞瘤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38-696.
  [2] 李玉林.病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4.
  (收稿日期:2012-06-20) (本文编辑:郎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