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中国革命包括哪些 [“百度Hi”的革命性创新元素]
 

中国革命包括哪些 [“百度Hi”的革命性创新元素]

发布时间:2019-01-01 07:58:20 影响了:

  重大的商业创新在若干年后看去,往往会让人们觉得那只不过是如此简单的一步――但在当年率先跃出关键一步的行动者,却需要更多得多的勇气、谋算和筹划。2月底,百度即时通讯软件“百度Hi”正式内测。3月1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其博客上发表《大家很快就可以一起high了》:“虽然百度小声是我喜欢的名字,但在百度并非总是我说了算,所以最后就叫Hi了……今天建议IM团队改一下默认皮肤的颜色。”
  以“百度Hi”的推出为例,业界甚至百度,可能都无法感觉到其中已经发生的关键性进步,但是,“百度Hi”的产品设计细节中其实已经蕴藏着某些革命性的创新思维。
  从百度副总裁俞军的公开表态中,可以发现“百度Hi”的战略定位在于从一个特殊的功能和运用角度整合百度的产品线。俞军认为,“‘百度Hi’的核心价值在于有机地贯穿整合了百度的主要产品线和服务,优化了用户体验。百度推出IM的目的在于让百度的社区产品和网页搜索产品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各个产品线和服务的入口之一,并为C2C以及竞价排名业务等商业品提供便利的平台支持,降低减少交易壁垒,促进交易达成。也就是说,IM将成为百度各业务的粘着剂,达成用户在百度产品之间的无缝体验,从而有效地沉淀用户在社区交流中形成的关系链,提升社区粘性。”这段话已经高度概括了百度的IM战略,推而广之,QQ、MSN先前也已经在沿着这一方向走得很远,但是相对QQ的业绩狂热、扩张捆绑战术导致的臃肿症候,以及MSN对中文沟通环境的水土不服,“百度Hi”应该做得更为出色。
  互联网巨头整合产品线的战略多种多样,但无一不立足于自身的核心优势进行谋划。那么,电子商务、新闻资讯、搜索、博客、SNS(社会化网络)等诸多运用领域的龙头老大们,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何种运用最适宜发展成具有普遍性发展空间的整合枢纽呢?现在的趋势似乎是多以IM来联结业已形成的用户关系和运用功能,而“百度Hi”的出彩之处在于能够以一种简单的设计思路和功能结构来放大对分散而孤立的用户资源的结合杠杆。
  “百度Hi”在诞生之初,就不仅以纯粹的沟通工具的面目出现,更是以一种对用户社会关系、社会资本的转换和加强工具的面目出现。尤其是当用户注册使用后,第一次上线就可以同时拥有在“百度空间”的所有好友,这种思路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全息思维――打破互联网中割裂、封闭的壁垒,让沟通等运用无处不在,这符合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核心战略趋势。
  比如,以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传统新闻资讯门户在向博客领域进军的同时,也在深入地展开一场“SNS化”的自我革命,只不过他们的起点既不同于美国Facebook的“纯粹而空白”,也不同于校内网的“校园生活”,不同于天际网、若邻网的“高端、专业而白领”,而是从一个庞大的新闻资讯系统的起点出发,拓展出一个具有广度和社会内涵的SNS化的社后区生态。
  可以想象,百度以“搜索”为起点正在建设着的SNS系统生态,正因为“百度Hi”的出现而长出了另外的强劲一翼――因为以即时通讯为行为载体的SNS内涵,将从一个不可替代的角度为博客(百度空间)的SNS建设增添新姿新彩。引申开来的一个题外问题是,阿里巴巴又将怎样展开自身“SNS化”的战略进程呢?
  据2007年度中国互联网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IM市场规模已达到47.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0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87.6亿,具有超过30%的市场年增长速度。这不仅意味着庞大的商业利益,更意味着这一事实背后所蕴藏的来自未来的规律和信息,意味着其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创新空间和竞争举措。
  创新,既包括不自觉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创新,也包括自觉的、有理论一以贯之地指引的创新,“百度Hi”也许属于前者,但他的推出确实反映了互联网的SNS化或者社会化的历史洪流,确实抓住了整合、转换、强化用户关系以及消除不同运用、网站之间壁垒的关键点,确实符合自由、开放、共享的互联网2.0潮流的基本准则,因此其中蕴藏着某种革命性创新的核心力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