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
 

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0:03 影响了:

  本文以“爱情隐喻”和“死亡隐喻”为例,探讨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普遍性以及从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旨在使教师们重视英语语言教学中的隐喻教学。隐喻 文化差异 语言教学
  一、引言
  隐喻普遍存在,对隐喻的研究也源远流长。在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对隐喻性质及功能的阐释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呈现出了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出了许多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方式。同时,隐喻与文化研究、隐喻的语篇作用以及专业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都是现代隐喻学研究的目标。
  二、隐喻与文化
  若要真正理解隐喻与文化的构成关系,首先应该探讨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它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常规的隐喻映合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存储在语义中,而且很可能作为语义的一部分存储在心理词典中。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应被看成是一种认知网络,它超越个人的大脑,进入文化的范畴中。其原因有二:第一,我们对隐喻概念的理解涉及文化经验的一些方面,其中有些是同体验经历相联系的;第二,隐喻的公共文化表征具有某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功能,它减轻了人们日常思维和语言使用的负担,表明隐喻思维和语言的一些重要部分既是内化了的心理现实,也是文化世界的一部分。 它与文化具有互动关系,同时又将某些成分反馈到文化中去。文化对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文化在隐喻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化模式,即主体间共享的文化图式,在经验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指导人在各个领域中的行动,包括事件、典章制度、生理的及心理的对象等。构成概念隐喻的体验本身就是复杂的社会和文化。人在不同的文化场合将不同的文化意义赋予各种生理过程(如呼吸、生育、脸红、哭泣等),给予身体排泄物(如血液、汗水、泪水、唾液等)以不同的价值。因此,与体验有关的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制约,影响人们对文化世界的了解。
  1.爱情隐喻
  中英文中有关爱情的隐喻中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张爱玲的《十八春》中顾曼桢对沈世钧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英语中也有相似的表达:“We can’t turn back now”。此例中相同的是,爱情都被隐喻为旅程;不同的是汉语的这一表达揭示了说话者的无奈与痛苦,逝去的爱情再也回不来了,尽管他们万般的不舍;而英语的表达则暗示了说话者要与爱人勇往直前共渡难关的决心。类似地将爱情隐喻为旅程的例子还有很多,如“Look how far we’ve come”,“It’s been a long, bump road”,“We’re at a crossroad”,“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The relationship is of the track”,“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We may have to bail out of this relationship”,“Our relationship has hit a dead end street”,“情路艰辛”,“情长路更长”等。这些例子大多来自日常语言,两种语言都将爱情比喻为旅程,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显然,中英文中都将爱情隐喻为旅程这一相似性决非偶然。我们知道,尽管中西方语言有差异,但同作为人类,其思维必有共性,人们在看待爱情时的相似视角使不同的语言产生了相似的隐喻表达方式。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些隐喻表达运作的机制呢?根据Black的互动理论,隐喻的意义是跨越于不同语义场的语义映射。就这些例子来讲,爱情是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旅程是源领域(source domain),这两大领域间对应着一系列关系:首先,爱人被看作是一起旅行的旅行者,他们的共同生活目标则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他们的关系则是交通工具,载乘着他们前往目的地。其旅程并不平坦,时有岔路和坎坷。由此可见,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是从源领域即旅程到目标领域即爱情的映射。在这一映射系统中,各种对应关系很有逻辑条理:爱人对应旅行者,爱情对应交通工具,爱人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目的地,而爱情的挫折对应旅行中的困难。人们在其思想概念深处用这些对应关系把关于爱情的知识与关于旅行的知识联系起来。根据常识,旅行的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并更好地理解爱情这一较抽象的概念。可见,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Layoff and Johnson)。根植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概念是人们借用已知知识来认识未知世界的一种工具形式。也正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相似心理认知过程导致了中西方隐喻这一文化现象的相似性。隐喻式思维有助于人类不断扩展其认知概念系统。
  2.“死亡”隐喻
  在《More Than Cool Reason》一书中,Lakoff和Turner对诗歌中的隐喻进行了研究,指出诗歌中的隐喻与日常生活中的隐喻使用的是同样的认知机制,因此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诗歌中的隐喻只不过是对日常隐喻的扩展、延伸和综合。该书对英语诗歌中的死亡隐喻做了分析,归纳出了基本的死亡隐喻概念,并指出这些概念存在于日常语言中,是人们认识死亡的基本方式。
  三、结语
  隐喻研究可以揭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透视文化,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部分,隐喻体现在语篇的各个层面,镶嵌在整个语篇中,是语篇生成和语篇构建的重要机制。专业英语教学应重视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发展英语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Layoff and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J].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
  [3]陈玉珍.英语隐喻浅析[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
  [4]中国论文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