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三个转变:三个转变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三个转变:三个转变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2:43 影响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些常用的知识在学生那儿却是另一番情形,学生会解各种复杂的应用题,却不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进行复杂的计量单位换算,却不知道1千克鸡蛋大概有多少个;会进行面积和周长计算,却不会估计自己的卧室有多大……数学的生活意义被忽视,数学成了和生活脱节的知识。为了消解这一现象,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儿童生活的角度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数学教学散发出浓浓的儿童生活味,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变成人认知为学生生活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要有基础作为支撑,这个基础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脱离了这个基础,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生活情境的创设,还是问题解决的设计,往往都带有浓厚的成人色彩。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出示长方体牙膏盒的相关数据,让学生求需要多少纸板。这一问题对某些成人而言,无疑是有用的。对儿童来说,几乎毫无用处。即便有用,烦琐的计算也会很快冲淡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者往往摆脱不了以成人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如果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通过情境的创设,甚至通过数据的调整,使其训练的味儿淡一些,思考的含量再浓一些,或许会更好此如作这样的处理――准备一盒未开封的牙膏,当众拆封后引导学生观察:配这样一支牙膏是否需要这么大的牙膏盒?如果你是牙膏盒的生产厂家,你会给这支牙膏配上长、宽、高各多少厘米的牙膏盒?借助计算器计算各自的表面积,并估一估、算一算,如果一年生产100万个这样的牙膏盒,这一调整会为厂家节约多少纸板?试想,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又怎么会无动于衷?
  
  二、变人为虚构为尊重客观事实
  
  生活情境是开放的和多元的,正因其开放和多元,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才会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要充分尊重客观事实,还生活以本来面目,切勿人为虚构虚假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伪生活化情境之中。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2后,教师提出:“生活中有没有1/2谁来举例子?”刚开始,学生举的例子比较单一:一个长方形的1/2,一个正方形的1/2,一个三角形的1/2教师似乎觉得这些例子不太生活化,就作引导:“我们身边的物体,有没有1/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说出了一些例子:把一台电视机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1/2;把一支笔平均分成2段,每段是这支笔的1/2;把一只鞋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只鞋的1/2……教师终于露出了笑容。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认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1/2”不太生活化,但“一台电视机的1/2、一支笔的1/2和一只鞋的1/2”就生活化吗?生活中是否存在这样分的必要性?
  生活是客观存在,是不能随意人为虚构的,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真实的才是有价值的,才是有趣味的,才能吸引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才能从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变现象列举为数学价值揭示
  
  有价值的数学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但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停留在生活现象的列举上,忽视了数学自身价值的揭示,以致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减弱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提出:“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学生举了很多例子:硬币、车轮……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没有再提到这些圆形物体,更没引导学生揭示这些物体的共同数学属性。
  在案例中,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产生探索圆的冲动。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生活现象或情境揭示数学的应用价值,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数学学习的魅力。
  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作为过程,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作为状态,它追求的是数学与生活的和谐,是学生生动活泼、个性飞扬的生命成长。教师要深刻理解个中的真谛,精心设计教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